明朝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大國春秋

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應天府),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明朝的首都都在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將其第四子燕王朱棣的領地封在北平,靖難之役朱棣起兵攻佔南京城後,其後十幾年間開始了北京的都城建設, 並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下令遷都前,曾於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十一年(1413年)、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次“巡狩北京”,應該說朱棣這三次前往北京是在為遷都作準備,此後明朝的政治中心逐漸從南京轉向北京。

北京紫禁城

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呢?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首先是北京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主要體現在防禦蒙古部族上,明前期來自蒙古部落的威脅日增,在削藩後,如何加強對蒙古的防禦成了關鍵,明成祖朱棣曾兩次親征打擊北方邊境的蒙古,此後明朝在北部邊疆不斷增派重兵,全國的軍事重心逐步轉移至北京,遷都北京的目的便是“控四夷以制天下”。

其二,在不斷的戰亂破壞下,北方的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摧殘,朱棣曾將此比喻成“如人重病,初起善調理之,庶幾可安,不然病將愈重”。作為抵禦北部蒙古的重鎮,明朝的北征都是以北京為依託,北京的經濟衰落意味著防禦體系的衰弱,為了鞏固“中國之門戶”的地位,遷都北京勢在必行。其三,遷都北京也與明成祖的個人性格有關,靖難之役前,他曾鎮守北京,其後他在南京登位,考慮到朱元璋時期分封諸王帶來的社會動盪,對尤其是需要鞏固的北方邊防,他選擇了親自坐鎮,以將天下最要害之地交由自己親自管理。

北京地形

明朝遷都北京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明成祖即位後,將北平升為北京,稱之為“行部”,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建立宮殿以備“巡幸”之需。第二年北京宮殿動工,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式營建成功。在此期間明成祖曾三次“巡狩”北京,並下令全國作好遷都的準備。早在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便下令將山西的一萬多戶百姓發配到北京,以充實北京人口,並帶動北京經濟發展。同時,南京的政治中心也逐步往北京轉移,不僅將北京改為順天府,而且設立了設立北京行部國子監、留守行後軍都府等機構,為了擴大官吏的來源,除了增加生徒額數外,還下令由王英主持北京的會試。此外,明成祖曾三次“巡狩”北京,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北京的政治地位。

明成祖像

參考文獻:

朱子彥:《論永樂帝遷都北京》,《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

李燮平:《明西宮在永樂遷都過程中的政治作用》,中國紫禁城學會2007年。

潘瑋鈺:《淺談明永樂遷都原因》,《中國校外教育》2016年第33期。

彭勇:《成祖遷都與“永樂”國家戰略》,《北京觀察》2017年第1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季我努學社

自唐朝以後,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並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所在。位於江南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採石、瓜洲一起構成的江防體系是保證南京安全的直接屏障。同時,南京自身的地理條件也十分優越。因此,幾乎所有佔據中國南方的政權都以南京作為首都。明太祖朱元璋也以南京作為基地,統一全國建立明朝。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地。 不僅如此,南京還交通便利,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明初的南京城自外而內,有外城、京城(內城)、皇城、宮城四層。內城周長九十六里,外城周長一百八十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其都城形制與歷代故都近似方形的佈局不同,明南京城形狀不規則,南京明城牆(即京城城牆)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呈“南鬥”與“北斗”聚合形佈局,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

北平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環山,俯瞰中原,號為形勝。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北平(范陽)在全國的地位日漸顯著。北平是遼的南京,金元兩代的故都。

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攻克元大都,大都改稱北平。徐達將城中部分居民遷往開封,平毀了元朝宮殿,其在舊址堆土築成景山;為了便於防守,將北面城垣南移。由於運河淤塞,南方的物資主要改由海運和陸運轉運。這樣,原本繁華的元朝京師大都城變成了一座相對冷清的北方邊城。

洪武三年,太祖四子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燕王之國,在北平設立王府,俗謂燕平。徐達死後,華北邊防部隊多由燕王節制,北平也就成為明朝北部邊防的中心。

過程

明太祖定都南京

由於歷代統一王朝的都城大多都在中原,明朝統一全國之初,明太祖便打算擇機將京師遷往北方。洪武元年,下詔以汴梁為北平,以金陵為南京,效仿周唐的京平故事。洪武二年,朱元璋又在故鄉河南鳳陽營建中都,同時下令從江南移民中都。但是開封和鳳陽都是久經戰亂,破敗不堪,難以承擔京師的重任,朱元璋於是放棄了遷都這兩處的打算。洪武十一年,罷北平,改南京為京師。

由此,南京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發展高峰。明初京師(即南京)總人口近百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修造歷時達27年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明成祖遷都北平

靖難之役後的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河南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平府,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平;被強令遷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明成祖以北平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八年,親征回師後,明成祖下令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永樂十三年完工,從此北平所需物資可以通過相對經濟地運輸。

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平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北平皇宮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明仁宗還都南京

剛剛遷都幾個月的永樂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遭雷擊,盡皆焚燬。朝野議論紛紛。禮部主事蕭儀認為,遷都後諸事不便,且棄絕皇脈與孝陵,有違天意。成祖大怒,立即處死蕭儀,並以強權壓制朝中大臣。

明成祖死後,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長期作為太子在南京監國,即位後,面對殘破的北平皇宮,立刻有還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宮殿。隨即,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於廢除了北平作為京師的地位。但仁宗享國日短,未滿一年即已駕崩,此時還都的實際行動尚未展開。儘管仁宗的遺詔中強烈表明了他希望還都的意願[4],繼位的明宣宗還是暫緩了還都的計劃。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繼位後,正式確定北平為明朝京師,不再稱行在,從此終明一代再未改變。

影響

政治和軍事

大都陷落、元朝滅亡約半個世紀後,全國的政治中心再度回到北方。自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北平附近已有約500年不在漢族朝廷中央政權控制之下;而靖康之變後,整個華北地區也已經有近250年由異族統治。成祖遷都後,北平及其周邊成為明朝的核心統治地域,漢族政權對華北的控制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讚賞成祖遷都的意見認為,由於首都距離長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調動軍隊抵禦侵略。成祖本人就曾以北平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平在軍事指揮上的優點是處於後方的南京無法比擬的。同時,天子戍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俱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例如土木堡之變、平軍覆滅之後,明朝堅決地組織了北平保衛戰,而不是像西晉、北宋一樣放棄北方。

而反對者則認為,一方面遷都北平給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線在向內收縮的同時也向北平集中,反而破壞了明太祖時北方邊防的均衡配置。明宣宗放棄開平等三衛後,長城以外明軍再無據點,令北平暴露了兩翼,也失去了戰略縱深,使京師長期處於外敵的直接威脅下,同時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後期女真在遼東坐大的重要肇因。[5]

經濟

明朝初期,華北相對於江南的貧困相當明顯。北平的營建使北方的生產和人口迅速恢復。但是,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城市,京師對物資的大量需求無法就近解決,必須依賴於大運河從江南轉輸。因此在明清兩朝,漕運均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地位。漕運的繁盛帶動了運河沿線市鎮的發展,如揚州、臨清和滄州等,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

而反對者一般認為,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過分遠離為明朝和繼之的清朝經濟增添了巨大的、不必要的負擔[6]。另一方面,由於大運河關乎京師命脈,漕運從純粹的經濟行為上升為帶有明顯政治意義的行為。在運河沿線發生水患時,公家卻只會優先保護漕運的利益,而往往忽視周邊百姓的安全。


沒氣泡的巴黎水

明朝遷都北京,不是從朱棣朱棣才開始的,而是從朱元璋開始了。

剛一開始,朱元璋給中國定了五個首都,分別是南京北京,西安,洛陽,鳳陽。


朱元璋統一全中國後,實際上,主要的人才資源,都集中在南方。要建設北方,就需要在北方找一個,經濟上政治上的中心,而這個時候北京是最合適的。

最關鍵的是,朱元璋死後,僅僅四年,朱棣造反,朱允文趕下臺,自己當皇帝。

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四條。

1,靖難之役讓朱棣對南方徹底失去信心和能力。這樣說朱棣過長江以後所向披靡很快,統一全中國,但是,南方很多事實際上還是不服朱棣的統治,那麼對於朱棣來說,只能重用錦衣衛,這些特務組織來進行維護統治。這是從長遠來看,離開南京這個是非之地,是最合適的。

2,遷都北京可以震懾蒙古,君王守社稷。朱棣上臺後先次發動六次對蒙古的戰爭,都是御駕親征。朱棣遷都北京後,把大量的資源順著京杭大運河,從江南運到了北方,達到平衡南北方的經濟差距,實現了均衡發展。

3,朱元璋死後朱元璋所訂立的。藩王守邊的戰略已經不適用,只能使用天子守國門。因為對於朱棣這樣一個藩王造反起家的人來說,根本不可能信任另外一個藩王,幫助他守衛邊疆,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寧王就被遷到了江西南昌。當然對於朱棣來說,主要還是攻打蒙古,徹底滅亡蒙古!

4,朱棣存在著封建迷信思想。在朱棣眼裡,北方的北京是中心之地,可以保衛大明江山萬世一系。按照風水學的原理來說,建都南京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而遷都北京或許可以,避免這個命運。


歷史知事

朱棣崛起於北京,北京是他的老根據地;而南京是建文帝的根據地,朱棣以藩王造反篡位,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反對者較多,對於這些人來說朱棣的民憤極大,建文帝支持者被殘酷剿殺和奴役,但是也不可能全部殺絕,漏網的餘黨對篡位者肯定是仇恨極大,遷都北京則沒有這些問題,北京及周邊都是朱棣的擁躉,至少想要暗殺他的人少多了。

明初朱元璋並未完全解決蒙古問題,蒙古部落經常擾邊,朱棣試圖清理大漠,北京肯定比南京要方便得多,北京靠近長城,朱棣以此為基地,五次親征蒙古,其中三次大勝而回,兩次無功而返,北京無論是出兵征討蒙古還是防守均是極佳的地方,對於防禦只要在北京拖住了蒙古,以華北和江南的補給,耗都能耗死蒙古人。

北京位於北部邊疆,重兵雲集,地勢險要,有力地保障了北方領土上臣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如果首都是南京,重兵雲集於南方,蒙古人只要不打過長江,朝廷可能無動於衷,北方地區可能就會遭到反覆蹂躪,就會殘破。因此定都北京保障了北方地區的經濟恢復和文化發展,缺點是距離富庶的江南較遠,漕運成本比較大,但是對國家長治久安是利大於弊的。


軍都長弓

何為內憂,當時朱棣打下南京之後面對的是一個屬於南方的朝廷,在這個朝廷之上,不知道還有多少是屬於朱允炆的人,他雖然用了暴力的手法解決掉了許許多多建文帝的大臣。但是也喪失了南方的民心。他如果就這樣選擇呆在南京稱帝,可能以後面對的就是南方讀書人的口誅筆伐和朝堂上那些知道他底細的南方大臣的口服心不服了。這是一個他這樣的帝王所不願意面對的。而北京不一樣,北京一直是他燕王的地盤,他經營了那麼久,在北京他才能是真正真正的明成祖。除此之外,朱棣在北京生活了那麼久,養條狗都會有感情的,更何況早就有了他印記的北京城。

何為外患,當時元朝雖然被滅了,當時他們依然還活躍在中國的北方,像他們這樣的馬背上的民族,最擅長的就是打游擊戰。雖然不能真正的動搖國本,但卻也給北方的民生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南京離北方這麼遠,不太容易針對北方的蒙古。以前朱元璋就是靠著他這位藩王守著,現在他自己搞成功了,當然不能靠著別的藩王來守北京了。只好自己守國門了。而且朱棣這樣的鐵血漢子,怎麼會允許別人老是在他面前打游擊。所以出於戰略考慮,他也會選擇北京。

還有一點可能出於心理因素了,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定都在南方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而都於北方者都能享國日久。這可能就是因為上面朱棣的戰略考慮了。定都南方只有長江天險,可是別人一旦打過來,天險就是雙方共有的。所以南京不宜定都。


一樹梅花一放翁

.天子守國門,從中世紀開始,地球進入冷氣候,諸原始遊牧民不得不南下尋求生存,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重心也不斷南移,但北京扼守中原門戶,也不能放棄,官民皆可南移,那誰帶頭北上守抵?自然是皇帝帶頭,加之燕王朱棣奪權後,回燕巢北京才更穩固穩妥。.


皮皮143536687

我個人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朱棣奪了侄子的皇位,害怕遭到太祖的詛咒,再就是當時支持建文的還大有人在,萬一造反,性命不保

第二就是當時雖然大元朝雖然退居漠北,到時長騷擾邊境,在北京定都,可以鞏固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