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本文为编剧余飞在山西右玉“剧作中心制刻不容缓”论坛上的发言

什么是剧作中心制?

剧本策划和创作阶段,所有人都以剧本为核心,以编剧为中心,一切人和事都是为了激发编剧的创作热情、保障编剧的创作流程。

拍摄阶段,所有人仍然要以剧本为核心,一切人和事都是为了让导演和演员良好地演绎已经定稿的剧本,任何关于剧本的改动都必须编剧亲自参与或认可。

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按照以上定义,估计很多影视从业人员都会心里犯嘀咕:这编剧是不是要造反夺权啊?是不是要耍大牌呀?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电影、电视剧都是用人来演绎一个故事,“剧作中心制”只是将这个客观事实讲出来,并希望整个生产流程能遵从这个规律而已。

就像盖一座大楼,所有的施工必须要以设计师的图纸来进行。在大楼的建造过程中,从未听说施工队擅自改变结构自己施工的,所有参与建设的人,都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并监督施工者,谁也不敢擅自决定改变。如果真有改变,必须设计师亲自到场。

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为什么建大楼能做到“图纸中心制”或“设计师中心制”,而在影视行业却无法做到“剧作中心制”呢?很简单,楼盖塌了会死人,所有人都会被追责,甚至有人会被残酷报复。但影视行业,毁掉一个剧本,进而毁掉整个项目的人数不胜数,没有一个被追过责。

对剧作的认知不到位,操作不到位,追责不到位,导致了剧本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可以提意见、提方案的一个底层角色。编剧也经常沦为毫无话语权的速记员。

这种现象不但导致编剧大量的精力被白费,更导致了大量的金钱被花在游移不定的题材选择、毫无意义的反复修改中。

全国一万多家影视公司每年生产电视剧网剧三万集左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公司就整天玩着这种无意义的游戏,最后生产出一些完全没法播出的作品来。

以这种方式运作项目,不管是对钱还是对人,都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剧作中心制刻不容缓,影视从业者必须重视起来。

我们的作品讲的是故事,故事的载体是剧作,剧作的来源是编剧。这个逻辑一定要弄清楚了,如果想不明白,把宝完全押在流量明星身上,那不如去搞直播,去卖挂历,去搞演唱会见面会,何必要做影视剧?

其实,我们也有剧作中心制成功的典范。

业内已经有不少先驱者如刘和平老师,身兼编剧和制作人的身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还有在座的汪海林老师、宋方金老师、梁振华老师都已经深入到剧作和制作中,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还有在座的余飞老师也想试着身兼编剧和出品人,但因为怕累怕亏钱,还是回到了主攻剧本的路子上。

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当前的影视行业中,改编或委托创作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这种情况下,剧本的运作一般都是由公司或公司委托他人来主导,很少有编剧主导的。

一个好的出品人、制片人、导演,甚至演员,只要他重视剧作,并将剧作放在全剧运作的首要地位来看待,重大的方向性决定必须由专业的、负责任的人来拍板并且事后不得反悔;

对于剧本的修改,任何轻率的、随机的、片面的、单向的意见都要进行甄别整合,真正达到方向正确、实操性强之后才能传达给编剧,并且事后不得反悔;

定稿剧本进行拍摄期间,所有对剧本的改动都必须经过编剧同意,或由编剧亲自操刀,以便保持剧本风格的完整统一;

甚至在拍摄期间,则编剧来担任监制,监督导演、演员的工作,看看他们有没有曲解剧本的含义,或者当制作团队在征得编剧同意之后改动剧本提升了全剧品质时进行认可和鼓励。

如果主导者能以上述标准来进行剧本运作,就是剧作中心制。

这样的机制并不是以编剧为中心,但是是以剧作为中心的,是对项目有利的,有利于行业多出精品。

从这个角度来讲,剧作中心制不是编剧想夺权,只是一种悲愤的呼吁,希望行业回到它应该遵守的规则上来运行,以便能达到合作共赢,效果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而已。

要做到上述标准,实际上太困难了。我们许多影视公司的创作,基本上是全部反着来的,没有一条是按正常标准来做的。

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对于影视行业来讲,编剧长时间被人无意或故意边缘化,无论我们多么努力说明编剧的重要性,最多能换来的也只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样的定性。

这种论调其实还是没提编剧的事儿,只提到了剧本。剧本是东西,编剧不是东西,是人。但大部分人都只重视东西而不重视人,能拿到好东西就行了,根本不管这东西是怎么出来的。

他们有意或无意忽略一个事实:剧本是编剧写出来的,如果想要有好剧本,就得有好编剧,还得对编剧好点儿。

每一个影视从业者都希望拿到好剧本,但没有一个人想亲自去培养好编剧。但凡有点成绩的影视公司老板都会把自己当皇上,俯瞰着芸芸众编剧每天翻牌子想叫谁来就叫谁来,伺候得稍有不满意就再换一个。

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反正全国有几十万名号称是编剧的人,想玩翻牌子游戏,一辈子都可以不重样儿的。

但是,几十万名号称编剧的人中间,真正会写戏的人,也就几十个。这个,他们就不管了。

重视剧本不重视编剧,相当于喜欢媳妇讨厌丈母娘,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谁想当丈母娘了,等再有人想娶媳妇的时候,没了。即使有,也都是忍着没嫁人没生养的老丈母娘,你只能眼一闭心一横把她娶了——这就是我们反复翻拍前人那些老掉牙的作品的原因。

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更有甚者,有些人把改剧本当作了一种福利,一种话语权,一种互相攀比的职场道具。

在剧组里面,经常有明星各自带着自己的写手来改剧本。如果男一号改了剧本,对不起,女一号也不服,也得改。这种修改往往是跟编剧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完全是大家赌着气来干的。

我们不能说改的东西全都不对,但是,无论如何,这种修改都是无法照顾全局、无法深思熟虑的。

剧作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哪怕脸上多长一个小小的鼻子,都会导致整个人痛不欲生。成熟的剧本也是如此,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台词,都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甚至某个元素看起来是可笑的,但也不能随意改动——没有完美的作品,很多时候缺陷也是必须的。因为有这个缺陷,才有可能出现另外一个更高明的动作。如果不懂大局,擅自改掉了这个缺陷,后面那个高明的动作可能也就失效了。

右玉论剑|余飞:假如编剧欺骗了你

​也许有人会说,你们编剧说一千道一万,还假装不是为自己着想,实际上还是打着为行业着想的名义为自己贴金、为自己争取话语权。

我不得不承认,编剧确实也需要一定的话语权。

丈母娘是生女儿的人,即使女儿跟渣男跑了,丈母娘难道就不能就生女儿、养女儿的艰难过程发表言论吗?当然能,因为她们是唯一了解这个过程的人,她们不发言谁发言?谁比他们更有经验?没有了。

作为影视行业的丈母娘,编剧当然要有自己相应的话语权。我们要的这点话语权,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搞个潜规则什么的,我们只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剧作能有一个好归宿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剧本有了一个好归宿,所有人的劳动其实都得到了回报,是共赢的结果。

剧作中心制,实际上是对资方提出了三个严格的要求:

第一:艺术判断。要求你有判断好剧本和差剧本的能力;

第二,流程控制。要求你熟知剧本创作过程中的科学规律,以便保障有效率有质量的生产过程;

第三,编剧心理。要求你对剧本的源头——编剧的心理有足够的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怎么调动他的热情,回避他的短板,灵活调节创作流程,最终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如果无法同时达到以上三个要求,至少要达到其中一个要求,也有可能生产出好剧本来。如果你一条也达不到,完全是一个门外汉,还拿着大把的钱非得扎进这个行业,那我只能送你一首诗:

假如编剧欺骗了你,是因为你没有常识

不要悲伤,自认倒霉开始学习

不要着急,更倒霉的事还在等你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只能是剧作中心制

【文/余飞】

The End

出品 | 北京独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监 制 | 李星文

主 编 | 杨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