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座城市,日本非常想摧毀:稱日本也有,世界不允許有兩座

世界地圖上,日本與中國是近鄰,然而日本這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近鄰對中國卻不太友好。可以說日本對中國的情感是一步步發生著變化的過程,從羨慕到借鑑再到嫉妒,真可謂是“由愛生恨”吶。

中國這座城市,日本非常想摧毀:稱日本也有,世界不允許有兩座

從古至今,日本人都是善於學習和模仿的。在中國封建王朝時期,許許多多的日本人遠渡重洋、萬里迢迢、不辭辛苦地來到中國學習我們的文化理念、學習我們的政治制度、學習我們的民俗風情,甚至學習我們的城市建設。總之,只要能學的,他們一定會認真的學,其努力和勤奮的程度令人汗顏和咋舌。

中國這座城市,日本非常想摧毀:稱日本也有,世界不允許有兩座

拿日本人取名字的事來舉個例子吧,在日本,許多人的名字中都會帶一個“郎”字。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個郎字也是從中國“借鑑”過來的。起源於唐太宗李世民,當時李世民的小名叫做三郎。日本人覺得這麼偉大的皇帝名字取得太好了,於是後來他們取名時都帶個“郎”字,有意向唐太宗看齊。

中國這座城市,日本非常想摧毀:稱日本也有,世界不允許有兩座

當然這都是一些極小的例子,在大的方面日本人的學習態度更為認真。比如日本的京都,就是仿照著唐朝時世界上最繁華、最富裕、最具影響力的一座國際城市——我國的長安建造的。與其說是模仿,倒不如說是赤裸裸的複製。在今天看來,日本無疑是“複製”一詞最早的實踐者了。

其實他們複製的這種行為也是不得已的,初進長安,就像鄉巴佬進城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目光所到之處盡是繁華。只是沒有辦法,東西再好,始終不是自己的。愛而不得,只能想盡辦法,努力的將其複製出來。

中國這座城市,日本非常想摧毀:稱日本也有,世界不允許有兩座

只是當時日本的國力有限、財源緊張,想要把諾大個長安城原原本本的複製下來,著實是有心無力,只能盡力模仿,於是便修建了一座縮小版的長安城——也就是今日的京都。

出於對長安的熱愛,日本人在建造京都時極為認真。在唐朝時期,若不是京都裡到處都是穿著和服的日本人,把一個長安人帶過去,還真的分不清哪個是唐朝的帝都長安。

中國這座城市,日本非常想摧毀:稱日本也有,世界不允許有兩座

在近代,日本國力逐漸增強,對中國也是由愛生恨,以至於在和中國發生衝突時,他們的嫉妒心理大爆發。在侵華戰爭中,他們一度想要破壞中國的一個城市——西安,也就是古時的長安。出於對長安的極度熱愛,所以他們不允許世界上有第二個除日本京都以外的長安城的存在。儘管他們比誰都清楚自己國內的“長安”只是一個山寨貨。

中國這座城市,日本非常想摧毀:稱日本也有,世界不允許有兩座

日軍曾懷揣著對西安這座城市不可告人的目的,向我們發動了很多次大規模的進攻,幸好每次都被我們勇敢、頑強的中國軍人擊退了。直至日本投降,他們還是沒能摧毀這座讓他們又愛又恨的城。

中國這座城市,日本非常想摧毀:稱日本也有,世界不允許有兩座

時至今日,古老的長安得以倖存,對於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中國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