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群里不退群也从来不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

Congratulationxp18

其实每个同学群里都存在一个不说话却默默潜水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有人内向有人外向,有人喜欢热闹有人比较低调,所以不能一律强求。

虽然大家都是同学,但如果很久没有联系过,你就会发现及时曾经你们再亲密的圈子也会随着时间淡化,时过境迁,岁月如流,沧桑巨变,物是人非。都各自成家立业了。除了一份好奇心之外,更多的还是久违的陌生感。但说到底还是同学一场,所以一般人可能会屏蔽但是不会退群。 同学群中的人也会在分别的过程中判若云泥,他们中可能有人飞黄腾达,风生水起。但也有可能平平淡淡,一无所成。职位高的不说话可能害怕跟同学们套上了近乎,同学们找他帮忙,给他添麻烦。所以他们一般不说话,不和同学们套近乎。

再者那些毕业后混都不好,生活不如意的同学,一般不开口。一来人微言轻,二来问问最近的状况也挂不住脸。

凡此种种,都是同学群里有不说话的人的原因。他们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没能参与到群聊。或许要等到大家有时间能真的线下聚在一起时,他们才会参与大家的聊天互动中来分享身边的事。


秋叶大叔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同学群的演变历程,总有那么些人默默围观

刚进入同学群时,既新奇又兴奋,再次遇到了几十年素未谋面的老同学,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岁月,久违了的熟悉感,很快就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情地聊过往、谈现在,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群的人数渐渐的稳定下来,群里的热闹也渐渐的减退了。每个群里总有那么一些人继续畅聊着、分享着、组织张罗着,也总有那么一些人安静的“潜水”了。这与当年的班级何等的相似啊,总有活跃的班级干事,也总有默默无闻的“沉默的大多数”。只不过,时过境迁,各自不同的生命故事,造就了新一批的活跃分子与围观潜水者。

这些围观潜水者,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并非少言寡语,甚至可能在某些群里相当的侃侃而谈。这并不奇怪。社交吸引,是由空间距离、交往次数、特征匹配度、需要性互补、以及彼此的熟悉度、共同的好恶等等多种因素所影响的。所以,曾经的同学朋友,在回忆完峥嵘岁月之后,这么多年各自生活环境和观念的改变,大家的共同点和交集越来越少,自然共同的话题也越来越少,潜水的人也越来越多。

至于这些在同学群里“不退群也从来不说话的人,是什么心态”?

我们先来看看同学群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吧。

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内部动机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同学群,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于共同拥有的一段青葱岁月所带来的归属感。愿意留在这个群里静静的围观,至少是对“老同学”这个角色的认可,是对这个虚拟的班集体所承载的怀旧情怀的接纳。

请注意此文的标题——《我终于毫不留恋地退出同学群了》:其实很多人,若无留恋,早已退群!

如果清理掉这些不退群也不说话的人,同学群还能叫同学群吗?只能叫某某班活跃小组群了吧。


于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不仅仅是同学群,诸如公司群、同事群,里面也总会有始终沉默不语,甚至连红包都不抢的人。他们从不聊天,只有在极其必要的场合,才偶尔冒一下头,旋即又消失不见,仿佛从来不存在一般。

我十分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这种心态,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

道不同,不相与谋。

在《社交的本质》中,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将社交分为两种: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顾名思义,共情社交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情感联结和情感体验。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的社交大多属于共情社交。当我们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抑或遇到挫折、困惑时,我们需要从这种社交当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正因如此,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对共情社交的需求就会越少——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从他处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而随着一个人心智的逐步完善,他会更加注重社交的效益性,即功利社交。

一般而言,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二是相对平等的价值水平。

功利社交的基本目的,就是从对方处获得利益或者帮助。如果一个人与你差距极大,既不能与你有效沟通,又不能给你带来帮助,那么你就会清楚地感觉到,这个社交关系对你来说毫无价值,进而出于本能想要舍弃。

而同学、发小这样的旧社交关系,也只有在两个人尚可有效交流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维持。

所以实际上,是那些比你强的朋友悄悄舍弃了你,而你也在悄悄舍弃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才女张爱玲年少时有个最好的朋友,唤作炎樱。

炎樱是个混血儿,她的父亲是一位阿拉伯裔斯里兰卡人,在上海开了一家珠宝店。据说《色戒》中描写的那家珠宝店,就是按照炎樱家店面写成的。

十八九岁正是挖心掏肺的年纪,两个人在港大同窗时,好得形影不离,宛如一对双生子。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境遇的不同,两个人也开始渐行渐远。

张爱玲赴美不久后,炎樱也去了美国。可是炎樱给张爱玲写过不少信,张却一直没有回复。在一封信中,炎樱写到“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使得你不再理我”。

据说张爱玲是这样回复的,“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人在一生当中始终在成长,每个阶段的想法都可能迥然不同。

如果说少时我们能成为朋友,也不过是因为恰好进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又恰巧都需要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

可是他们之中有的人,灵魂已经跟不上你的脚步了。

所以,与其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沉湎于所谓旧日友情和闲聊扯淡上,真不如多看几本书用心充实一下自己。

毕竟,他们已经不是从前的他们了,你也不再是从前的你。


高太爷

其实同学情只代表着自己的过去,人不能单靠怀念过去生活,还是要向前看的。

记得之前在朋友圈看过一篇爆文,叫做《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大概意思是: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圈子,比如说小学群,中学群,大学群,同事群,老乡群,亲友群等等。

但其实多数人的社交都是无效的,甚至是负能量的。如果你要去混圈子,最好去混那种正能量的圈子,最好是里面的人,能力都要比你强一些。这样你才能“近朱者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至于同学群里那些不退群也从不说话的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有些人混得好了,再看同学群这种圈子,就看得比较淡了。

混得好的人,他们始终相信“成功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换来的。”;他们始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们相信自己的成功,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换来。并不是看不起其他人,只是看得淡了。

所以,他们其实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同,学群里那些伤春悲秋的负能量,以及那些只可博君一笑的搞笑段子。

混的好的人,他们相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聚集到一起。他们相信只要自己的能力达到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第二,有些人混得差了,再看同学群这种圈子,就看得比较淡了。

混得差的人,他们本身经济条件就不太好。再看同学群里那些动不动就发旅游照,方向盘照,吃大餐照等,就觉得自己的圈子跟他们不同了。再看那些伤春悲秋的娱乐段子,也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混的差的人,只想找个黑暗的角落,然后静静地,静静地蹲在那里,直到被所有人都遗忘。

第三,如果突然退出的话,怕被其他人说闲话。

不得不承认,能够完全无视他人非议,“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人还是少数的。而且你不退群,自己也没什么损失。如果觉得厌烦的话,可以把群消息屏蔽。想看的时候也可以点进去看。不退群,自己没什么损失。退群了,有可能会招来闲话。

所以,还是静静地找个安静角落呆着吧!

而那些混的中等的人,其实一个群里也就那么几个,但他们却是群里最活跃的人。群里的消息大多数都是他们贡献的。有什么同学之间的活动,也大多数都是他们组织的。

其实同学情只代表了自己的过去,人不能单靠怀念过去生活,还是要向前看的。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不需要有多少狐朋狗友,酒肉之交。只需要有几个能在自己出事时,肯帮忙的朋友,就够了。

所以,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而那些不需要你怀念的人事物,也可以放下。


离小小呆瓜

我是不将就的张小果,我正在创业中,善于不将就的看问题,欧耶!

群的种类

  1. 一类是属于特定群体和目的的群,比如工作群(过去的同事群、现在的单位群、项目群......)、同学群(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下一代群(幼儿园家长群、小学家长群、兴趣班家长群......)、家族群(父亲家族群、母亲家族群、兄弟姐妹群......)。

    这类群,必须保持关注,了解信息,因为这些群里的信息跟你目前的生活息息相关。

  2. 一类是属于社交群比如各种兴趣群、活动群、社团群、老乡群、小区群、朋友群;这类里面存在大量没事闲聊的人,除非你是群的运营者,否则实在是浪费时间,但这种群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涉及到一些社会资源和人脉的链接,直接退出好像又不好,所以就当做一个通讯录留着好了。

  3. 一类是属于无缘无故群,这种群,就是不知道哪一天不注意就被人拉入了群,入了群第一件事就是问这个群是做什么的,这种群一定要问清楚,没有用没有意义的直接删除退出了

我总结在同学群里不退群不说话的原因

  • 一种是群实在太多,应付不过来。如果只是闲聊的一些信息,其实也没有必要回应和参与,是很浪费时间的。所以在我看来,不回应不参与,不是没有同学情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压力,也许你很轻松,但别人并不一定是这样,所以,给他们多一些宽容之心吧。对于这种情况,有关于他的事情,就@他直接说,这样对于大家都好,他也能很好的看到他必须要知道的信息。

  • 一种是性格使然,你会发现,很多在群里不发言的同学,在原来学生生涯中,其实也是性格比较内向,也没有太多要好的朋友,这种性格我们要尊重不能鄙视,不要强求不活跃的同学变的活跃起来,这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尊重并接受他们

  • 一种是自尊心受损,就是可能在近期家庭的变故、职场的失意、身体受损甚至遭受了什么比较大的事情,人突然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种情况,一般通过同学渠道可以了解清楚。如何合适就通过线下或线上单独的联系去开导安慰他,给他更多的勇气和快乐,同学一场情谊深重。

所以,在同学群里,同学一场,其实没有太多繁杂的原因,因为同学关系是最单纯的,这个小果深有体会,当我困难的时候,也只有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很感激也很珍惜,所以,对你的同学好一点,不定什么时候他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不将就的张小果

我来告诉你是什么心态。

这3个人生阶段的同学群,不管是哪个群,我可以准确的告诉你,我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那是为什么呢?

1.初中同学群不说话原因

初中算是我读书生涯里美好的一段回忆。

那时的我还没发福,还很帅,班里的同学关系氛围都挺好的。

我记得,当时与我玩得好的有上十个人,这里面,有成绩好的,也有混混;有坐在旁边的美女,也有隔着几组的篮球玩伴;有放学一起回家的好基友,也有牵过手亲过嘴的初恋。

这些人,目前都躺在我的初中同学群里。

但是,在群里,我们仿佛并没有什么交集。

看到了曾经的初恋,曾经的好基友,我没有聊他们,也没有看到他们聊我。

我们很有默契似的连加好友都没有。

仿佛没有发生过交集一样。

夫妻两地分居都很有可能产生隔阂和距离感,更何况初中同学呢?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2.高中同学群不说话原因

如果说初中同学班里氛围还比较合拍比较融洽的话。

那么。

高中班里氛围显然要逊色多了。一个班60多人,其实是划成了好多个小圈子。

圈子之外,互不打扰。

很多人,在当时来说都不能算熟,甚至可能一学期下来都没有讲过几句话。

同学,同学,真的只是凑巧在同一间教室上过课而已。

仅此而已。

高中同学群,里面有几十人,基本上几个月不见一声响。

大家都挺忙的,谁还记得谁是谁?



3.大学同学群不说话原因

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

很多,其实都是互相看不惯的。

虽然一个班才30几人,但每次聚会人都到不齐。

我宿舍的其他2人,毕业就没有再联系,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也不想知道。

还有1个,偶尔聊下天,也是没啥联系。

当时来说,其实也是表面的玩一下而已,想交心,其实很难。

你不想与他深层次接触,他也不想跟你深层次接触。

大学群,也是好几个月都不会有一声响的死群。

每个人可能都忘了有这么一个群存在。

这很正常,因为本来就没有交过心,而且还各奔东西了,谁还认识谁?

不过群里没人说话,可是大学里还是有几个好玩伴的,平常也经常联系聊天。

至于为什么跟他们有话说。

是因为当时就跟他们真心对待,可以说是臭味相投吧😁


相信,和我有一样感受的人也不少。


你又是因为什么没有在同学群里说话呢?


进击的新媒体人

同学群就是一面照妖镜,混的好的、混的不好都会在群里展现的一览无云,混的好的就会在群里活跃,原先成绩好的却混的差点只能在群里采用屏蔽的状态,不去关注群里的动荡起伏,眼不见为净。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群里的同学都结婚了,自己没有结婚,只要在群里面说一句话,就会马上成为主角,受到大家的膜拜,所以为了让自己消失,只能保持沉默的状态。

又有一种是混的太好了,一定要让别人知道现在混的怎么样,就会经常组织同学聚会,进行一场龙争虎斗的攀比,看谁混的更好,而混的最差,过的最差的一定会选择消失,做同学群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人。

群里充斥着豪宅、车子、票子攀比,同学群还有一个危险的信号,给那些分手已久老同学增进感情,回忆过往的地方,有一些还会发展成出轨关系,破坏原有婚姻关系。

还有一类人建同学群是为了通知自己什么时候结婚,并告知结婚时间一定要来,几十年不见的同学,只是变相为了收红包。


种花兔八哥

我就是一个在群里不说话也不退群的人。不光是同学群,还有家族群。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真的不善言谈,不会表达。看着别人热火朝天的聊,有时候也想插话,但是话还没出口就打住了,不知道怎么接别人的话。还有即便是说出那么一句两句,发现没有人回应,也就没有了再说下去的欲望,甚至产生自卑的情绪。退群了,又怕自己一无所知,对亲朋好友更加不了解。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静静的听着,了解一下群里同学们或者家人的近况,了解一下消息精通的人讲出来的新鲜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是个经常坐在人堆边,听别人讲话的人,在人家讲到有趣的事情的时候会笑出来,讲到不开心的地方的时候默默替人家难过。至于自己,发表不出来什么意见或见解,即便是有不同的想法,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甚至怕说错了话,惹别人不开心。

还有就是,听人家讲话,人家的思维比较活跃,自己跟不上人家说话的节奏,所以只能带着自卑的心情一边安静的听着,还在心里问自己,你怎么就没有人家的思想啊!

当然,在不想看群里消息,觉得群里消息太多,手机一直响的情况下,也会把群设置成消息免打扰。

我这个人属于内向型的,不知道是不是内向的人都会跟我一样啊!


迷之水

2014年,朋友圈的聊天群特别火。尤其是各种同学群忽然就出现了。不知不觉中,我就在各个群里现了身。

我和老公是同一所高中的邻班同学,但是我并不认识他,用他的话说,我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我个性张扬、能歌善舞,又是学校的校主席。所以他怎能不认识我呢?

我们婚后,由于生活、工作上的忙碌,我很少跟同学们来往。一开始,。进了同学群、校友群,我如鱼得水,再次成了“风云人物”。

我们只要有时间就各种神侃、各种八卦、各种聚会。

每天看朋友圈和同学群,抢红包、发红包,乐此不疲。

时间长了,就发现有很多人从来不说话,偶尔抢个红包,也不会说声谢谢。同学聚会他们也不会参加。

就有校友群,此种情况更加严重。我和老公都在那个群里,他就是其中之一。

他从来也不说话,即使大家呼唤他,他也是偶尔冒个泡,然后继续潜水。我就跟他说:“你看大家都在一起,有时间说说话、聊聊天、发发红包啥的多好啊。”

老公笑笑说:“看你们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把以前的事情都说完了,又开始聊孩子、聊生活的,都聊完了,还有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空间,交集太少了,彼此也陌生了。好哥们一直联系,老同学一直惦记,没有人会在群里刷存在感。”

老公说的话很有道理,对那些“潜水”的同学,我也能理解了。

参加过几次同学聚会以后,更加有感触。没见面之前,异常亲热,见面发现早已把话说尽,竟然尴尬得不知从何说起。

几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同学每次都是聚会中的主角,因为每次聚会都是他们买单。

同学之情,在餐桌上就早已变了味儿。

有很多人成了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跟屁虫。后来,我跟同学们游山玩水也没了兴致。

我慢慢在同学群里也成了“看客”。有时间看一眼,很少再说一句话了。

随着时间的辗转,我的各种群更多了,我的时间更少了。

原来的同学群几乎都成了死群,我没有退出来,是舍不得过去那段曾经的在一起有过的“青葱岁月”,留恋那段美好时光。

默默地和几个最好的同学单独保持着联系,私信聊天。

我经过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同学群里不说话个不退群的人,有以下几种心态:

1、职高位重、不敢出头

有很多同学如今工作都是各个阶层的领导,退群了,害怕老同学说他瞧不起人;说话了,大家应声的又不多,感觉很尴尬。

还有同学总想着让老同学帮忙走走后门、拉拉关系,办各种事情。

我的同学有一个是沈阳军区某部队团长,经常有人找他为亲属当兵走捷径。他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权利,谁信?

2、位低无钱、心里自卑

还有这样情况的,一没钱、二没权、混得不好的同学。

他们被同学想起,拉到群里,看看别人都过那么好,内心没有底气,说话没有勇气。

只是默默地看着大家发红包、抢红包、聊天、聚会。

他们不好意思退群,毕竟还有人惦记着,就在里面增加一分人气好了。

3、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社会生活的节奏太快,工作过后,家庭琐事太多,业余时间都没有那么充足,哪有时间闲着聊天呢。

我们发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关心的人也越来越少。跟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不会再多加理会了。

亲情都淡泊了,友情不是更淡泊了?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有多少游子回家过年看望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呢?


有书共读

被题目吸引,不请自来,因为我就是这种人。

也许是性格使然,上学时就默默无闻,如今也混的不够好,没什么值得炫耀,也没有太多经验分享。

如果交情够好,这么多年也没断了联系,有话自然会私聊;如果交情不好,如今天各一方,更没必要因为礼貌去客套敷衍。

当年的同学之所以又聚到一起,无非是共同消费那曾经美好的青春。可时过境迁,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对“曾经熟悉的陌生人”,除了开始时共同追忆一下过去的美好,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话可讲。

再说,如今的同学关系已不再单纯,拜高踩低的现象不是没有。我更喜欢静静的看着每个人粉墨登场,对比着他们这些年的变化和成长。

不退群有时是因为不好意思,有时是希望跟同学们保持若即若离的联系。就像那些过去的回忆,如果彻底遗忘就好像背叛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