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在死前能傳位扶蘇,秦朝會延續百年改變歷史嗎?

東籬趣談唐宋



父皇,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

萬里長城,阿房宮,南北馳道以使民力枯竭,需要與民休息。

扶蘇,這都是誰教你的,我大秦帝國滅六國,統一四海,教化萬方,外用法家,內容道家,霸術威震天下。那些食古不化,裝模作樣綠茶洗面奶儒生面膜能有什麼大用處?

扶蘇,你是我的長子,註定要承擔帝國重擔,在天下初定,六國遺民內藏禍心,北方匈奴未定,你應該學習勇武血氣。

一場圍繞國政的廷論,信奉霸術的始皇帝與崇拜儒家長子的扶蘇針鋒相對,自秦孝公以來商鞅變法,張儀主政,範睢作相,李斯主持滅六國大戰這種朝堂爭論就沒有停止過,秦帝國法制天下。

公子,你與陛下爭論還是要體諒聖意,韜光養晦,以待日後。李斯對自己女婿公子扶蘇語重心長的說。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並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聞訊勃然大怒,於是命令御史拘捕審訊咸陽城的術士。術士們彼此告發,秦始皇就親自判處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

扶蘇針對始皇帝坑術士一事,上書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於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架空歷史,公子扶蘇君臨天下

始皇帝,最後一次巡查他的江山,病倒在沙丘,詔令公子扶蘇回朝繼承帝位。



李斯秘密派人拿著始皇帝的密詔,到了邊境交給了扶蘇和蒙恬將軍,公子扶蘇在蒙恬護送下安全返回咸陽,在李斯的支持下,繼承大位,處決了趙高。

秦二世扶蘇開始了休養生息的國策,對內任用儒家經典教化萬民,對於六國移民寬嚴相濟軟化了他們反抗之心,將天下游俠豪強移民修建國家新城守衛邊疆,命令蒙恬與匈奴和談開通貿易。

南越王趙陀的東南亞領地,繼續被郡縣制改革,派駐秦國軍隊和官員,教化民眾,移民分化。

秦二世勵精圖治,將大秦帝國建成世界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疆土橫跨歐羅巴大陸,中華文化傳播世界,漢拔尼與亞歷山大成為大秦帝國羅馬郡太守。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鋒!


唐俊龍55398571

秦始皇早在壯年時期就開始了立嗣工作,他最看重的是公子扶蘇,認為他德行俱佳,堪當大任。但是他也對扶蘇過於仁慈的性格不滿,認為他不經磨練是無法掌控大局的,因此秦始皇開始了對扶蘇的培養。公子扶蘇雖然仁慈但並不懦弱,身為秦始皇的兒子,他有著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因此在秦始皇修建長城勞民傷財的時候,他不顧謀士們的阻攔,決然上書秦始皇,要皇帝愛惜人民,秦始皇接到扶蘇的上書,既是欣喜又是不滿,欣喜的是扶蘇宅心仁厚,不滿的是扶蘇未能理解皇帝的心,觸犯了皇帝的威嚴。但這並非致命的,致命的在於小事的積累,歷史上無數大事件發生的背後,都是由無數小事件推動而成的。扶蘇真正觸怒秦始皇在於其屢次抨擊秦始皇的大政方針,經有心人的曲解,到了皇帝耳朵裡,就變成了不滿。終於這種不滿變成了火山噴發,在扶蘇因秦始皇坑殺儒生而上書後,秦始皇下詔痛責扶蘇,將扶蘇趕出了首都,將其趕到了西北給蒙恬做監軍。至此扶蘇開始失寵,但是其在秦始皇心中,依然是接班人的第一人選。

在趕走扶蘇沒多久,秦始皇開始了巡視全國,在巡視中,他的身體不斷惡化,終於在平原津這個地方病逝,在臨死之前他下詔召回公子扶蘇即位,但這封詔書並未達到工資扶蘇手裡,它到了趙高和李斯的手裡。最終給公子扶蘇的是一道自裁的詔書和毒酒,扶蘇萬念俱灰,自殺而亡。

扶蘇之死不僅讓人嘆息,倘若扶蘇即位,內有大臣支持,外有大將領軍相助,天下何愁不穩定?但扶蘇自小所學儒學,刻板的聽從父親的命令,沒有秦始皇那種天下霸主的氣概,更不敢接受蒙恬率軍回咸陽問政的建議,最終害了自己,也害了蒙氏兄弟。

扶蘇一死,大秦帝國偌大的國家,落到了閹人趙高和李斯手中,最終秦朝三世而亡,實在令人心痛,偌大一個帝國,沒有敗於對外戰爭中,反而敗於農民起義之中,讓人不僅感嘆“民心不可悖”。人民的力量是龐大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更是千古名言,無論何時都不會過時。


木孑19

我給出的答案是很難了,因為畢竟是假設性的論斷,不好說的太過。為什麼很難。

第一,秦始皇的政策失誤喪失了民心。過秦論裡就指出,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的豪邁,實際上是一種窮兵黷武的做法,雖然統一了六國,但並沒有讓人們享受到國家統一帶來的好處,而是變本加厲的魚肉百姓。在他去世時,已經醞釀著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民心並不是一個扶蘇就可以拯救的了的。

第二,扶蘇繼位能不能轉變秦始皇的政策方針是個問題。假設一下,扶蘇真的繼承大統了,權利的交接能否順利,他能否控制住秦始皇身邊的人是個怎麼也說不好的事,按照歷史的經驗是很難,即便有效的控制住了,誰又能保證扶蘇的施政方針能有效的控制住全國呢?畢竟,此時距離七雄爭霸也不過幾十年的歷史,百姓認不認可秦王朝的合法地位也是個問題。

第三、按照歷史經驗的推測,秦朝也很難延續太長的時間。歷史可以找到相似性。春秋戰國百年的征戰,秦朝作為過去,統一至滅亡只有十五年時間。而其後的兩漢,足足存在了近四百年;而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在隋朝一代畫下句號,秦朝和隋朝這點非常像,而隋朝從統一到滅亡用了三十年,也非常的短暫,其後的唐朝確有近三百年的歷史。這種巧合可能就是一個道理,秦朝更多的扮演著結束一個時代的角色,而真正開啟一個時代不是它。


舉個小栗子



就算扶蘇上臺,秦朝也不會有如此長的國祚。想我泱泱西漢王朝,明君賢主良將直臣輩出,也不過二百一十年的歷史,這已經算是長壽王朝了。再回到秦朝,就算扶蘇上臺成為秦二世,加之長壽無疾而終,也不過區區數十年,誰又能保證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君主是明君呢。另外,秦始皇時期除連年征戰外,修長城築阿房建直道等大量徭役負重,人民本就不滿起義不斷,新上任的君主本應與民休息、休養生息以恢復國力,結果胡亥上臺,李斯被誅,宦官趙高擅權,更加民不聊生,加速秦的滅亡,曇花一現的秦王朝在歷經十五年之後終於走到了盡頭~



我覺得最多可以多穩定幾十年,搞不好還會更快讓大秦覆滅!因為他連胡核都沒鬥得過,他上臺統治者內部鬥爭更加激烈,秦始皇使用武力統一大業,實際上沒有完全控制國家郡級以下的主體,參照後面的三國兩晉史,隋朝,民國,中國歷史上處於新舊體制變革時期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超過一百年,而且大部分都是二世而亡!這是因為新的政治體制還沒完全讓各階級的人接受,舊體制內失意的既得者反撲……非得再一次戰爭把舊體制曾經利益集團完全破壞後重建政權才可以更長久,嚴格來說王莽新政也應該算入這種政治體制變革。



如果扶蘇上臺,秦國還可能會更快的走向滅亡,理由如下:

1,首先扶蘇有政治遠見,知道焚書坑儒是錯,到扶蘇卻不暗諫言之道,也就是現在的情商低,與始皇經常搞得不愉快。

2,太過仁慈,治國者,哪個手下沒有鮮血,仁慈雖好,但在當時的大局,並不適合做皇帝。

3,迂腐無野心,被放到蒙恬部隊訓練,當收到假詔書,蒙恬已經勸說可能為假,要細細查看,此事,扶蘇卻在迂腐的忠父思想下自殺。蒙恬態度已經明確,將在外,說反則反!

4,不懂政治的黑暗,在朝廷中沒有自己的眼線,在外磨練,對朝內事一概不知。試問,這樣如何為君?

5,亂世之下,謀才不謀德!身處亂世,就應懂亂世法則。


蕭滿樓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其實沒有多少時間享受生活,因為山東六國的舊貴族都在想辦法積累力量反抗了秦始皇的統治。比較著名的有張良刺殺秦始皇。

但更可怕的是那些蟄伏在民間的反秦勢力,比如項羽和他的幾個叔叔在江東一帶招攬仁人志士,並且對這些人進行軍事訓練。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我相信全國各地類似於江東的這種情況應該還有不少。這些人靠著自身的能力和關係在當地形成豪強勢力,只要有機會就會揭竿而起,想辦法推翻秦朝的統治。

這些舊貴族不會因為扶蘇繼任皇位而改變初衷,因為他們和秦國有著國仇家恨。

不過還好,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戰爭一共用了15年,這期間秦國如同一條蟒蛇吞掉了大象,在短時間內擴大了5-6倍,肯定面臨著兵員不足的困難。而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秦軍傾巢而出,這就導致秦軍在中原地區兵力不足。而其他各國並沒有趁機反抗,原因就在於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是深得民心的。

經過了幾百年的戰亂動盪,老百姓都希望有人能結束這一切,那麼秦始皇能夠做到這一點,他無疑會受到全國百姓的支持,反對他的人,只不過是佔到了當地人口極少部分的貴族,這些人剛被打敗,很難短時間內恢復元氣!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最讓人詬病的地方是繼續以嚴苛的秦法治理天下,並且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讓百姓苦不堪言,導致本來支持秦朝統一的百姓,逐漸與秦朝離心離德,讓六國舊貴族能夠趁機發展力量,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所以公子扶蘇繼位後,他面對的秦朝不是一個安定的秦朝,他需要學習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勢力進行鎮壓,同時爭取民心!

好就好在扶蘇宅心仁厚,反對秦始皇濫用民力。那麼,百姓所詬病的嚴苛秦法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將會消失,秦朝將重新獲取民心。

對那些想趁亂反抗秦朝的山東六國舊貴族,由於公子扶蘇掌握著強悍的30萬長城兵團,可以輕鬆的將這些勢力鎮壓掉。關鍵是,由於這些反叛勢力沒有民意基礎,他們即便反抗也難以做大。

所以,公子扶蘇繼任為皇帝后,國家很有可能處在局部動盪而整體和平的狀態,這樣一來,在公子扶蘇的統治下,秦朝會越來越穩固,等六國舊貴族老去,新一代成長起來,人們反抗秦朝的野心會越來越小,秦朝真有可能延續百年!


歷史風暴

如果扶蘇繼位,歷史肯定會不一樣。蒙恬的死肯定會動搖長城軍團的士氣。如果蒙恬不死,長城軍團的戰鬥力應該會更強,不一定是王離領軍在鉅鹿和項羽決戰,鉅鹿之戰的結局有可能改變。

如果不是當心會被趙高陷害,章邯也不會向項羽投降,項羽就不可能那麼輕易消滅秦軍在關中的主力。

秦朝還有一支軍隊在嶺南,如果來得及回師救援,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風吹雨01

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常稱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扶蘇剛毅勇武,為人仁義,有政治遠見,他反對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等嚴峻政策……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相對秦始皇的暴政,如果傳位扶蘇,他能以仁義治理天下,延續秦朝百年還是有可能的,當時太亂,主要還是老百姓活不下去,到處起義。

具體能延續多少年,主要看執政者治國方針和手段,不能只看扶蘇一人!如果繼位的三世亂來,也隨時完蛋!


桃源逸叟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其人機智聰穎,敢於直諫,並且公子扶蘇驍勇善戰、體恤百姓、有政治遠見。秦始皇死後,本應該扶蘇繼承大位,卻因趙高等人偽造詔書,令扶蘇自裁。擁戴胡亥為皇帝,秦二世繼位期間,趙高獨攬大權,結黨營私,行政比秦始皇更加苛爆。倚仗著秦二世對他的寵幸,把秦朝的爆虐色政推向可頂峰,逼得百姓怨聲載道,加快了秦朝的滅亡。終於在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各個郡縣受不了秦朝爆政的人紛紛響應,從此,秦朝在他的滅亡之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扶蘇繼承大位,秦朝也許會延續更長的時間,扶蘇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同時他對政治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扶蘇一直以來都反對秦始皇的暴政“焚書坑儒”,並且多次直言勸諫秦始皇,秦始皇非常生氣,就把他發配到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隊伍裡,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扶蘇跟秦二世不一樣,他是一個仁君,當時秦朝剛統一不久,如果皇帝仁德,不施行爆政,誰願意去推翻大秦政策,所以如果扶蘇繼位,秦朝肯定走的更遠。


曉天下歷史

那樣會改變歷史,如果要是這樣,你想就不能玩頭條了



暴力裝置

如果秦始皇后真由扶蘇繼位,秦二世而亡個人認為至少不會出現;


秦內部來說,扶蘇作為長子,始皇帝后面就是天然的秦王室族長,下面的宗親貴胄能夠認可,作為秦國長公子,秦國軍民也容易認可,同時他本人和秦軍方的高層關係融洽,軍隊支持哪怕有么蛾子也大不起來,如此秦只要不內亂,長城的30萬精髓,遠征百越的五十萬精兵這樣的軍事武裝能夠保持對六國的強大威懾;

六國而言,秦始皇在位時期就對他們的反覆敲打估計已經讓他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包括後面多國能夠復辟支持他的是當時大秦的軍隊,秦不亂他們敢,始皇帝給的威已經夠了,以史書記載扶蘇的仁德,繼位他會給天下的是安撫,連連戰亂後只有你給恩惠天下人支持你,江山也就穩了。

簡單一點秦不內亂懸於天下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就一直懸著,繼位仁德的安撫給你真真的實惠,胡蘿蔔加大棒,你還能翻了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