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欧美人差别很大?

耀华河马

中国人和欧美人的国情和生活环境都不同,中国人内敛含蓄,欧美人奔放自由,再加上几千年来历史的熏陶,中国人讲究眉清目秀,“一白遮百丑”这个观点一直都存在在心里,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白皙干净的感觉。而欧美人在这一块上更自由一些,他们追求自然舒适的生活状态,在妆感或者穿衣风格、处事态度上都有同样的感受。

再者,中国人和欧美人的面部骨骼构造有很大差距,中国人的面部大多比较扁平,所以干净的妆感会更适合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更喜欢日韩妆容,因为我们的面部结构都比较相似。

而欧美人的面部结构本来就非常立体,他们更追求骨骼的立体感,所以妆容上也是为了让自己的面部看起来更立体而修饰的,修容、高光等各方面也因为他们面部骨骼的立体显得更为融洽。

即便她们有再清淡的妆感,还是会有骨骼感的强调。这跟中国人的清新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中国人喜欢的面貌还是欧美人喜欢的都是不矛盾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或者说我们怎么修饰自己看起来更好,做到这两点就足够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喜欢欧美的妆感,亚洲脸虽然没那么立体,但是化出自己的风格和色彩,照样能让我们变美,精美君觉得这样就已经足够了。包括我们的超模,在国际的舞台上也会有欧美妆感的强调,能让她们看起来更“高级脸”更时髦,但她们依旧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Jstyle精美

中国人的审美和欧美人的审美,告诉你什么差距

  很多小事情都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审美和欧美人的审美,差别大的不止一点点。就从维密秀选择的模特来说,模特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只知道长得非常丑,眼睛很小,鼻子很塌,但是,在外国人眼里,却是一位超模,非常吃香。因为,外国人说这个女孩长得很特别,不像一般的东方人,当时我心里看到这个女生的时候,简直不知道这么丑的人也可以登台,还可以这么受欢迎。由此可以看来,中美两国的审美差距还是很大的,到底有哪些差距呢?为什么会有差距?

  中国人喜欢传统的美,而西方国家一直在追求标新立异。对美的感受也是这样,他们更加喜欢一些长得比较能给人辨识感,比较独特的人,而不是一般的大众脸,有些人长得很漂亮,但是辨识度不高。这在外国人眼里看来说,并不算好看。中国人喜欢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的女孩,而西方人则更加喜欢身材好的女生。他们认为,拥有好的身材,才是美丽的第一步。

  另外,中国人比较含蓄,喜欢温文尔雅,能够拿出台面的东西,对人的要求也是如此。中国人更加喜欢一些女性是知书达理,落落大方的。但是,西方的人更加喜欢一些开放活泼的女生,这样的女人在他们的眼里更加有吸引力,像是一些女生比较害羞,在西方人眼里简直不敢相信。西方人一直是追求自由,对于美也是如此。。


中国时尚网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中国人和欧美人的审美观基本是一致的。 比如胸大、腰细、长腿、翘臀五官线条感,基本上所有的中国男人也会吞口水。 唐朝人很喜欢的胡姬,不就是白种美人么? 其次),有细微差别,其实是出于经济考虑。在中国皮肤白的人,说明劳动少,家境富裕或者是读书人,久而久之形成了审美偏好。而欧美人崇尚运动,白色黑肤说明是爱好运动的结果。最后)这里还有文化偏好形成的歧视。不是欧美人觉得吕燕这些是美女,而是他们觉得黄种人就是这个丑样子,觉得扁平脸,塌鼻子就是代表了东方,代表“东方美”。但是, 你仔细观察,从未有欧美人觉得短腿,粗腰的中国人是美的。 另外,说审美观,不能光说女人,还要看男人。 其实无论古代、现在,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对男性的审美都是一致的:高大,健壮,有肌肉,脸部线条分明,鼻梁要高,有胡须。


盗德高点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他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各有其不同发展史,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美学理论体系。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中西方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在审美方式上

中国古代在审美思维方式上是实用理性,“贵悟不贵解”②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因此,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只注重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对阴晴晦明、风霜雨雪、月落乌啼、水流花谢等种种自然现象,都不采取细致分析的态度,而是以心灵去冥和自然,畅我神思。西方古代在审美方式上是思辨理性,“贵解不贵悟”,强调理解、思辩,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二、在审美心理上

中国审美心理偏重于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内容的和谐。中国儒家美学将美看作是美和善的和谐结合,就是要在审美活动中用来束缚情感,从而将审美情感纳入特定的伦理轨道,让情在理智的约束下有限的活动,从而使先天的情感欲求符合后天的伦理规范。西方审美心理偏重于心灵与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形式的和谐。西方传统美学将美看作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要用灵魂束缚肉体,用理性压抑感情,认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感觉到的,而是要靠心灵才能见出的”。中国在审美体验中,往往以理节情,注重向内心和向无限的超越:渴望从有限中发现无限,所以中国人喜欢登高远眺,喜欢极目抒怀,强调澄怀观道,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西方更讲人的天才禀赋,而中国更重积学修身。中国讲“养气”,重“虚静”,协调内心,不致过度激烈。中国审美体验的最高范畴是“畅神”、“悦志悦神”,更重视内在美的人格修养。西方最高的美是上帝,是神,更重视非理性的外在美。

三、在审美理想上

中西方在审美理想上都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然而不同的是:中国人对儒家的“中和之美”表示认同,从而侧重审美主体的心理属性;西方人对柏拉图的超验的和谐理想表示认同,从而侧重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

其实,无论在中国的心理结构还是在西方的物理结构的背后,都还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中国的“人人之和”和西方的“人神之和”。中国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历来把协调人心、稳定社会看成是审美活动的最高理想。西方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只有当灵魂受到宗教的洗涤与净化之后,才可能透过物体和谐直观上帝的和谐,从而在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这种最高的审美理想,就是人与神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与西方审美文化剧烈碰撞之际,审美意识彼此相互融通之时,进行中西审美差异的比较,进而探索中西方人格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体系,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反思自身,从而建立起既符合经验传统,又具有现代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中西审美差异产生的原因

产生中西审美差异的原因要从中西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审美理想的发展演变来看。儒、道思想集中代表了汉文化不同于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强调以文权体制为中心的宇宙间的一切的普遍和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心灵,正是这种心灵决定了中国诗画中的那种“提神太虚”“散点透视”的空间构造和它的宇宙感,人生感。

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道家美学的贡献是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庄子主张把自我同化于自然整体,最高的艺术境界是同于自然的一片无我而又充实的虚灵,一种“淡然无及而众美从之”的境界。

在西方美学中,希腊文明向西方艺术提供了一种以神圣的形式为中心概念的美学价值,基督教文明则向西方艺术提供了一种以光和色彩为特征的美学价值,二者相互渗透和彼此共同构成西方美术在美术风格上的总体面貌。



醉古裳

记得读书的时候,外语老师曾经说外国人认为独特的才美,在中国一个肤白貌美,浓眉大眼的标准美女,在外国人看起来会觉得很普通,遍地都是这样的,反而,眼睛小,塌鼻梁,高颧骨,在他们的眼中,很独特,很美

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脸盲吧

我们在他们的眼中属于外国人,就像我们看他们一样,他们看我们也都是长的差不多的,我的大学外教老师Paul就经常分不清我跟我的闺蜜,我们俩只是身高,胖瘦差不多,长相完全不同,发型也不一样,有一次上课,他非说我俩是twins,经常分不清我俩,弄的我们苦笑不得,所以看多了长的一样的大众脸,突然出现一个高原红脸蛋,小眼睛,塌鼻梁,高颧骨,他会觉得很有特点,觉得她跟别人不一样,其实是觉得独特。


客观世界的差异

外国大部分都是白种人,外国人的眼睛都比较大,眉毛浓密,五官立体,而中国人大多面部轮廓扁平,短鼻子,小眼睛,其实在十九世纪前期,在外国人的眼中,这样长相的中国人并不美,在《中国简史》中德国的传教士郭实猎写道“就其本身而言,中国人的相貌不是很美:小眼睛,扁鼻子,黄色皮肤,并且缺少面部表情,显然几乎无美可言”,同样的在早期中国,外国人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长相畸形,深目蓝眼,头发火红,像怪物。


为什么现在审美观念变了呢

因为人们的思想和见识更多了,眼界更开阔,也更能接受差异和不同,外国人之所以喜欢小麦色皮肤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健康的象征,喜欢高颧骨,丹凤眼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面相具有东方女人的韵味(毕竟几千年前外国人的书中记载的中国女人就是这种长相),所以这种长相在外国人心中是具有东方特色的,他们更喜欢追求差异性和独特性,尤其是时尚界(吕燕、杜鹃)。


喵小姐爱时尚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认识很多外国人,所以我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欧美白人其实不太喜欢他们自己那么白的肤色,显得很没有生气,而且欧美人大多喜欢旅行,经常旅行的人总会去海边把皮肤晒成小麦色。小麦色才是健康的,只有穷人没有钱去旅行,皮肤才会是那么的惨白,所以欧美白人就会更喜欢皮肤健康色的女生。

欧美人中也有非洲裔、印度裔等其他肤色的人,一方面他们也受其他欧美白人对于肤色的影响,二是他们本身就是有色人种,自然也比较和小麦肤色或肤色偏黑的人有好感。

其次,欧美人看惯了五官立体的欧美人长相。

在他们看来亚洲人应该长这样:

单眼皮、 厚嘴唇、高颧骨……这个应该就是亚洲美女的标配。关键是有亚洲人独特的点能够吸引他们。当然,也有正常的能被世界都认可的世界级中国美女:

从影视拍摄的角度,确实是五官更立体的欧美人更上相,所以中国美女也在追求和世界接轨,高挺的鼻梁,大眼睛,深邃的眼窝,瓜子脸、肤白盛雪……

这张照片就能明显感觉出来对于肤色的不同喜好。白色的都是中国超模,其他国家的超模的肤色都是小麦色。

而且对于审美的看法,国籍之间差异大,人和人之间差异也很大,情人之间更是如此,老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美不美,都在看的人自己用心判断,切莫人云亦云失了本心。


谢小鹿就爱看电影

中国人和欧美人的审美差别真的很大吗?

胡哥并不这么认为。

从2016年到现在,因为拍摄嘿老外,胡哥接触过的欧美国家的老外大约有200人左右,其中不少最后都成了朋友。

在胡哥的印象里,他们眼中的俊男美女其实和中国人眼中的俊男美女都是差不多的。

比如,胡哥的男老外朋友们最喜欢的中国女明星是范冰冰,而女老外最喜欢的中国明星是吴亦凡。和中国年轻人的口味都一样。

而他们喜欢的国外的明星,比如娜塔莉波特曼、斯嘉丽约翰逊(寡姐)、汤姆克鲁斯等等,在中国人眼里也都是美女帅哥。

而且据胡哥的了解,我的老外朋友们在中国找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在一般中国人看来都是很符合中国的审美标准的。

在胡哥看来,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美,在审美上都有共同的地方:

1. 都喜欢立体的五官。不管是范冰冰、章子怡、迪丽热巴,还是吴亦凡、吴彦祖,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五官立体。

2. 都喜欢匀称的身材。大胖子、小肚腩、水桶腰、大象腿这种身材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欧美人都不喜欢,而干瘦的身材喜欢的人也不多。穿衣显瘦脱衣有肉这种身材是中国和欧美都能接受的。

以上是共同点。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不同的话,在胡哥看来应该就是大家关心的肤色问题。

据说老外喜欢小麦色的皮肤。

其实这也不一定,胡哥的老外男性朋友们大部分都喜欢皮肤比较白的女孩子,而女生则更多喜欢黑一点的,像古天乐那样肤色的。

至于大家经常用来对比中国和欧美审美的维秘超模吕燕,在维秘中也仅此一例,刘雯、奚梦瑶等等中国维秘超模不也是大家心中的女神吗?

你还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关的话题呢?欢迎向胡哥提问!


嘿老外

东西方人种都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审美又是遗传,社会,文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审美上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情。


西方人五官更立体,东方人五官小巧玲珑,在东西方没什么交流的时候,各自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比如东方盛行柔弱美,晋朝男子以柔弱为美,若不经风的样子曾经风靡一时,唐朝以肥唯美,楚王则多爱细腰,时代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审美。

看西方的油画作品,中国人很少感觉里面女人有特别美得,这就是标准不一样,西方有各种表现人体的艺术,雕像和绘画刻意表现人的很多,女性大多数都比较丰满,确实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有点像《病梅馆记》里面说的,中国人可能更喜欢修饰过的没,西方人更喜欢自然的,健硕的美。


但随着东西方交流越来越多,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交流的日益广泛,审美标准越来越趋向统一,但在现实场合,也有类似于物以稀为贵的心里,觉的外国的都是好的,这一点东西方都一样。

但西方以健硕为美还是传统,看扎克伯克的中国媳妇,还有邓文迪,相貌都不属于中国传统的娇小可爱型,多了一种健硕的野性美。

有人主张自然,有人主张修饰,在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都应当接受多元化的审美。

另外要说一句,西方爱表现男性的雄壮之美,这一点也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接受。

最后放一张日本的修饰之美,就能明显的感觉出差别了。




昭烈名臣

1. 时尚圈的审美和大众审美是不一样的。有个回答说得很好,印象感很重要,走秀的要求跟拍戏的不一样,哪怕都是模特,维密的模特和走HF的模特也不一样。


2. 大家的基本审美其实都是一样的,我曾经很欠揍的问几个老外觉得凤姐长得怎么样,人家表示非常不怎么样。。。但是老外对气质和感觉比较看重,现在国内很多女生一水的把自己搞得锥子脸大浓眼妆,用一句话说,美则美矣,没有灵魂。可即使如此,老外也不会觉得这丑,最多说She's cute but boring. 他们喜欢有趣和有活力的人,很多女生你看着没这么漂亮,但是生活中是非常有活力和感染力的。

good-looking是好看,比如景甜。
pretty是有点俏皮又小性感的漂亮,比如以前的麦莉和小甜甜。
cute是可爱的漂亮(还有点显小的意思),比如陈意涵和艾玛罗伯茨。
hot是非常性感,比如安吉丽娜茱莉和梅根福克斯。

但是你要说美,其实很因人而异。中国很多人的审美观是不喜欢有“进攻感”的女性的,也不喜欢太出挑,所以现在林志玲和高圆圆都是最大众的女神。

3. 当然,喜欢跟自己不一样的是真的,喜欢五官明显也是真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外国男人来说,其实身材非常非常重要。。。亚洲人前凸后翘的太少了,哪怕现在胸都搞得很大,但是整体曲线还是太单薄了。

4. 反正在我见过的实例中我的总结是,如果你觉得一个东方女生不好看,但是老外还是觉得她很好看,她肯定有别的地方是很出挑的(比如身材好,谈吐大方,爱笑)。要是啥都不好还是有老外喜欢,那老外屌丝的可能性很大。。。

5. yellow fever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很多。Not who you are but what you are,就是说人家不是因为看你长得怎么样,而是因为你是亚洲人,那就够了,就跟有的女生喜欢跟白人男生谈恋爱,同等条件的亚洲人都看不上,但是只因为人家是白人。哦对了,白妹子跟黑人在一起的其实还是不多的,远没有白人中年男子找黑人辣妹的多。

最后,刘雯真的很美。。。。推荐去看街拍和动图,太难得有中国妹子能笑得这么有感染力的。

张驰ChiZhang

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的审美观不同,跟天时地利两个方面都是有关系的。

第一、西方相对东方来说,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西方人从祖先那个时候起,整天就是在跟风霜雨雪作斗争,都是在为了获取牛羊鱼禽兽大麦小麦这些食物而生存的,饱暖思淫欲,吃饱穿暖了才会有审美,而且劳动本身也是一种美,我这里说的淫欲,不是仅仅止男欢女爱,而是指对美的向往、对美的享受、对美的追求;中国的土地相对厚实、富裕、地肥、人美,西方的土地相对贫瘠、险峻、地贫、人壮;那么,什么样的土地上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什么样的土地上也会生长出什么样的人种,什么样的人种就具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念。如果我还没有解释清楚的话,我再举个例子,藏人觉得牦牛是美的,汉人觉得黄牛是美的;藏人觉得羚羊是美的,汉人觉得山羊是美的。而牦牛、羚羊的毛发比黄牛、山羊都长,高原地区的动植物的抗高寒能力也比平原地带的动植物强很多,抗寒能力也是一种生存的能力,抗寒能力强的动植物,高原地区的人自然就觉得它是很美的,这些,我们平原地区、海拔相对较低地区的人种是体会不出来的;

第二、西方相对东方来说,更加推崇海洋文化,东方相对西方来说,更加推崇农耕文化。打渔的海洋是蓝色的、农耕的土地是黄色的,蓝色多瑙河是西方最美的旋律,黄山、黄河却是中国民族的根脉;中西审美有很大差异,如果说中国人的审美是一种玄境的话,那么西方人的审美则是一种真境。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亦即重人和重物思想的差异。中国人偏于抒情,西方人偏于写实;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呢?中国以伦理为本位,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是中国古代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长达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把道德的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而西方没有这些影响,又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西方人更加注重物质本身的美,把固有的、自然界的、物理的、本身属性的东西作为最美的东西来推崇、来赞扬、来讴歌,把真实的美作为独立的审美最大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