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

喬鬆

這句話有兩種斷句方式。一種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另一種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河上公本,王弼本,皆是前一種斷句方式,即以「無名」「有名」斷句。並且《史記·日者列傳》引老子語亦云:「此老子所謂『無名者,萬物之始也』。」所以古人向來是如此斷句的。


後來司馬光、王安石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斷句方式,即以「無」「有」斷句。「有」「無」這個概念更有哲學意味。梁啟超、高亨、嚴靈峰、陳鼓應等皆據此為說。然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雖然「無」「有」更具哲學意味,但這並非老子原意,而主張仍從王弼本之「無名」「有名」斷句。蔣錫昌、任繼愈、張楊明、劉笑敢等持此說。


這兩種斷句方式,都能從《老子》書中找到相關印證。

以「無」「有」斷句,《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以「無名」「有名」斷句,《老子·三十二章》:「道常無名」,《老子·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所以這兩種斷句方式,雖然學者們各有選擇取捨,但基本上還是認為兩者可以並存的。當然,這兩種斷句方式,會對這句話的理解產生不同。


如果以「無」「有」斷句。那麼這句話意思就是:「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無」是「道」的特性,也就是說天地本始是「道」,而這個「道」是「無」。因為作為天地本始的「道」只能是形而上的存有,而不能是經驗性的具體事物,故而也不可言說,不可概念化,故其為「無」。而世界中之萬物,皆是一種「有」。這種「有」是萬物的共性,是萬物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根源。我們可以把「有」理解為尚未獲得形式的「質料」,這是萬物之源。由之而形成了具體的事物。陳鼓應說這是「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


如果以「無名」「有名」斷句,那這句話就是「無名,是天地之本始。有名,是萬物之根源。」「無名」即宇宙天地本始,也即宇宙起源之不可認知,不可言說之階段。「有名」即萬物可道可名,也即萬物生髮後之階段。王弼注云:「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為其母也。」這顯然指的是宇宙演化的兩個階段,從人的認知角度,對此兩個階段稱之曰「無名」「有名」。


這裡就又涉及到一個傳世本和帛書本文字不同的問題。


傳世本這句話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帛書本這句話為:「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傳世本以「天地」「萬物」對舉,「無名」指涉「天地」,「有名」指涉「萬物」。帛書本則皆指涉「萬物」。並且《史記》所引老子語云:「無名者,萬物之始也。」王弼注云:「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為其母也。」可見帛書本只有「萬物」而不是「天地」與「萬物」對舉,更近古本。


兩句重複「萬物」,意味著「無名」「有名」的主體皆是「萬物」,所以「無名」「有名」二者之關係即為一體之兩面,而不是如傳世本中把「天地」和「萬物」分為兩事。


帛書本的文字重複「萬物」,而非「天地」與「萬物」對舉,似乎使得「無名」「有名」的斷句更加合理。這並不是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說萬物之「始」與「母」。而是就人的認知角度而說萬物之本根原有「無名」與「有名」之一體兩面。


孫虛白

一部《道德經》區區五千言,難倒了無數文人騷客。兩千多年過去了,仍然在困惑著每一個試圖走近老子的人。

《道德經》第一章就來了一個下馬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王弼是這樣解釋的:“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所以說這裡的“無名”,實際上就是“道”;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道”已經存在了。

還是來聽聽老子自己的解釋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強 字 之 曰 道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

可見所謂“無名”者,乃老子之“大道”也。 所以說,讀《道德經》,走近老子時,千萬不要就事論事,看完整個八十一章有個全局的概念後,再來研究細節,字斟句酌,慢慢地“悟”,最終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就會不難發現所有的章節其實都是前後相呼應的。


閒看秋風999

如何理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這句話難點有三!一,到底何為“名”?二,怎麼斷句最合理?三,通行解讀太玄,感覺雲裡霧裡,摸不清頭腦……

《老子》用詞至簡,至於解讀,最好不要斷章取義,還是以章為單位解讀為佳。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但道不是永恆不變的;名,是可以被命名的,但名不是永恆不變的。萬物最開始的時候都是無名的,有名是認知萬物的開始。因此,對那些無名的事物,總是想發現它的功用;對於那些有名的事物,總想進一步認識它功用的限度。道和名,是兩個不同的詞語,但說得是同一事物。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是發現萬物奧妙的鑰匙。

釋文: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對道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因此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是在某一特定歷史階段,對我們認識的道的命名。名,作為道的載體,道變,名也要隨之變化,因此說:“名,可名也,非恆名也”。萬物未被認知前,都是無名的。有名,是認知萬物的開始(名,是人類認識某種事物後對其做出的總結)。因此,對那些無名的事物,人們總是想發現它有什麼功用;對於那些有名的事物,總想進一步認識它的限度(即,是否還有其它功用)。道和名,是兩個不同的詞語,但說得是同一事物,“名”承載著人類對“道”的認識,即名乃道之名,道乃名之本。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是發現萬物奧妙的鑰匙。

備註:名,不是單純事物的名稱,應當理解為“對事物認識的綜述”更合理一些。

舉個形象的例子: 石油,已經存在於自然界幾億年了,在人類認識它之前,它一直是無名的,今天發現的石油的性能在其未被認識前也是存在的,但人類對它的認識是漸進的,人類對它的命名也隨之在變化:

石油是一種黑色液體。

石油是一種可燃燒的黑色液體。

石油是一種可為汽車提供動力的可燃性黑色液體。

……


思思思行行

我是漢字谷主,回答問題前,先解幾個關鍵字:無、有、始、名


【無】


【無】在藍天下,站著一個人,人頭之上,直到上天,空空的什麼都沒有。

兀字,指人頭,將人頭兀與天相連,就拼出了無字。

無字就是:人頭兀上連天一指無上,天無上,天空無,兀上天無。


【有】

《說文解字》: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凡有之屬皆從有。

即說:有,不合理的持有。《春秋傳》上說:“日、月有吞食它們的日食、月食現象。

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月亮擋住了太陽的光線,形成日食

【有】字就象太陽有手抓著月亮吃掉。手字圖形和月字圖形拼在一起,就造出了有字

從日月食的自然現象來理解有字,可以說:有,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動態的過程,如同日食,日中有月,月中有日,從無月到有月,再從有月到無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始】


始,女懷胎(胎兒在腹中,天地有“身孕”),


【名】

名,由夕和口組成,夕,代表未知,未知的東西,當人們能認識了未知物,就不是未知的東西,就可以命名,名,代表為已知的,認識到的事物。


無名,天地之始;(始,女懷胎(胎兒在腹中,天地有“身孕”),天地之孕,天地之胎)

有名,萬物之母。(子從母體出:有!萬物之母)


中國人的“無和有”,與西方人的“無和有”,理解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就拿繪畫來說,西方人理解無就是沒有、0,所以西畫必需把畫布畫滿,不能留白,不然會被認為沒完成。而中國的國畫,就有大量的留白,中國人的無,並不完全是沒有、0,無也可能是未知、不瞭解的東西,如果無被認知到,就成了有,就可以命名。


道生無,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道”以“名”現,“名”生“無名”,“無名” ,生“有名”,無中生有。而有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有,萬物之母。



關注私信“0301”,可以得到 天地人 漢字卡片電子版



漢字谷主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怎麼理解呢,那就用最直白的話吧:大道本來是"無名"的,但為了順應人們普遍具有的"分別"意識,就給他起了個名字:道!勉勉強強能體現出這個`無名‘的含意。這也是“名可名,非常名”的妙用。

那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來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比較方便,直白的方便講法:一,二,三及萬物代表有名,則有名的本緣始發處在哪裡?在道!道無名!所以講無名是先天,有名是後天,在後天中,一是母體首名,而後一而二,二而三,三而萬物,個個有名,越來名越多分別也越多也越複雜,特性也越多,你不情我不願也越來越多,矛盾鬥爭也越來越多。

這就是無名天地始!大道無名是所有萬物的本源本來面目也包括天地!

有名萬物母!指的是有物混成為一元,成物成名成太極,由此太極而生陰陽二儀四相八卦萬物都有了名稱名份的分別,太極是母,往下是子,都由太極而來。

大道無名是先天無極始!太極有名是後天萬物母!

始是先天境界!母是後天境界!天地由先天!萬物由後天天地合一來!


一路修行

天地始成之初,混混沌沌,一片氣霧,沒天沒地,沒有名字。什麼時候開始有名了呢?混沌中重物質下落成土,輕物質成塵,微物質成雲。天與地區分開來,上有云,中有塵,下有土。土生塵,塵中有水汽上升成雲。水汽下落成雨,雨又蒸發。土地中萌生萬物,人也在混沌中生。有了萬物要認識,要區分,要識別,要食用,要使用,就要分門別類的起名。名字起源於生長萬物的土地。它雖處低,卻蘊育萬物。

譬如人初始無名,人也是生而無名。父母給他一個名。人知其名,識其人。直至長大,漸漸地用知識經歷把自己修成另一個不同初始之人。他的名被提起不是無故存在,真空一樣。而是有自己的標籤,個性,修為,能力等東西使其名存而知名。

人初生之始即父母起名如無名,名不為人知。即識世上之物,之人,之狀,宇宙萬物。認識萬物存在的世界,並以世界萬物充實自己的認知。雖識不全,也識得一些,使自己以萬物的認知發展,創造,創新一個不同初始的自我,因而被人知名。人識萬物之名,借萬物被人識,都是因為生萬物的土地。


圃香

看不見的東西,是天地的始源。

能看見的東西,生成了實有萬物。


雲崗山人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覺得這樣斷句更好理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說的是天地萬物從本源開始的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也即人的認知過程。《聖經•創世紀》說:“神把用土所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同樣,我國的道家鼻祖老子認為到宇宙誕生於這看不見摸不著的道。這就是“無,名天地之始”。隨後,有形的萬物也逐漸產生。這就是“有,名萬物之母”。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熟知和掌握的過程,也就是人的認知過程。


木葉風語

如何理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無》是指(夲源生命)它是與(虛空)同在,沒有(生命)就沒有(虛空)沒有(虛空)就沒有(生命)它們是(萬相)之源。(本源生命)介於(空有臨點)故(無形無相),此乃是(聚聚萬相)的始祖。《有》是指(本源生命~無明妄行)聚聚成(相),經過(無量輪迴)聚聚才有(宇宙萬相)的形象造型。


只緣無事可思量

讀懂這倆句話,不要囉嗦太多無關的。首先解決句子中,“名”是什麼意思。“無”“有”又是什麼意思?

名,是名狀,可以形容的意思。

無,不是沒有,是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的狀態。

有,是指運動,相對於無來說,看似無,不可名狀,但有它的存在,而且不僅存在還會動。

這倆句話是對“道”的一個形容。說在天地開始之前,道就存在,但以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的狀態存在。它還是有用的,不是沒用的,可以形容它為萬物的母親,萬物因它而產生。

再簡短寫解釋:無可名狀於天地開始之前,也可形容它是萬物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