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

喬鬆

这句话有两种断句方式。一种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另一种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河上公本,王弼本,皆是前一种断句方式,即以「无名」「有名」断句。并且《史记·日者列传》引老子语亦云:「此老子所谓『无名者,万物之始也』。」所以古人向来是如此断句的。


后来司马光、王安石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断句方式,即以「无」「有」断句。「有」「无」这个概念更有哲学意味。梁启超、高亨、严灵峰、陈鼓应等皆据此为说。然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虽然「无」「有」更具哲学意味,但这并非老子原意,而主张仍从王弼本之「无名」「有名」断句。蒋锡昌、任继愈、张杨明、刘笑敢等持此说。


这两种断句方式,都能从《老子》书中找到相关印证。

以「无」「有」断句,《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以「无名」「有名」断句,《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老子·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所以这两种断句方式,虽然学者们各有选择取舍,但基本上还是认为两者可以并存的。当然,这两种断句方式,会对这句话的理解产生不同。


如果以「无」「有」断句。那么这句话意思就是:「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是「道」的特性,也就是说天地本始是「道」,而这个「道」是「无」。因为作为天地本始的「道」只能是形而上的存有,而不能是经验性的具体事物,故而也不可言说,不可概念化,故其为「无」。而世界中之万物,皆是一种「有」。这种「有」是万物的共性,是万物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根源。我们可以把「有」理解为尚未获得形式的「质料」,这是万物之源。由之而形成了具体的事物。陈鼓应说这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如果以「无名」「有名」断句,那这句话就是「无名,是天地之本始。有名,是万物之根源。」「无名」即宇宙天地本始,也即宇宙起源之不可认知,不可言说之阶段。「有名」即万物可道可名,也即万物生发后之阶段。王弼注云:「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为其母也。」这显然指的是宇宙演化的两个阶段,从人的认知角度,对此两个阶段称之曰「无名」「有名」。


这里就又涉及到一个传世本和帛书本文字不同的问题。


传世本这句话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帛书本这句话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传世本以「天地」「万物」对举,「无名」指涉「天地」,「有名」指涉「万物」。帛书本则皆指涉「万物」。并且《史记》所引老子语云:「无名者,万物之始也。」王弼注云:「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为其母也。」可见帛书本只有「万物」而不是「天地」与「万物」对举,更近古本。


两句重复「万物」,意味着「无名」「有名」的主体皆是「万物」,所以「无名」「有名」二者之关系即为一体之两面,而不是如传世本中把「天地」和「万物」分为两事。


帛书本的文字重复「万物」,而非「天地」与「万物」对举,似乎使得「无名」「有名」的断句更加合理。这并不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万物之「始」与「母」。而是就人的认知角度而说万物之本根原有「无名」与「有名」之一体两面。


孙虚白

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言,难倒了无数文人骚客。两千多年过去了,仍然在困惑着每一个试图走近老子的人。

《道德经》第一章就来了一个下马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是这样解释的:“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所以说这里的“无名”,实际上就是“道”;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道”已经存在了。

还是来听听老子自己的解释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可见所谓“无名”者,乃老子之“大道”也。 所以说,读《道德经》,走近老子时,千万不要就事论事,看完整个八十一章有个全局的概念后,再来研究细节,字斟句酌,慢慢地“悟”,最终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就会不难发现所有的章节其实都是前后相呼应的。


闲看秋风999

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这句话难点有三!一,到底何为“名”?二,怎么断句最合理?三,通行解读太玄,感觉云里雾里,摸不清头脑……

《老子》用词至简,至于解读,最好不要断章取义,还是以章为单位解读为佳。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是可以被命名的,但名不是永恒不变的。万物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无名的,有名是认知万物的开始。因此,对那些无名的事物,总是想发现它的功用;对于那些有名的事物,总想进一步认识它功用的限度。道和名,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但说得是同一事物。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是发现万物奥妙的钥匙。

释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道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因此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是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对我们认识的道的命名。名,作为道的载体,道变,名也要随之变化,因此说:“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万物未被认知前,都是无名的。有名,是认知万物的开始(名,是人类认识某种事物后对其做出的总结)。因此,对那些无名的事物,人们总是想发现它有什么功用;对于那些有名的事物,总想进一步认识它的限度(即,是否还有其它功用)。道和名,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但说得是同一事物,“名”承载着人类对“道”的认识,即名乃道之名,道乃名之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是发现万物奥妙的钥匙。

备注:名,不是单纯事物的名称,应当理解为“对事物认识的综述”更合理一些。

举个形象的例子: 石油,已经存在于自然界几亿年了,在人类认识它之前,它一直是无名的,今天发现的石油的性能在其未被认识前也是存在的,但人类对它的认识是渐进的,人类对它的命名也随之在变化:

石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石油是一种可燃烧的黑色液体。

石油是一种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可燃性黑色液体。

……


思思思行行

我是汉字谷主,回答问题前,先解几个关键字:无、有、始、名


【无】


【无】在蓝天下,站着一个人,人头之上,直到上天,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兀字,指人头,将人头兀与天相连,就拼出了无字。

无字就是:人头兀上连天一指无上,天无上,天空无,兀上天无。


【有】

《说文解字》: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

即说:有,不合理的持有。《春秋传》上说:“日、月有吞食它们的日食、月食现象。

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形成日食

【有】字就象太阳有手抓着月亮吃掉。手字图形和月字图形拼在一起,就造出了有字

从日月食的自然现象来理解有字,可以说:有,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如同日食,日中有月,月中有日,从无月到有月,再从有月到无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始】


始,女怀胎(胎儿在腹中,天地有“身孕”),


【名】

名,由夕和口组成,夕,代表未知,未知的东西,当人们能认识了未知物,就不是未知的东西,就可以命名,名,代表为已知的,认识到的事物。


无名,天地之始;(始,女怀胎(胎儿在腹中,天地有“身孕”),天地之孕,天地之胎)

有名,万物之母。(子从母体出:有!万物之母)


中国人的“无和有”,与西方人的“无和有”,理解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就拿绘画来说,西方人理解无就是没有、0,所以西画必需把画布画满,不能留白,不然会被认为没完成。而中国的国画,就有大量的留白,中国人的无,并不完全是没有、0,无也可能是未知、不了解的东西,如果无被认知到,就成了有,就可以命名。


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道”以“名”现,“名”生“无名”,“无名” ,生“有名”,无中生有。而有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有,万物之母。



关注私信“0301”,可以得到 天地人 汉字卡片电子版



汉字谷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怎么理解呢,那就用最直白的话吧:大道本来是"无名"的,但为了顺应人们普遍具有的"分别"意识,就给他起了个名字:道!勉勉强强能体现出这个`无名‘的含意。这也是“名可名,非常名”的妙用。

那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来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比较方便,直白的方便讲法:一,二,三及万物代表有名,则有名的本缘始发处在哪里?在道!道无名!所以讲无名是先天,有名是后天,在后天中,一是母体首名,而后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物,个个有名,越来名越多分别也越多也越复杂,特性也越多,你不情我不愿也越来越多,矛盾斗争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无名天地始!大道无名是所有万物的本源本来面目也包括天地!

有名万物母!指的是有物混成为一元,成物成名成太极,由此太极而生阴阳二仪四相八卦万物都有了名称名份的分别,太极是母,往下是子,都由太极而来。

大道无名是先天无极始!太极有名是后天万物母!

始是先天境界!母是后天境界!天地由先天!万物由后天天地合一来!


一路修行

天地始成之初,混混沌沌,一片气雾,没天没地,没有名字。什么时候开始有名了呢?混沌中重物质下落成土,轻物质成尘,微物质成云。天与地区分开来,上有云,中有尘,下有土。土生尘,尘中有水汽上升成云。水汽下落成雨,雨又蒸发。土地中萌生万物,人也在混沌中生。有了万物要认识,要区分,要识别,要食用,要使用,就要分门别类的起名。名字起源于生长万物的土地。它虽处低,却蕴育万物。

譬如人初始无名,人也是生而无名。父母给他一个名。人知其名,识其人。直至长大,渐渐地用知识经历把自己修成另一个不同初始之人。他的名被提起不是无故存在,真空一样。而是有自己的标签,个性,修为,能力等东西使其名存而知名。

人初生之始即父母起名如无名,名不为人知。即识世上之物,之人,之状,宇宙万物。认识万物存在的世界,并以世界万物充实自己的认知。虽识不全,也识得一些,使自己以万物的认知发展,创造,创新一个不同初始的自我,因而被人知名。人识万物之名,借万物被人识,都是因为生万物的土地。


圃香

看不见的东西,是天地的始源。

能看见的东西,生成了实有万物。


云岗山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觉得这样断句更好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的是天地万物从本源开始的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即人的认知过程。《圣经•创世纪》说:“神把用土所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同样,我国的道家鼻祖老子认为到宇宙诞生于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道。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随后,有形的万物也逐渐产生。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熟知和掌握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认知过程。


木叶风语

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无》是指(夲源生命)它是与(虚空)同在,没有(生命)就没有(虚空)没有(虚空)就没有(生命)它们是(万相)之源。(本源生命)介于(空有临点)故(无形无相),此乃是(聚聚万相)的始祖。《有》是指(本源生命~无明妄行)聚聚成(相),经过(无量轮回)聚聚才有(宇宙万相)的形象造型。


只缘无事可思量

读懂这俩句话,不要啰嗦太多无关的。首先解决句子中,“名”是什么意思。“无”“有”又是什么意思?

名,是名状,可以形容的意思。

无,不是没有,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状态。

有,是指运动,相对于无来说,看似无,不可名状,但有它的存在,而且不仅存在还会动。

这俩句话是对“道”的一个形容。说在天地开始之前,道就存在,但以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状态存在。它还是有用的,不是没用的,可以形容它为万物的母亲,万物因它而产生。

再简短写解释:无可名状于天地开始之前,也可形容它是万物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