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當初幫呂后除掉了韓信,卻又為何偷偷救走了韓信的兒子?這種說法值得考究嗎?

周秦帆

除掉韓信是因為為人臣要盡忠,留韓信兒子是要守朋友義。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是蕭何一手推薦出來的。後來立下赫赫戰功,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

但是韓信太強了,強大到足矣威脅漢王朝了。所以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加上曾經楚漢爭霸的時候,韓信逼迫劉邦立他為齊王。或許後來,他沒有造反的心,但是正如秦昭襄王評論白起一樣:雖沒有造反的心,但是具有造反的能力,這就夠了。

蕭何作為漢朝的智多星,定然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藉助呂后的手,除了韓信。



盛世打雜

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來自於楚漢時期兩位著名人物,蕭何與韓信。

韓信因蕭何舉薦立下不世功業,成就兵仙之名;又因蕭何暗算,身死魂消。這段恩怨情仇,該作何解釋?

費解的是,韓信的後人並不忌恨蕭何,依然對他感激不盡,又是何因呢?

韓信初期,感劉邦知遇之恩,竭盡全力,是劉邦擊敗霸王項羽的頭號軍事功臣。他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最後垓下十面埋伏,逼死項羽於烏江。其時威名赫赫,天下無敵。

且說韓信,自幼有進封王侯之志。攻佔齊國之後,自認立下奇功,又對劉邦忠心耿耿。於是沉不住氣,頭腦發熱,向劉邦上書,請封自己為齊“假王”。

劉邦見信大怒,當著使者面破口大罵韓信:“良心被狗吃了,不想著幫老子打敗項羽,就想自立為王。”

張良與陳平趕緊悄悄踩劉邦的腳,悄悄對劉邦說:“大王何愚也,今我漢軍不利,難道大王你尚有餘力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做個人情,成全於他,令他安分自守,免生變故。”

劉邦要說真是個好演員,該他當皇帝。馬上就醒悟了,又假裝罵罵咧咧,還笑嘻嘻的:“大丈夫平定諸侯,有蓋世之功,要做就做真王,何須假為,那誰誰,你過來告訴韓信那小子,難道老子還稀罕封幾個王麼?”

張良與韓信平素交好,知韓信英氣逼人,並無王霸之氣,平生抱負也就止於此。不忍韓信受害,在漢王派他出使齊地,封韓信齊王之時,勸告韓信:“齊王你是明白人,莫怪兄長多事,為人處事滿招損矣。”韓信卻不放在心上。

此時項羽已日暮窮途,於是派使者勸說韓信稱王,並願訂立盟約支持。韓信告訴使者:“飲水尚且思源,為人豈可忘本,漢王既深親於我,我背之不祥,你可回報項王,我韓信雖死不負漢王也。”手下謀士剻通,與項羽使者卻有共鳴,知韓信功高震主,漢王非共富貴之人。也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猶豫之後,還是拒絕了。


韓信為人,孝敬母親,有情有義,曾千金以報漂母,又曾恩報胯下之辱的流氓,本是一忠臣孝子。可惜一片忠心,付之流水。

劉邦此後百般打壓,誘捕韓信於雲夢澤。韓信朝不保夕,遂起反心,勾結以前部下陳豨謀反,又被門下告發。

其時劉邦出征匈奴,呂后召蕭何訂計,由蕭何親召韓信入宮,韓信那裡防知己害自己,遂被呂后所害。劉邦回軍後,知韓信被殺,既高興歡喜,又悵然若失,於是下令赦免韓信父、母、妻三族。可惜一代戰神,死非其所。


劫後餘生的韓信妻子門客,帶著孩子逃亡蠻荒之地南越。蕭何雖然關鍵時刻站到呂后一邊,畢竟與韓信知己一場,深懷愧疚,於是修密書一封,託南越王趙佗照顧韓信妻子。趙佗又素敬韓信英明,也是義不容辭。

為避人耳目,韓信後代改姓為韋,現代廣西姓韋者多是韓信之後。唐朝韋京兆尹韋氏大興,韋后,韋莊,韋應物皆出自韓信後人,並有族譜記載為證。革命時期出類拔萃者韋拔群、韋國清。明清後多有韋姓改回韓姓者。


二十年後,劉邦、呂后、蕭何俱以去世,已是漢文帝當朝。韓信妻子獨自偷偷回到長安,發現丈夫的陵寢剛剛修整,還算氣派。原來是薄太后下令。總算有一點安慰。


滄海歷史春秋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公元前196年,韓信在長樂宮為呂后所殺,此時的劉邦正在評定陳豨之亂,呂后一己之力唯恐無法制服韓信,所以與丞相蕭何串通一氣,把韓信騙進宮裡殺死,並夷其三族。蕭何既是韓信伯樂,也是殺死韓信的兇手。

但坊間流傳一種說法,韓信並沒有絕後:據京兆堂《韋氏族譜》記載,韓信被滅三族時,膝下一個幼子韓瑩才三歲,被蒯通藏了起來倖免於難,後來託付給蕭何。蕭何修書一封讓人帶幼子到南越,叮囑南越王趙佗收養。去韓姓一半改為韋,此後韓信後人在桂地得以延存並開枝散葉,今廣西壯族多韋姓者。

明朝來元成《樵書》記錄:“廣南(宋朝時期廣西廣東統稱廣南)有韋土官者,韓信之後也!

蒯通就是蒯徹,因為避諱漢武帝名字被改為蒯通,是韓信的謀士,垓下之戰前項羽派來使者勸韓信擁兵自立,三分天下,蒯徹也勸韓信三思,但韓信不聽,蒯徹失望之下就此離去,據史記記載,韓信死後劉邦聽說蒯徹當年攛掇韓信自立一事,派人將其逮捕治罪,但蒯徹能說會講,最終為自己脫罪。

按照史記的說法,蒯徹早已離開韓信,所以說蒯徹隱藏韓信幼子,可信度不高。至於蕭何是否把韓信幼子送到南越,歷史更是無法考證。

當然:如果歷史可以考證,此事肯定不能實現,所以一來二去就陷入矛盾,究竟廣西壯族韋氏是否是韓信後裔從歷史資料這個層面是無法考證了。

韋氏京兆堂是韋氏中的大支,據說因為祖先起於首都長安,所以以“京兆”作為家族堂口,側面印證是韓信後裔的說法,京兆堂韋氏明末清初族譜記錄:

昔祖韋琅慈世居慶遠府東蘭州土官知州,西漢韓信遠孫,韓改韋氏。餘恐後世失忘,垂後世子孫,以知來脈,方見慎終追遠之志,木本水源之由。不可遺忘,是以為志!

至於真假,日慕君無法確認,大家見仁見智,也許有天科學進步,可以揭開這些歷史謎團!



日慕鄉關

陳豨叛亂的時候,劉邦率領大軍前去平叛了。

這時候呂后得知韓信要謀反的消息,她把蕭何召集到宮中,來商議如何破解韓信之法?

於是,蕭何把韓信騙到了長樂宮,呂后在長了宮裡埋伏了刀筆手,待韓信到來後,就把他給抓了,韓信被抓,至此,一顆將星隕落。

事後,呂后還滅了韓信的族。但是坊間還留有一種說法,說當時韓信的後代,中沒有全部被殺光,當時韓信三歲的小兒子韓瑩得以倖免。而且韓瑩還是蕭何主動救的,他把韓瑩送到了當時的南越國王趙陀那裡,南越國王趙陀就把韓瑩改姓為韋,寄養在了桂地(就是今天的廣西)。

這件事是否屬實,尚且沒有定論,但是隻能猜測了。不過韋姓在廣西確實是大姓。

要知道呂后滅了韓信家的族,蕭何立有首功,可以說蕭何是殺死韓信的間接兇手,難道斬草要除根,這個道理他蕭何不懂嗎?

還有就是,蕭何曾經幾次被劉邦懷疑過不忠,他做事一直都是謹小慎微的,他會因為救韓信的後代,而得罪於呂后,甚至劉邦嗎?

可以說從蕭何自身的利益來講,救韓瑩這件事似乎有點很難理解。

在一個我們看趙陀那邊,趙陀是南越國的國王,南越國也就是今天的嶺南地區,在劉邦得到天下後,南越國趙陀向劉邦稱臣。

也就是說趙陀和劉邦也是君臣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趙陀還是一個異性諸侯王,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擁有地盤最大的一個諸侯王。

你蕭何怎麼會和趙陀私下裡有來往,而且趙陀還很聽你的話,好像和你的關係很鐵,你蕭何這是想幹什麼?結黨私營?看不慣我劉邦當皇帝嗎?

若是這件事敗露了,呂后或者劉邦會不會拿他蕭何開刀呢?

同時趙陀也是擔有責任的一方,蕭何讓你寄養韓信的兒子你就寄養嗎?若是蕭何讓你當皇帝,難道你還會從嶺南打到中原來嗎?

若是真有這樣的事情的話,劉邦就會找個藉口和蕭何,趙陀清理一下陳年舊賬了。總之,他兩個都不會有好下場。

你看,事情總是經不過推敲的。但是,我們寧願相信,蕭何是救了韓信的兒子一命的。要不韓信這麼一個英雄了得的人物,沒有了後代,是多麼令人寒心的一件事情呀。


史學達人

事實上韓信被劉邦夷三族,滿門誅滅,就算有其子嗣僥倖逃生,也不會躲藏在仇人家裡,豈不是自投羅網。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韓信從一個普通的糧食局幹部,成為權位顯赫一時的國防部長,可說是草根大翻身,當然其中離不開劉邦的好基友蕭何的知遇知恩,盡力向劉邦舉薦提撥,到他 功成名就後,又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誅滅滿門,其間主要搭伴蕭何的誘惑之計,才讓韓信赴湯蹈火,自取滅亡。



蕭何將韓信培養成一代"兵仙",讓他的軍事才能發揮到極至,為劉邦打下了大漢江山,實則功高蓋主。據說劉邦在平叛陳稀時,路過韓信封地,韓信並沒有出來迎接主公,加上之前的種種猜疑,劉邦總感到不測風雲就要降臨。在平息叛亂途中,捉了個奸細,奸細有陳稀聯絡韓信的書信,劉邦看完信箋,心裡發慌,於是心生一計,說韓信與陳烯私通,有信箋在手,忙派快馬傳信蕭何與呂稚,要她們想方設法誅殺韓信,以解心疾之患。蕭何深知主公之意,馬上與呂稚密謀,想了個萬全之策,只能搞陰謀暗殺,不可興師動眾,以免打草驚蛇。蕭何用當年的交情書信一封,訴說著與韓信的離別之苦,很想與韓信一聚,文字間情真意切,韓信讀後也感動不已,於是即刻啟程趕往京都,身邊幕僚蒯通曾苦勸韓信此乃是"鴻門宴",有去無回,韓信不聽勸告,最後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你們想想,蕭何是這般對待他的親密戰友,設計誘騙,以至淮陰候滿門抄斬,就算有漏網之魚,還會再游回網中去嗎?其實後人為了懷念一代兵聖韓信,'寧願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人會絕嗣。

據說廣西一代姓韋的是韓信之後,《韋氏族譜》之中,描述了韓信的幼子被韓信的門客蒯通藏匿,後來送給蕭何照顧,不久蕭何又派人將他送給南越王趙佗撫養,韓姓後來改為韋姓,所以廣西一代大多姓韋的,都是韓信的後代,其中太平天國的北王韋昌輝也是其後。但從史料記載,民間的家譜只在明清時期才有,明朝之前的家譜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家譜流傳至明清。

按《漢書》記載《韓信本紀》時,韓信夷三族,滿門被誅,已絕嗣了。從很多野史之中,找出了蛛絲馬跡,證實蕭何與南越王趙佗沒有任何牽扯關係,兩人還不知是否打過交道,那又怎麼會把韓信的幼子託負於他呢?但也有可能是後世史官為蕭何開脫罪責,怕他名節不保,說韓信有後代,被他收留,如此看來,他不但對韓家沒有罪責,相反還有功於韓信後人。
明清時期所修的家譜,大多牽強附會,其中的水份又有多大呢?希望後世之人,不斷探究,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百忙之中,抽空回答,感謝頭條友友們的真情支持!


夏普洱

有這個說法。

真假另說,畢竟我們也無從考證。但如果從這個說法出發,我只能說,這正是蕭何不一般的地方,也是他為何名列“漢初三傑”之首的關鍵原因。

蕭何是劉邦的老上司,又是他最早的追隨者,後來一直是忠心耿耿。至於功勞,自然是將關中漢中治理得極好,為楚漢爭雄之際的劉邦提供了最穩固的後方,提供了穩定的兵員和糧餉。反過頭來看被糧餉弄得焦頭爛額的項羽,這方面的差距太大了。

這個似乎有點離題,但實際則不然。為啥?

蕭何還有另一項主要功績就是為劉邦發現並推薦了韓信。所謂的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這一點上,蕭何是對韓信有大功的,沒有他,也許後人就無從知道韓信是何許人了。韓信回項營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機會;離開劉邦,他還能去哪?再大的才華也許就埋沒了。

但蕭何在這件事情上,最大的功勞不是給韓信立的,而是為劉邦所立的。他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直接問劉邦“你是想在這裡做漢王偏安一隅還是想東向掙天下?”

劉邦的答案自然是東向爭天下。蕭何言道:“東向爭天下,你就不能沒有國士無雙的韓信”。意思很明白。他留下韓信是為了劉邦。

再說一次,蕭何一直是劉邦身邊最忠心的臣子之一。他是為了劉邦,為了漢家天下而推薦的韓信,是為劉邦為漢家天下而盡忠。

說了這麼多,那麼我們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蕭何之所以薦了韓信,又協助呂后殺了韓信。一句話,還是為了劉邦為了漢家天下盡忠而已。

韓信有兩必殺。一必殺太強,能力太厲害。25歲拜將,27歲封王,29歲不到絞殺當時千古勇戰派第一名將項羽。這樣的簡歷,千古獨一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能力太強,一必殺。PS:歷史上的韓信圖片一向讓我窩火,韓信死得時候才35歲,可畫的都是老頭,啥玩意兒。難怪很多人包括我,潛意識裡一直認為韓信是個白鬍子老頭,姜子牙那形象。

段奕宏演的這個韓信,死時還是比較接近的,出場時就有點太老了,韓信出場才20出頭。


二必殺則是韓信太年輕,上文已經提過,韓信絞殺項羽的時候,才28歲。他被呂后殺的時候,才35歲,而劉邦蕭何等人都是快60的老頭了。這麼一個厲害人物又這麼年輕,不殺只會讓皇帝陛下寢食難安。

既然有這兩必殺,韓信就必須死。為了漢家天下,蕭何又何錯之有?

而蕭何之所以要救韓信的後代,那更好理解了。殺韓信,是為漢室盡忠;救韓信之子,則是盡朋友之義,畢竟是自己推薦,而且是拿身家性命作擔保的。這樣的蕭何其實是完人

也就是說,如果你站在韓信的立場,蕭何的做派無法理解;如果你站在漢家天下的立場,蕭何的做法就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

其實,個人的理解,韓信要想活命,只有兩條路,一條是造反,憑他的能力,也許能打出自己的皇帝寶座來;二則是投靠呂后。要知道呂后在和戚夫人掙後位,為了自己的兒子不被廢掉太子之位,找張良出主意拉來了四個白鬍子老頭“商山四皓”護駕。

我不知道呂后找沒找韓信,但我估計找過。如果韓信能扶保呂后和太子劉盈,他就不會死了。

不過死就死吧,韓信活了35歲,王侯將相都當過,歷史唯一一人,留下“兵仙”美名,萬古流芳。功業不朽,夠了。要是庸庸碌碌一輩子,也不過活成王八,有什麼意思。您說呢?


江上一峰青

這種說法歷史上並無確鑿的記載依據,無從考究。假設有這樣的事,那也只需要從蕭何為何用韓信又為何殺韓信來看就可以理解了。

蕭何為何用韓信?

韓信小的時候,家庭貧困,常常靠別人救濟來養家餬口,韓信受過別人的嘲笑,胯下之辱,後來投靠了項羽,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視,於是轉投靠了劉邦,仍然沒有得到重用,也只是做了個管倉庫的小官。身為相國的蕭何,在主持治域內工作的同時,還主管著部隊裡後勤工作。韓信作為一名掌管軍糧生產的小官,就會經常有機會與蕭何接觸。可以想見的是鬱郁而不得志的韓信就把蕭何當成了傾訴的對象,把自己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觀點和看法和盤托出。蕭何是個非常有眼力的人,數次交談中他驚奇地發現韓信膽識過人、智慧超群,是一位真正懂得戰略戰術、能夠擔當軍事統帥的人才,漢軍所缺的就是這樣的天才。於是才有了後來“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從這裡出,蕭何對韓信確實是惺惺相惜並引為忘年之交的。

蕭何為何殺韓信?

蕭何在歷史上有賢相之稱,但實際上他是一個是非觀念並不強的人,他對自己的定位很確定,就是治理天下的宰相,為了保住這一位置,他可以做任何事。所以在蕭何眼裡,劉邦、呂雉就是他唯一的主人,只要劉邦夫婦需要,讓他幹什麼都可以,哪怕去做不要臉的事。蕭何很注重明哲保身,尤其是在晚年,因為懼怕劉邦對他不放心,故意置田買地欺壓百姓以表達他並無造反的志向,同時,他也多次幫助劉邦剷除異己和異姓王,以顯示對劉邦的忠心。所以說,除掉韓信,並非他的本願,只是因為他的主子需要,所以他只是為了向主子盡忠,為了維護自己的位置,才違心地做了這事。

蕭何並非人性、良心泯滅之人,他違心地誅殺了把自己引為知己的摯友,內心肯定也是痛苦不安的,所以他就算真的藏匿並保全了韓信的遺孤,也是情理中的事。


慣與長夜

這種說法正史不可考,野史不可見,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京兆堂《韋氏族譜》,這其中記載韓信被夷三族後,韓信的幼子被家客藏匿起來,後來通過蕭何的幫助,韓信幼子被攜帶到南越國撫養,之後為了躲避追捕,將韓姓去掉左邊只保留右邊韋,此即為韋氏族譜的說法。

不過此種說法真實性有待考量,因為現如今存在的族譜大都是明清時期修訂的,有許多牽強附會,亂攀關係的嫌疑。此外族譜只是一家之言,並沒有別的可以佐證的,所以真實度各位小夥伴自己可以想想。但為什麼這種說法會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同呢?

竊以為後人不忍一代兵仙韓信以被滅族的方式斷了子嗣傳承,所以有了這種美好的想象,當然我內心也希望族譜記載是真的。

對韓信而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讓他的才能極盡釋放,但燦爛過後即為永久的沉寂。公元前196年,那個讓他輝煌的人又將他騙去長樂宮被呂后殺害,夷三族。有時候歷史真的不能簡單的用對與錯來判斷,韓信與蕭何沒有對錯,錯就錯在他們的時代已過,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蕭何何等聰明之人,從跟隨劉邦之日起就死心塌地的輔佐劉邦,穩定後方、補給糧草、補充兵員,為劉邦當皇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蕭何最大的長處是慧眼識人,知道該跟隨不該跟隨,誰有才多大才能誰該放在什麼位置,快馬追韓信,力薦韓信為大將軍,把韓信從一個治粟都尉一下提拔成為軍隊一把手,不可謂不知人,可想而知韓信在心裡是多感激蕭何的賞識啊!

可蕭何是明白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他心裡很明白,所以韓信的結局蕭何心裡是有準備的,因為他也隨時提防著被劉邦治罪,並主動大修宮殿並主動貪汙受賄以汙染自己而高貴劉邦。呂后作為劉邦最早的老婆和蕭何認識最早,關係也最密切,而劉邦百年之後呂后專權蕭何是預料的到的,所以他只有跟隨呂后而除掉韓信,因為韓信被封為淮陰侯之後就開始密謀造反並準備攻打呂后了,所以只有除掉韓信,才能保住呂后,而能欺騙韓信的人也只有蕭何了,所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蕭何救下韓信兒子之說不知哪裡可以考證,史記和漢書都記載韓信被滅族,這可以理解,古代叛亂之臣基本都被滅族,而且韓信這麼一個大將之才以呂后的手段怎麼可能留下禍患呢!


鴨鍋鍋總店fjz6180

假的,韓信沒有兒子。

是電視劇情節吧!

這樣編,是為了說明蕭何喜歡兩邊討好,做老好人的意思。

也覺得韓信這種人沒有後代實在太委屈了。

更是為了情節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