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当初帮吕后除掉了韩信,却又为何偷偷救走了韩信的儿子?这种说法值得考究吗?

周秦帆

除掉韩信是因为为人臣要尽忠,留韩信儿子是要守朋友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是萧何一手推荐出来的。后来立下赫赫战功,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但是韩信太强了,强大到足矣威胁汉王朝了。所以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加上曾经楚汉争霸的时候,韩信逼迫刘邦立他为齐王。或许后来,他没有造反的心,但是正如秦昭襄王评论白起一样:虽没有造反的心,但是具有造反的能力,这就够了。

萧何作为汉朝的智多星,定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借助吕后的手,除了韩信。



盛世打杂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来自于楚汉时期两位著名人物,萧何与韩信。

韩信因萧何举荐立下不世功业,成就兵仙之名;又因萧何暗算,身死魂消。这段恩怨情仇,该作何解释?

费解的是,韩信的后人并不忌恨萧何,依然对他感激不尽,又是何因呢?

韩信初期,感刘邦知遇之恩,竭尽全力,是刘邦击败霸王项羽的头号军事功臣。他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最后垓下十面埋伏,逼死项羽于乌江。其时威名赫赫,天下无敌。

且说韩信,自幼有进封王侯之志。攻占齐国之后,自认立下奇功,又对刘邦忠心耿耿。于是沉不住气,头脑发热,向刘邦上书,请封自己为齐“假王”。

刘邦见信大怒,当着使者面破口大骂韩信:“良心被狗吃了,不想着帮老子打败项羽,就想自立为王。”

张良与陈平赶紧悄悄踩刘邦的脚,悄悄对刘邦说:“大王何愚也,今我汉军不利,难道大王你尚有余力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做个人情,成全于他,令他安分自守,免生变故。”

刘邦要说真是个好演员,该他当皇帝。马上就醒悟了,又假装骂骂咧咧,还笑嘻嘻的:“大丈夫平定诸侯,有盖世之功,要做就做真王,何须假为,那谁谁,你过来告诉韩信那小子,难道老子还稀罕封几个王么?”

张良与韩信平素交好,知韩信英气逼人,并无王霸之气,平生抱负也就止于此。不忍韩信受害,在汉王派他出使齐地,封韩信齐王之时,劝告韩信:“齐王你是明白人,莫怪兄长多事,为人处事满招损矣。”韩信却不放在心上。

此时项羽已日暮穷途,于是派使者劝说韩信称王,并愿订立盟约支持。韩信告诉使者:“饮水尚且思源,为人岂可忘本,汉王既深亲于我,我背之不祥,你可回报项王,我韩信虽死不负汉王也。”手下谋士剻通,与项羽使者却有共鸣,知韩信功高震主,汉王非共富贵之人。也劝韩信自立,三分天下。韩信犹豫之后,还是拒绝了。


韩信为人,孝敬母亲,有情有义,曾千金以报漂母,又曾恩报胯下之辱的流氓,本是一忠臣孝子。可惜一片忠心,付之流水。

刘邦此后百般打压,诱捕韩信于云梦泽。韩信朝不保夕,遂起反心,勾结以前部下陈豨谋反,又被门下告发。

其时刘邦出征匈奴,吕后召萧何订计,由萧何亲召韩信入宫,韩信那里防知己害自己,遂被吕后所害。刘邦回军后,知韩信被杀,既高兴欢喜,又怅然若失,于是下令赦免韩信父、母、妻三族。可惜一代战神,死非其所。


劫后余生的韩信妻子门客,带着孩子逃亡蛮荒之地南越。萧何虽然关键时刻站到吕后一边,毕竟与韩信知己一场,深怀愧疚,于是修密书一封,托南越王赵佗照顾韩信妻子。赵佗又素敬韩信英明,也是义不容辞。

为避人耳目,韩信后代改姓为韦,现代广西姓韦者多是韩信之后。唐朝韦京兆尹韦氏大兴,韦后,韦庄,韦应物皆出自韩信后人,并有族谱记载为证。革命时期出类拔萃者韦拔群、韦国清。明清后多有韦姓改回韩姓者。


二十年后,刘邦、吕后、萧何俱以去世,已是汉文帝当朝。韩信妻子独自偷偷回到长安,发现丈夫的陵寝刚刚修整,还算气派。原来是薄太后下令。总算有一点安慰。


沧海历史春秋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公元前196年,韩信在长乐宫为吕后所杀,此时的刘邦正在评定陈豨之乱,吕后一己之力唯恐无法制服韩信,所以与丞相萧何串通一气,把韩信骗进宫里杀死,并夷其三族。萧何既是韩信伯乐,也是杀死韩信的凶手。

但坊间流传一种说法,韩信并没有绝后:据京兆堂《韦氏族谱》记载,韩信被灭三族时,膝下一个幼子韩莹才三岁,被蒯通藏了起来幸免于难,后来托付给萧何。萧何修书一封让人带幼子到南越,叮嘱南越王赵佗收养。去韩姓一半改为韦,此后韩信后人在桂地得以延存并开枝散叶,今广西壮族多韦姓者。

明朝来元成《樵书》记录:“广南(宋朝时期广西广东统称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

蒯通就是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名字被改为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垓下之战前项羽派来使者劝韩信拥兵自立,三分天下,蒯彻也劝韩信三思,但韩信不听,蒯彻失望之下就此离去,据史记记载,韩信死后刘邦听说蒯彻当年撺掇韩信自立一事,派人将其逮捕治罪,但蒯彻能说会讲,最终为自己脱罪。

按照史记的说法,蒯彻早已离开韩信,所以说蒯彻隐藏韩信幼子,可信度不高。至于萧何是否把韩信幼子送到南越,历史更是无法考证。

当然:如果历史可以考证,此事肯定不能实现,所以一来二去就陷入矛盾,究竟广西壮族韦氏是否是韩信后裔从历史资料这个层面是无法考证了。

韦氏京兆堂是韦氏中的大支,据说因为祖先起于首都长安,所以以“京兆”作为家族堂口,侧面印证是韩信后裔的说法,京兆堂韦氏明末清初族谱记录:

昔祖韦琅慈世居庆远府东兰州土官知州,西汉韩信远孙,韩改韦氏。余恐后世失忘,垂后世子孙,以知来脉,方见慎终追远之志,木本水源之由。不可遗忘,是以为志!

至于真假,日慕君无法确认,大家见仁见智,也许有天科学进步,可以揭开这些历史谜团!



日慕乡关

陈豨叛乱的时候,刘邦率领大军前去平叛了。

这时候吕后得知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她把萧何召集到宫中,来商议如何破解韩信之法?

于是,萧何把韩信骗到了长乐宫,吕后在长了宫里埋伏了刀笔手,待韩信到来后,就把他给抓了,韩信被抓,至此,一颗将星陨落。

事后,吕后还灭了韩信的族。但是坊间还留有一种说法,说当时韩信的后代,中没有全部被杀光,当时韩信三岁的小儿子韩莹得以幸免。而且韩莹还是萧何主动救的,他把韩莹送到了当时的南越国王赵陀那里,南越国王赵陀就把韩莹改姓为韦,寄养在了桂地(就是今天的广西)。

这件事是否属实,尚且没有定论,但是只能猜测了。不过韦姓在广西确实是大姓。

要知道吕后灭了韩信家的族,萧何立有首功,可以说萧何是杀死韩信的间接凶手,难道斩草要除根,这个道理他萧何不懂吗?

还有就是,萧何曾经几次被刘邦怀疑过不忠,他做事一直都是谨小慎微的,他会因为救韩信的后代,而得罪于吕后,甚至刘邦吗?

可以说从萧何自身的利益来讲,救韩莹这件事似乎有点很难理解。

在一个我们看赵陀那边,赵陀是南越国的国王,南越国也就是今天的岭南地区,在刘邦得到天下后,南越国赵陀向刘邦称臣。

也就是说赵陀和刘邦也是君臣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赵陀还是一个异性诸侯王,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拥有地盘最大的一个诸侯王。

你萧何怎么会和赵陀私下里有来往,而且赵陀还很听你的话,好像和你的关系很铁,你萧何这是想干什么?结党私营?看不惯我刘邦当皇帝吗?

若是这件事败露了,吕后或者刘邦会不会拿他萧何开刀呢?

同时赵陀也是担有责任的一方,萧何让你寄养韩信的儿子你就寄养吗?若是萧何让你当皇帝,难道你还会从岭南打到中原来吗?

若是真有这样的事情的话,刘邦就会找个借口和萧何,赵陀清理一下陈年旧账了。总之,他两个都不会有好下场。

你看,事情总是经不过推敲的。但是,我们宁愿相信,萧何是救了韩信的儿子一命的。要不韩信这么一个英雄了得的人物,没有了后代,是多么令人寒心的一件事情呀。


史学达人

事实上韩信被刘邦夷三族,满门诛灭,就算有其子嗣侥幸逃生,也不会躲藏在仇人家里,岂不是自投罗网。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韩信从一个普通的粮食局干部,成为权位显赫一时的国防部長,可说是草根大翻身,当然其中离不开刘邦的好基友萧何的知遇知恩,尽力向刘邦举荐提拨,到他 功成名就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诛灭满门,其间主要搭伴萧何的诱惑之计,才让韩信赴汤蹈火,自取灭亡。



萧何将韩信培养成一代"兵仙",让他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至,为刘邦打下了大汉江山,实则功高盖主。据说刘邦在平叛陈稀时,路过韩信封地,韩信并没有出来迎接主公,加上之前的种种猜疑,刘邦总感到不测风云就要降临。在平息叛乱途中,捉了个奸细,奸细有陈稀联络韩信的书信,刘邦看完信笺,心里发慌,于是心生一计,说韩信与陈烯私通,有信笺在手,忙派快马传信萧何与吕稚,要她们想方设法诛杀韩信,以解心疾之患。萧何深知主公之意,马上与吕稚密谋,想了个万全之策,只能搞阴谋暗杀,不可兴师动众,以免打草惊蛇。萧何用当年的交情书信一封,诉说着与韩信的离别之苦,很想与韩信一聚,文字间情真意切,韩信读后也感动不已,于是即刻启程赶往京都,身边幕僚蒯通曾苦劝韩信此乃是"鸿门宴",有去无回,韩信不听劝告,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你们想想,萧何是这般对待他的亲密战友,设计诱骗,以至淮阴候满门抄斩,就算有漏网之鱼,还会再游回网中去吗?其实后人为了怀念一代兵圣韩信,'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人会绝嗣。

据说广西一代姓韦的是韩信之后,《韦氏族谱》之中,描述了韩信的幼子被韩信的门客蒯通藏匿,后来送给萧何照顾,不久萧何又派人将他送给南越王赵佗抚养,韩姓后来改为韦姓,所以广西一代大多姓韦的,都是韩信的后代,其中太平天国的北王韦昌辉也是其后。但从史料记载,民间的家谱只在明清时期才有,明朝之前的家谱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家谱流传至明清。

按《汉书》记载《韩信本纪》时,韩信夷三族,满门被诛,已绝嗣了。从很多野史之中,找出了蛛丝马迹,证实萧何与南越王赵佗沒有任何牵扯关系,两人还不知是否打过交道,那又怎么会把韩信的幼子托负于他呢?但也有可能是后世史官为萧何开脱罪责,怕他名节不保,说韩信有后代,被他收留,如此看来,他不但对韩家沒有罪责,相反还有功于韩信后人。
明清时期所修的家谱,大多牵强附会,其中的水份又有多大呢?希望后世之人,不断探究,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百忙之中,抽空回答,感谢头条友友们的真情支持!


夏普洱

有这个说法。

真假另说,毕竟我们也无从考证。但如果从这个说法出发,我只能说,这正是萧何不一般的地方,也是他为何名列“汉初三杰”之首的关键原因。

萧何是刘邦的老上司,又是他最早的追随者,后来一直是忠心耿耿。至于功劳,自然是将关中汉中治理得极好,为楚汉争雄之际的刘邦提供了最稳固的后方,提供了稳定的兵员和粮饷。反过头来看被粮饷弄得焦头烂额的项羽,这方面的差距太大了。

这个似乎有点离题,但实际则不然。为啥?

萧何还有另一项主要功绩就是为刘邦发现并推荐了韩信。所谓的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一点上,萧何是对韩信有大功的,没有他,也许后人就无从知道韩信是何许人了。韩信回项营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机会;离开刘邦,他还能去哪?再大的才华也许就埋没了。

但萧何在这件事情上,最大的功劳不是给韩信立的,而是为刘邦所立的。他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直接问刘邦“你是想在这里做汉王偏安一隅还是想东向挣天下?”

刘邦的答案自然是东向争天下。萧何言道:“东向争天下,你就不能没有国士无双的韩信”。意思很明白。他留下韩信是为了刘邦。

再说一次,萧何一直是刘邦身边最忠心的臣子之一。他是为了刘邦,为了汉家天下而推荐的韩信,是为刘邦为汉家天下而尽忠。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萧何之所以荐了韩信,又协助吕后杀了韩信。一句话,还是为了刘邦为了汉家天下尽忠而已。

韩信有两必杀。一必杀太强,能力太厉害。25岁拜将,27岁封王,29岁不到绞杀当时千古勇战派第一名将项羽。这样的简历,千古独一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能力太强,一必杀。PS:历史上的韩信图片一向让我窝火,韩信死得时候才35岁,可画的都是老头,啥玩意儿。难怪很多人包括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韩信是个白胡子老头,姜子牙那形象。

段奕宏演的这个韩信,死时还是比较接近的,出场时就有点太老了,韩信出场才20出头。


二必杀则是韩信太年轻,上文已经提过,韩信绞杀项羽的时候,才28岁。他被吕后杀的时候,才35岁,而刘邦萧何等人都是快60的老头了。这么一个厉害人物又这么年轻,不杀只会让皇帝陛下寝食难安。

既然有这两必杀,韩信就必须死。为了汉家天下,萧何又何错之有?

而萧何之所以要救韩信的后代,那更好理解了。杀韩信,是为汉室尽忠;救韩信之子,则是尽朋友之义,毕竟是自己推荐,而且是拿身家性命作担保的。这样的萧何其实是完人

也就是说,如果你站在韩信的立场,萧何的做派无法理解;如果你站在汉家天下的立场,萧何的做法就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其实,个人的理解,韩信要想活命,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造反,凭他的能力,也许能打出自己的皇帝宝座来;二则是投靠吕后。要知道吕后在和戚夫人挣后位,为了自己的儿子不被废掉太子之位,找张良出主意拉来了四个白胡子老头“商山四皓”护驾。

我不知道吕后找没找韩信,但我估计找过。如果韩信能扶保吕后和太子刘盈,他就不会死了。

不过死就死吧,韩信活了35岁,王侯将相都当过,历史唯一一人,留下“兵仙”美名,万古流芳。功业不朽,够了。要是庸庸碌碌一辈子,也不过活成王八,有什么意思。您说呢?


江上一峰青

这种说法历史上并无确凿的记载依据,无从考究。假设有这样的事,那也只需要从萧何为何用韩信又为何杀韩信来看就可以理解了。

萧何为何用韩信?

韩信小的时候,家庭贫困,常常靠别人救济来养家糊口,韩信受过别人的嘲笑,胯下之辱,后来投靠了项羽,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视,于是转投靠了刘邦,仍然没有得到重用,也只是做了个管仓库的小官。身为相国的萧何,在主持治域内工作的同时,还主管着部队里后勤工作。韩信作为一名掌管军粮生产的小官,就会经常有机会与萧何接触。可以想见的是郁郁而不得志的韩信就把萧何当成了倾诉的对象,把自己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和盘托出。萧何是个非常有眼力的人,数次交谈中他惊奇地发现韩信胆识过人、智慧超群,是一位真正懂得战略战术、能够担当军事统帅的人才,汉军所缺的就是这样的天才。于是才有了后来“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从这里出,萧何对韩信确实是惺惺相惜并引为忘年之交的。

萧何为何杀韩信?

萧何在历史上有贤相之称,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是非观念并不强的人,他对自己的定位很确定,就是治理天下的宰相,为了保住这一位置,他可以做任何事。所以在萧何眼里,刘邦、吕雉就是他唯一的主人,只要刘邦夫妇需要,让他干什么都可以,哪怕去做不要脸的事。萧何很注重明哲保身,尤其是在晚年,因为惧怕刘邦对他不放心,故意置田买地欺压百姓以表达他并无造反的志向,同时,他也多次帮助刘邦铲除异己和异姓王,以显示对刘邦的忠心。所以说,除掉韩信,并非他的本愿,只是因为他的主子需要,所以他只是为了向主子尽忠,为了维护自己的位置,才违心地做了这事。

萧何并非人性、良心泯灭之人,他违心地诛杀了把自己引为知己的挚友,内心肯定也是痛苦不安的,所以他就算真的藏匿并保全了韩信的遗孤,也是情理中的事。


惯与长夜

这种说法正史不可考,野史不可见,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京兆堂《韦氏族谱》,这其中记载韩信被夷三族后,韩信的幼子被家客藏匿起来,后来通过萧何的帮助,韩信幼子被携带到南越国抚养,之后为了躲避追捕,将韩姓去掉左边只保留右边韦,此即为韦氏族谱的说法。

不过此种说法真实性有待考量,因为现如今存在的族谱大都是明清时期修订的,有许多牵强附会,乱攀关系的嫌疑。此外族谱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别的可以佐证的,所以真实度各位小伙伴自己可以想想。但为什么这种说法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呢?

窃以为后人不忍一代兵仙韩信以被灭族的方式断了子嗣传承,所以有了这种美好的想象,当然我内心也希望族谱记载是真的。

对韩信而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让他的才能极尽释放,但灿烂过后即为永久的沉寂。公元前196年,那个让他辉煌的人又将他骗去长乐宫被吕后杀害,夷三族。有时候历史真的不能简单的用对与错来判断,韩信与萧何没有对错,错就错在他们的时代已过,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萧何何等聪明之人,从跟随刘邦之日起就死心塌地的辅佐刘邦,稳定后方、补给粮草、补充兵员,为刘邦当皇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萧何最大的长处是慧眼识人,知道该跟随不该跟随,谁有才多大才能谁该放在什么位置,快马追韩信,力荐韩信为大将军,把韩信从一个治粟都尉一下提拔成为军队一把手,不可谓不知人,可想而知韩信在心里是多感激萧何的赏识啊!

可萧何是明白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他心里很明白,所以韩信的结局萧何心里是有准备的,因为他也随时提防着被刘邦治罪,并主动大修宫殿并主动贪污受贿以污染自己而高贵刘邦。吕后作为刘邦最早的老婆和萧何认识最早,关系也最密切,而刘邦百年之后吕后专权萧何是预料的到的,所以他只有跟随吕后而除掉韩信,因为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之后就开始密谋造反并准备攻打吕后了,所以只有除掉韩信,才能保住吕后,而能欺骗韩信的人也只有萧何了,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萧何救下韩信儿子之说不知哪里可以考证,史记和汉书都记载韩信被灭族,这可以理解,古代叛乱之臣基本都被灭族,而且韩信这么一个大将之才以吕后的手段怎么可能留下祸患呢!


鸭锅锅总店fjz6180

假的,韩信没有儿子。

是电视剧情节吧!

这样编,是为了说明萧何喜欢两边讨好,做老好人的意思。

也觉得韩信这种人没有后代实在太委屈了。

更是为了情节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