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饮马多瑙河v

首先来讲,李渊大权旁落时,没人敢帮,没能力帮,来不及帮。这三点造成了李渊根本没人帮忙。



事情原因:因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权成功,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被软禁。至此李渊大权旁落,李世民接手了整个大唐王朝。

没人敢帮

事变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唯一有能力接手大唐王朝的就只有李世民,而且李世民手下大将云集,所有人杀伐果断,迅速斩杀了太子党的核心人物,令军队严格控制了京城,并且派尉迟恭软禁了皇帝。这时没有任何人敢去帮李渊,李渊已是暮年,现在有朝不保夕,太子全部清除党,李世民已经是胜券在握。所以根本没人敢帮李渊。



没能力帮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拥有天策将军府。这是一个开府治事的权力系统,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小朝廷。 而且由于李渊年事已高,众多大臣已经投靠了太子或者李世民。玄武门事变之时两个儿子的势力已经超越了李渊的势力。太子势力清除后,没有任何人的势力能够撼动李世民。所以没人有能力去帮李渊。



来不及帮

李世民玄武门政变迅雷不及掩耳,当时所有人都没有准备。李世民收买北衙禁军将领常何(这是一个关键),令士兵埋伏于玄武门内,太子根本就不知情,没有任何防备的被击杀。政变以雷霆手段当天斩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子嗣。软禁李渊,控制了皇宫大内。之后李世民的部将又迅速的接管空白权力,所以根本没有人能够及时的去帮李渊,就算是有人想帮李渊,等反应过来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前期因为李渊用人唯亲的性格,导致了天下权力集中于太子和李世民之手。后期李世民的政变以雷霆手段,迅速的铲除了太子党的势力,才产生了没人敢去;没人有能力去帮李渊的窘境。


越关换视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描述这段玄武门之变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发动了一场兄弟相残流血死亡的政变——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于玄武门埋下伏兵,诛杀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逼迫老爹李渊让位。

不仅如此,他还把史书篡改一通。

一,把李建成描绘成一个酒色之徒,声称是因为大哥李建成嫉妒自己的功绩,处处为难自己,最后是迫于无奈才下此毒手的。


二,把父亲李渊描绘成一个平庸之辈。李唐江山是我打下来的,我才是实际上的老大,只是我上面还有一个老爹,让他当几年皇帝再轮到我当,所以我的得位是合法的。

但谎言终究掩盖不了真相。

此文不提李建成,单表李渊。

事实上,李渊绝不是什么平庸之辈。要知道李世民当时的功绩主要是战功,而战争只是战略体系中的一部分。

李渊作为整个战略布局的总负责人,是要为结果负责的。单从这一点上看,李渊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更不要说最后能够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帝国了。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也不是庸主,为何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惨剧会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呢?而且事变发生后李世民逼位竟没人帮助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李渊最初的政治安排。

一,低估了战场瞬间万变的形式和李世民军事奇才。

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将来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所以李渊就安排他坐镇长安,熟悉政务,以便将来顺利接班。

然后把另两个儿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领兵征战。李元吉负责长安以东,李世民负责长安以西。

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仅仅一年后,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骁勇善战,成功灭了薛举,反而李元吉却被东边的突厥打败了,山西全境被突厥军给占领了。这还了得,山西可是李渊起兵的地方啊!李渊知道后,也顾不上许多了,立刻将李世民及其军队东调,对抗突厥军。李世民真的也很争气,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军给解决了,收复了山西,打了场大胜仗。

本来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可是有一个人却很为难,就是李渊。长期以来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连打两次大胜仗,其军功远远超过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渊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战的形象已经烙印在人民心底,仿佛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卫国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于在朝堂之内勤勤恳恳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二,决策上的失误和性格上的犹豫不决。

武德3年,洛阳一战中,李世民一举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股势力,并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劳大了,甚至再没有什么可以封赏了,甚至进一步直逼太子职位。李渊很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败的就是没有直言告诫李世民,叫他踏踏实实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

封给李世民一个武官的虚职——天策上将。

这个官职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开府,可以拥有自己的幕僚,好家伙,李渊的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给了李世民一个错觉,他以为太子之位是可以争取的,于是,利用这个开府的权利,他广招能人异世,开始了夺位的道路。

后来的朝廷之内,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门还都是嗜血残杀的武将。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时候,自然没人敢站出来了。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们。

谢谢。


娱乐史记

这个问题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表面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禅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看起来是李渊斗争失败了,李世民胜利了。
其实这是一个斗争和博弈的过程,从起义之初就开始了。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渊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劝说下才起兵的,那么李渊真的是因为优柔寡断才没有当机立断起兵吗?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李渊还是非常的果断,李渊虽然是太原留守,但是当时还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朝廷的人,而这个高君雅还是个武牙郎将,拥有兵权,恰好又赶上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李渊就带着王威、高君雅去平叛。同时又命令李世民和刘文静去募兵,平叛结束就杀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见,李渊是一个心思缜密谋定而后动的人,而且在相对和平的年代,李渊还通过沉迷酒色来令自己的表哥隋炀帝不起疑心。新唐书的记载与此有出入,说李渊是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的计谋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据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篡改的行为来看,我更倾向于旧唐书。
而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情况渐渐超出了李渊的控制,第一个就是进军太快,617年农历七月正式宣布起兵,到618年农历五月就在长安称帝,仅仅10个月的时间,李渊就称帝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唐的疆域仅仅局限于山西和关中一代,其他地方还被各起义军和军阀占领。
称帝有称帝的好处,那就是把大义占住,都城在长安,又是隋炀帝的孙子禅让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现在还是在战争时期,过早的定都让李渊对军队失去了掌控力,实际上李渊也采取了制衡之术,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带兵,可惜李元吉不争气,李世民基本上百战百胜,而李元吉连太原老家都丢了,最后还是让李世民夺回来的。

本来是制衡,现在是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吸纳了很多人才和武将,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 了很多人,而李建成虽然在朝堂上为后勤出力,但是没有前方的功劳显得大,而李元吉又总失败。导致秦王府的人才济济。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可还是要建功立业的,于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挟,半本意的情况下发动了宣武门之变,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描写:

辏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看到这里,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李渊了吧,初唐的人才几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变后尉迟敬德冲到皇宫里向李渊报告,也说明了李世民应该掌握了守卫皇宫的军队,那么李渊有能力压制李世民吗?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如果再把李世民废了,一个是会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弹,另外一个是李渊还是为大唐的命运考虑,无奈的选择了默认,或许这一刻的李渊心里才是最苦的。
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相互争斗自相残杀,才理解彼时李渊心里的苦把。

历史百家争鸣

任何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最紧要的工作都是平定天下。大唐王朝同样不能例外。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渊建立大唐是当时的一股政治势力。在王朝建立的过程中,许多人起了作用,但这股政治势力的核心人物,其实还是李渊父子。

现在说起李渊父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李世民,似乎大唐的建立全是李世民的功劳。这当然是普通人的误解,看看《旧唐书高祖本纪》就知道李渊绝维非等闲之辈,翻翻二十四史,有哪个开国皇帝是平庸之人?

《旧唐书》记载,李渊共有22个儿子,其中元配窦皇后生的是四个,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老大建成,老二世民,老三是玄霸,老四元吉,这个排行演义小说与正史不同。总之玄霸,也就是小说中的元霸,早早就死了,对初唐的政治格局不产生影响,剩下的四人,一个父亲三个儿,是初唐政治中最重要的人物。至于李渊的其它儿子,在初唐,主要是武德年间,一来是年纪小,有些可能还没出生。二来也不是正出,所以在在政治上没什么影响。比如最小的李元婴,被封为滕王。王勃的《滕王阁序》所写的滕王阁,正是他建的。这些人只能享父兄恩惠,当个太平王爷,个人建功立业的本事是没有的。

李渊父子四人,个个都很厉害,我个人觉得,这大概与遗传有关,李渊的正妻窦皇后,也是名门之后,她母亲是北周的公主,舅舅是周武帝宇文邕,从少就很厉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旧唐书·后妃传》第一位就是她的传记。所以,她的四个儿子个个厉害,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唐立国之后,一方面是平定天下,同时也要考接班人问题。按常规,老大李建成为太子。既为太子之尊,自然要坐镇中央,领兵打仗这些事情,很自然的就落到了李世民和李元吉的头上。

先说说李元吉为什么会与李建成结成同盟,而不是和李世民?道理很简单,建成是太子,而世民与元吉同是王,存在竞争关系。而在实际的战争中,元吉的成就远远比不上世民。为了将来不被世民压制,他只有与建成结成同盟,因为建成是名正言顺的储君。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李元吉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建立的功业与李世民相同,甚至超过李世民,他还会投靠李建成吗?我看就很难说了。那样,储君争夺战就不是两虎相争,而是三足鼎立之势了。从玄武门之变最后的结局来看,李世民显然也不是把李元吉仅仅看作是建成的同党而诛杀之,是把他同样看作皇位竞争者的。

说到这儿,就可以言归正传,谈谈为什么没人帮李渊的问题了。玄武门之变,对李渊来说,确实是失去了权力,可以说是人生的大失败,但败在儿子手上,也不算是一败涂地。也就是说,他失去了权力,大概年把时间就禅位当太上皇了。但他没失去富贵,而他手下的臣僚们与一般的改朝换代是不一样的。大多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上。比如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从小和李渊是朋友,李家改朝换代之后,他依然可以陪李世民研究书法。假如在李世民杀兄屠侄之前,这些人是不可能劝李渊收拾李世民的。毕竟疏不间亲是中国人都信奉的处世原则。

对于李世民的属下来说,情况就不太一祥了。假如李建成即位成了皇帝,那么李世民差不多就成了三国时期的曹子建,那滋味可能就不大好受了。但李世民毕竟不是曹子建,曹子建虽号称有才,实际却是文学才华远高于政治才能。李世民却是杰出的政政治家。

在玄武门之变中,帮助与促成李世民下决心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长孙无忌,另一个是尉迟恭。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发小关系,又是大舅哥。当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尉迟恭做为武将的功劳,也是与李世民捆绑在一起的。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阴谋诡计发动政变,应该是房玄龄之流的文人学士的秘室谋划,而玄武门之变的起始,却是没有这个条件。他的秦王府确实有十八学士,大批厉害人物,可是在当时,却都被李建成给调走了。也就是说,李世民在谋划这件大事之初,是没有几个人帮他的,真正的帮手是自己找的。

史书记载,李世民在发动政变之前,派人去请房玄龄等人商量。而这些人是不敢去的。为何?一旦不成功,就是灭族亡家之罪。李世民对派去的人说:若玄龄等不奉命,便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李世民这样说,也是告诉房玄龄等人,他自己决心己下,干他娘的!于是,房玄龄等人才参与了谋化。

玄武门之变从狭獈的道德角度上来看,是有些问题的。但李世民的上位是凭能力上去的,这在客观上保证了能力最强的那个人当领导,这对国家来说,当然是有力的。后代那些被上代选定的接班人大多有些软弱或顺从,很难有凭自己能力上位的那杀伐决断与雄才大略。

扯到这儿,我觉得问为什么没人帮李渊其实没太大意义。李世民的对手其实是建成。可以讨论一下,建成为何一败涂地?说白了,建成没料到李世民会这么狠。好似两兄弟分家,哥哥怎么会想到弟弟吃了点亏后,居然把自已给捅了?

再要说一点的是,李世民手下的人才确实很厉害。李建成手下当然也有人才,比如著名的魏征。但两相比较一下,会发现,他们的人才储备是有差别的,李世民因常年打仗,手下多有治乱世的人才。以房玄龄为代表,富有谋略,临机应变的能力很强。李建成当太子,手下多治世之才,代表人物是魏征,持点是原则性强。所以乱世需要房玄龄,而治世更需要魏征。这就是到贞观年间,魏征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原因。

大体意思,应该说明白了,一孔之见,未必正确,权当抛砖引玉。


七月流火140400643



李世民的上位既是李世民的野心与追求所致,也是被围绕着唐朝运转并且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裹挟”的结果,当时李世民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规模已经隐隐超过了李渊与李建成李元吉所代表的利益集团。

经过千百年的书写与演绎,唐高祖李渊在演义小说、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几乎沦为了平庸、窝囊的代表人物,可是演义小说与影视作品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中真实的李渊可没有这么简单。可是不管他简不简单,最终李渊还是在“玄武门兵变”后老老实实去当太上皇了。史书对于这场事变的记载简极为简单:“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 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



李渊的防备之心与平衡之道:

隋炀帝杨广陷害哥哥杨勇夺得储君之位,后来在隋文帝卧病期间,杨广又派兵监禁皇宫,随后隋文帝病亡,因此当时盛传是隋炀帝弑父夺位。李渊处于同时代,对此自然也不陌生,因此在他起事以后,当然也害怕自己的儿子会走隋炀帝的老路,特别是李世民,按照旧唐书记载,李渊决定造隋朝的反,李世民起了很大作用,可见李世民的野望。此外,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人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可是长子是李建成,那么李氏企业在李渊死后是交给李世民还是李建成呢?

因此,在起事没多久后,李渊便为避免以后出现父子兄弟相残的争位现象而开始着手布置,比如在创建大将军府以后,李渊让李建成左领大都督,李世民右领大都督,当时是以左为尊的,李渊这么安排的用意不言而喻,随后又命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对李世民形成牵制。再比如在义宁二年,李渊决定对东都洛阳发起攻势,我们知道李世民的军事才华很优秀,李渊自然也知道,可是他却安排让李建成当元帅,李世民给李建成当副手,李渊想借此让李建成捞战功,同时在军中树立威信。李渊的行为便是在平衡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差距,更主要是想尽力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消除隐患。



李渊集团创业时期的骨干成员:

李世民:李渊的儿子,后来的唐太宗,关于他,我想应该不用废话了。

裴寂:裴寂是李渊的好朋友,又帮助李渊创业,因此地位很高,不过论能力的话在当时应该不算拔尖,在贞观年间被李世民请去喝茶了。

刘文静:刘文静很有能力,说服突厥出兵相助李渊,而且与李世民关系也很不错,可惜与裴寂不和,后来被裴寂陷害。

长孙顺德:关于长孙顺德,我只说一点,他是长孙皇后的叔叔。

刘弘基:刘弘基和李世民关系也很好,曾经长期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柴绍:柴绍还用说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殷开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窦琮:说起来,窦琮投靠李渊的中间人也是李世民。

关于李渊创业的功臣当然不止这几个,我在这列几个主要的,便不再过多赘述,而且有不少与李世民的凌烟阁功臣是重合。当然,如果对此熟知的话可以在评论区补充。



李世民集团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

看完名单基本便可以知道什么叫做实力碾压了,李渊有本事,李世民更有本事,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胸襟更为广阔,可纳天地日月。李世民是一边打战一边招降纳叛,只要你有本事,只要你不是罪大恶极,只要你肯服从我,我都可以用你,让你在合适的地方散发你的光芒!总之,李世民拥有李渊无法比拟的人格魅力,而且李世民的才华更不是李渊能比,李世民是上马能打江山,下马能治天下。并且,因为李渊基本是坐镇大本营,总揽全局,没有李世民那么多机会,因此,无数的能人志士几乎都是投在李世民的门下。李世民的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基本上是他在天策府的班底,天策府是李世民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底气。



李建成的落败与李渊的无奈:

李建成能依靠的只有他的长子身份以及李渊的扶持,可以说李建成要想当皇帝基本上只能继承李渊的班底,他自己的班底根本不够用,至少与李世民相比起来,是绝对不够用的。但是他的太子身份又是他最大的资本,毕竟当时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皇位肯定是他的。或者说,他要是听从魏徵的建议,早日除掉李世民的话,皇位也是他的。当然,我认为即使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他也很难成功,李世民在朝中的权势早就不是李建成能比得了的。因此,李建成绝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加上李渊的支持,也只是勉强与李世民持平罢了。

这些所谓功臣为什么肯冒着生命危险来帮李家打江山?往高了说,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可是往本质上说,还不是为了获取政治地位和利益?如果打完江山没好处的话,谁会帮你拼命,命是自己的,而且只有一条。因此,越往后,李世民就越是这帮给李家拼命打江山的人的利益代表,如果李世民不能当皇帝,那么李建成即位以后,必然会拿他们开刀,继而扶持李建成自己的人。这是他们所恐惧的,要想保住生命和地位,李世民必须当皇帝。所以说,玄武门之变是一个必然的历史事件,说什么李建成要害李世民更多是借口,当然李建成对李世民即将展开的行动也是这场事变爆发的导火索。

李世民他们很聪明,如果发动兵变只是抓了李建成的话,那么结果可能还会有变数,只有死了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才不会继续产生威胁,因此他们果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让李渊再没有选择的余地。对此,李渊是很无奈的,当然更多是心痛,因为兄弟相残的事还是发生了。

最终,心灰意冷的李渊看清了局势,知道李世民的即位已经势不可挡,因为环视朝廷,李渊竟然发现一心一意依靠他李渊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李世民的身后早已经站了长长的队伍了。于是,黯然宣布退位,当然,我相信李渊的退位也少不了李世民集团的逼迫,毕竟形势如此。


吾与吾国

什么叫大权旁落?

No,在玄武门政变前后,李渊至始至终都掌握着权力,对整个国家政权与军队有极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举例:玄武门之变后,虽然太子元吉军队溃散了一部分,但太子亲信,栩卫车骑将军冯祤冯立等决心复仇,领副护军及两王亲卫数千人包围秦王府并发动猛烈攻击,秦王府当时已是岌岌可危。此时,李渊被既成事实所迫,下令处死建成元吉的十个儿子,并宣布京城军队立即听秦王号令。此令当然代表皇帝完全放弃建成元吉,剩余亲卫全部溃散。这就可以说明,此时的李渊还有庞大的威慑力与影响力。

实际上,玄武门政变时,李世民能动用的武装力量最多三四千人(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军队也就千人左右),这包括天策上将府的正式编制军队、诸位亲信的部曲亲兵在内。而建成仅太子六率即有两万大军以上。双方实力差距悬殊,若非李世民通过收买玄武门守将常何一举成功伏杀建成元吉,哪怕两人中任何一个逃脱,李世民集团就将彻底覆没。

李渊为何下达这个命令,是无奈承认已经成为事实的现实。李渊嫡妻窦氏四子,元霸早丧,建成元吉又死,如再杀或者废黜李世民,李渊就没有嫡子了。而那些庶子们,一是不被世人所重视,势力单薄。二是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继承人教育,取代嫡子管理整个国家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而排除这些原因,李渊当时还有没有实力杀李世民,或者逮捕处分他?

我的回答是,有。

至少,首都卫戍军、皇宫禁军都大体还是在李渊的实际控制之下。

同时,政变当天,原本是小范围的高层官员一起审理李世民告建成元吉秽乱宫廷案,但大清早李渊就被拉去游船。显然,李渊已经定下了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估计应该是李世民被最终处理,否则这么大的案件没有结果,李渊不会这么轻松。但此时李渊会杀李世民吗?应该不会,多应是废黜权力,逮捕爪牙。

所以,当李渊惊讶看到尉迟敬德来报告说太子齐王造反被杀,内心绝对是崩溃的。但此时尉迟敬德是带兵冲进来的?完全不可能。李世民那点人能干过皇宫禁军?尉迟敬德最多是收买某个太监,以告变方式进来几个。

问题还有。

建成元吉被杀,早就倾向李世民的萧瑀,奴颜媚骨的陈达民都支持李世民。最大的反秦王党裴寂却一言不发。没有大臣支持的李渊,很快承认现实,放弃了建成。

这一刻,李渊是悲凉的,凄苦的。但是建成世民之争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苦酒,只能自己吞下去。


张勇達州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发生了一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杀了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也将夺去了李渊手上的政权,为了不在政权合法性上遭受质疑,篡改了史书,将父亲和弟弟描述成了沉迷酒色和能力平庸之人。

当然,每个篡权的皇帝几乎都肩负着不少的骂名和质疑,所以李世民十分勤政,加之确实身负卓越的才能,开启中国的贞观之治。

然而,李渊并非平庸之辈,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渊还是是太原留守时,身边还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这样朝廷之人,高君雅既是猛将,还手握兵权,当时赶上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

趁此机会,李渊便带着王威、高君雅前去平叛,同时不忘命令李世民和刘文静去募兵,这样在平叛结束后便轻而易举的杀死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造反。

除此以外,若说弟弟李元吉在军事上不如李世民,这是肯定的,但太子李建成绝不是一个酒色之徒,相反就是因为长子李建成对弟弟的心慈手软,以及对内政的勤勉,才造成了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那么李渊为何会大权旁落呢?

首先,不得不说过早称帝定都,对于军权的掌控就会有所下滑。

其次,嫡长子李建成作为唯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被李渊安排坐镇长安,熟悉政务,方便以后来接替自己的皇位。

李世民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让李渊不得不采取让李元吉和李世民一东一西分别带兵来制衡,遗憾的是李元吉屡屡战败,而李世民在战场上却是捷报频频,在突厥的对战中,李元吉惨败丢了山西,最终被李世民夺回。

这样一来,李世民在军队和朝廷中的声望大大超过了李建成,功劳大到无可封赏,直接威胁到太子地位,李世民通过开府,拥有了自己的幕僚,广招天下能人异世。

军事的才华和众多幕僚人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人,李建成虽然在朝堂上为后勤出力,但是没有前方的功劳那么浅显诱人,而李元吉的失败,导致秦王府的人才济济。

玄武门之变,非常突然,让李渊以及两个儿子措手不及,李渊当年也曾考虑过让李世民当太子,中国的继承制一直延续立嫡立长的传统,就是为了避免子女间的厮杀。

太子已死,反抗也是徒劳的,在加上皇位迟早要传给自己的儿子的,

而李世民羽翼丰满,才能卓越,自然也是做皇帝的人选,李渊和朝廷大臣们都心照不宣,只能无奈接受这个事实 。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权力也并非是一瞬间发生改变的,”玄武门之变“不仅改变了政权,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就是历史的特殊性,它不存在如果,有的只是后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结果。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大唐王朝是李渊建立的,但是打下江山,巩固这份基业的是李世民。据史记载,李世民第一次展示自己军事天赋是在雁门关救隋炀帝,(时间节点我就不清楚了,没办法,时间观念太差)当时隋炀帝巡游北境时突厥来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世民插了很多旌旗故布疑阵,突厥可汗看到旌旗绵延数十里地心中犯疑,不清楚隋军虚实就未敢轻动,使得隋炀帝安然撤退。时年16岁,英雄自少年。李世民就成功获得隋炀帝的关注。然而由于李渊受到隋炀帝猜忌李世民自然没获得重用,依然是京城一无功名四处游荡的李府二公子。待得天下反隋,李渊从太原起兵,李世民才有了施展天赋的空间。

李渊有2个非常出色的儿子,大儿子李建成虽然军事天赋也不差,心性更沉稳、睿智聪慧,是个接班人的好苗子。李渊为了大唐的未来考虑,索性留李建成在京辅政,为以后顺利接班。二儿子在外征伐四方辅助大哥稳固李唐江山,这是一个很美好的蓝图。

然而待到李世民征服天下,四海安平之后,凭借不世之功成立神策府,节制天下兵马,晋封秦王后,名位只比李建成稍稍弱一线,而实力超出老大一截。李建成感受到了威胁,李渊也坐不住了,于是开始解散神策府,调李世民麾下诸将赴外地任职。这时的李渊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摆到台面上了,但是效果不佳。神策府非核心成员纷纷前往各地任职。但是核心成员由于李世民个人人格魅力宁愿放弃功名利禄也不离开。李渊也不想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所以对这些开国功臣滞留京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扩张李建成的实力抗衡李世民,李渊把京畿守卫的权力交给太子府,京畿周围也不许李世民的势力驻扎,仅仅保留神策府兵一千多人。料想军权在手的李世民关在政权在手的李建成的地盘上也闹不出什么幺蛾子,终于可以高枕无忧美美睡一觉了。可一觉醒来李世民仅凭借一千多能争善战的神策府兵外加收买玄武门守将常何就干掉了李建成。

所以说功高盖主一词是皇帝非常忌讳的也不是没由头的,只因为李渊低估的皇权的诱惑力。自家的江山,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在至上权力的面前不名一钱。

至于提问所说的李渊的大权是怎么旁落的。我只想说李世民一直都是权力在手,天下只是我想不想要的问题。到时李渊一直在抢李世民的权力,先是把三儿子李元吉安插军中,统领一路兵马帮助大哥抗衡二哥,奈何不是个个儿子都有打战的天份。就算李元吉成器的话只会多出一个李世民,到时候李渊只会更头痛。这样的格局是太原起兵的时候就决定的。哪一个开国皇帝是安稳坐龙椅摇控别人领兵打战的?纵观古史,独他一份。


不想说话al

首先明确一点,玄武门之变是突发事件,如同911恐怖事件一样,出人意外。玄武门之变代表着李世民反败为胜,而非如同史书所表述的李世民自李渊太原起义之后一直遥遥领先的态势。

没有玄武门,李世民绝对不可能成为皇帝,这点必须明确。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动原因,就在他身处劣势而李建成处于优势。

玄武门发生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当天李渊要和大臣商议如何处理李世民问题,让李世民不再构成对李建成的威胁。3个大臣中,只有1个人是支持李世民,因此朝议的结果很容易预测:李世民必输。

再加上之前在洛阳战后,李世民招揽了很多能人充实他的天策府。自此之后,李渊就开始意识到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威胁,于是他开始起用刚刚成年的第三个儿子李元吉,作为军事主帅,以替代开始威胁李建成太子地位的李世民。在李元吉有了军功、威望后,李渊以李元吉为攻打突厥主帅,并抽调李世民的天策府战将,将李世民天策府谋臣外派,意图抽空天策府。

也就是说,李渊打压李世民主要是三个行为:

一、培养李元吉,取代李世民;

二、抽调天策府战将去攻打途径;

三、将天策府文臣外派到郡县

从以上三个行为来看,如果李世民没有胆量发动玄武门事变,不出3个月,李世民就是一个空壳子,他的天策府,将会被李元吉所取代。

李渊太原起义后,将太原这个重要的后方交给当时只有15岁(貌似是这个年纪)的李元吉。这说明李渊对李元吉的信任。李元吉就是得到的训练过少,才出现逃离事件,但其军事能力不应因此被误解。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将李建成、李元吉全家处死,这应该很是让李渊伤心和失望。这应该是李渊让位给李世民的主因。事实已经造成,李渊再杀李世民,非但对大局不利,反而很容易让刚建立的大唐陷入内战。

大致来说,李渊让位给李世民的原因有:

1、李渊对李世民的失望,心灰意冷;

2、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其他儿子年纪还小,李世民是唯一的选择;

3、效忠于李建成的势力想要为李建成复仇,大唐局势有陷入内战的可能;

4、杀李世民,更促进李世民和李建成实力的互斗,不利于唐朝的稳固。


历史哨声

关于李渊“大权旁落”这种说法,我觉得并不是十分严谨的,作为唐李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权利绝对是没人能撼动的。

首先,作为隋末一方诸侯,李渊敢起兵造反,并且十个月时间就称帝,足见其能力之强。当下众多影视剧描述李渊称帝这一段,绝大多数都在讲李渊是在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劝说下才起兵的,但是在《旧唐书》中,记载的却是,李渊这个人实际上很有野心,做事情也很果断,而书中描述的李渊对于起兵造反就有打算,并在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谋反的时候,带着部下一边布置讨伐,一边则指示刘文静去招募兵丁,评定叛乱之后,李渊杀掉朝廷派来的副手,彻底举旗造反。

其次,李渊对于权力,一直采取的是“制衡之术”,他立李建成为太子,派出李元吉和李世民在外征战。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有能力、掌控大权,还为什么会发生“玄武门事变”。

这就要说到,李渊“制衡之术”的失败,李渊本来设想,让建成掌管后勤,学习治国经验,让两个李元吉、李世民在外统兵互相牵制,但是李元吉能力太差,这就让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与此同时还将一帮人才收入麾下,渐渐到了功高盖过大哥的地步。

当然这个时候,李渊还是有能力来“压制”李世民的野心的,但是李渊并没有这么做,也许是因为喜欢这个儿子,也许当时的国家还很动荡,离不开李世民和他手下的一帮得力干将。

到了后来,李世民的权利地位猛增,到了与李建成平起平坐的位置,而这个时候即便李渊想要镇压李世民也是没有可能了,一是没有任何理由,二是没有十足的把握。

反观李世民这一方,不仅是他自己认为可以取代大哥当储君,他手下的一干文臣猛将也希望可以将李世民推向皇权,而自己也成为封疆大吏,于是,基于这两点,李世民开始筹划“玄武门之变”。

那么“弑兄杀弟”之后,李渊有能力镇压李世民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最有能力的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如果再将李世民斩尽杀绝,那么老李家的江山可真是断后了,纵然心中万般愤恨,但是也只能默认了这结果,不再追究李世民的责任。

至于题中说的“没有帮李渊”,这也是不太准确的,人家老子都不追究儿子的责任了,旁人又怎么能去帮李渊,总不至于真去鼓动老子杀这最后一个儿子吧,然后让老李家绝种吧,所以说,不是没人帮,而是不敢帮,更没有必要帮。

对此你怎么看?你怎么评价李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