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SIV宿主猕猴基因图谱,学习如何与HIV共处而不发病的机理

分析SIV宿主猕猴基因图谱,学习如何与HIV共处而不发病的机理

科学家发现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可能是人类感染艾滋病的最初源头,因为SIV可以在人类和黑猩猩质检跨物种进行传播。这种病毒被认为是人类捕猎黑猩猩时被咬伤或伤口感染黑猩猩的血液所致,通过对非洲长尾黑颚猴(也称非洲绿猴)身上SIV的杂交进化史研究发现,人们需要向猕猴学习如何与这种病毒共存而不发病的分子机理。

来自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基因组工程实验室的Vasily Ramensky和其他国家的同事们创立的一个覆盖了60种不同年龄和四个脑区不太组织的非洲长尾黑颚猴样本的基因表达图谱。这些数据与不同功能蛋白合成相关。

研究利用了来自非洲和加勒比海的163只非洲长尾黑颚猴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发现非洲长尾黑颚猴各种群之间存在这高度的网状模式多样性。遗传数据显示这些猴子第一次与SIV相遇大约在100万年前,当然原生宿主猴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化成不同的种群,每一种都获得了与SIV共存的遗传适应性。它们是HIV近亲SIV的自然宿主,虽然它们经常遭受SIV感染,但SIV对它们并没有害处,猴子们已经进化出与病毒共存和避免自身免疫系统退化的能力。人类也许可以从这种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中学习如何与HIV共处。

《Nature Genetics》杂志报道分析了非洲长尾黑颚猴基因与SIV的互动进程。强烈频繁的多基因选择信号影响病毒进化。

研究人员发现,选择得分在那些人类同源的HIV互动基因和对SIV感染有反应的基因中都显示明显升高,但是猕猴的SIV感染相关基因在该项目的得分并不升高,提示部分病毒-宿主选择信号可反应特定种群对SIV的适应性。

研究人员生成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转录组资源和首个eQTLs(表达数量性状位点)目录。比较人类数据资料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的表达模式,研究发现了一个可能参与免疫功能的主调节位点和一个调节海马长非编码RNAs(lncRNAs)的位点(其表达与海马体积有关)。这些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数据将有助于包括神经精神障碍相关的脑和行为表型研究。

多亏了全基因组测序,我们创建了包含7种不同组织在6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地图。我们积累了许多与人类具有亲缘关系的其他物种的遗传数据,虽然我们仍然不了解其中很多基因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对遗传统计学家来说,它将是我们理解基因在动物体内功能的一个有力工具。”

虽然还未找到确凿从动物向人类传播的宿主,但是联想近年来的埃博拉和寨卡病毒,我们仍可推测,跟着人类生存疆域和食谱的不断扩张,这些本来与动物风平浪静生计了上百年的病毒都将逐个复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