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這座城市裡流動

湘鄉又稱龍城,常年雨水豐沛,滿眼水鄉風光。悠悠漣水穿城而過,水庫山塘星羅棋佈。自古水生龍,龍乘水,相傳自雲門寺觀音菩薩收了那條頑劣之龍後,水便安靜了下來,開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地表水或平亮如鏡或蜿蜒流淌,地下水則清流無聲,默默承載。我們生活在這個溫柔的水鄉里,不禁回想起一些水的故事。

很久以前,湘鄉縣城裡出現過賣水的職業。我沒有聽過賣水的吆喝聲,但可以想象,在一個寂靜的早晨,洪亮的叫賣聲鑽進長街短弄,這是怎樣的一種喚醒?漣水河經過一夜的沉澱與自淨,清晨的水應是一天中最清亮的,當然也包括其他各種渠道的水。有點年紀的人說五六十年代的漣河水乾淨到可以直飲。距離河邊不遠處有個叫“水弄子”的街道。當年附近居民從早到晚去河裡取水,導致這條街道常年溼漉漉的。或許,正是因為這條難乾的水痕形成了後來的地名。原先城關鎮有很多水塘,塘邊有稀疏的樹木和繁茂的野草,塘水是那種極自然的放任狀態,該冷時冷該暖時暖該髒的時候一定是渾濁的。記憶裡的我,喜歡細雨中的池塘,安靜而碧綠。那時的水塘對大自然有感應,是活的。我沒有喝過水塘裡的水,但是在塘裡洗過澡,踩過水底裡軟軟的淤泥。水塘的水一般用於洗菜漿衣淋菜地。

水在這座城市裡流動

小時候,我生活在北正街的一個弄堂裡。弄子很直,大概七八十米深,有十來戶人家分住左右。我家就住在最裡邊,家門前有一口十八米深的水井。這個水井也是整個弄堂里人們的飲用水水源。井口是圓形的,直徑80釐米,有用麻石鑿成的一個環形圈做圍欄。那時,每戶人家都有一個吊水桶,吊水桶大都輕便結實。為方便提水,人們會在長長的繩子上打很多繩結,用以在提水過程中抓牢溼漉漉的繩索。每戶人家至少有一擔水桶和一個大水缸用於挑水和蓄水。水井是個好地方,卻不是個好玩的地方。好奇心偏重的孩子總會被迫與其保持距離,而水井裡那面圓亮的明鏡卻是難以擋住的誘惑。我曾偷窺過一次,至今不忘。井水除了洗用之外,總被大人告誡不能生吃,必須燒開以後才能飲用。現在想來,絕對是錯過了井水本色的甘甜。我忘記了自己有沒有喝過生水,或許玩得太過口渴,一通牛飲是嘗不出水的味道來的,更不知細菌為何物。記得那時候,防疫部門會每隔一個時期便來投放些漂白粉給井水消毒,投放過漂白粉的井水口感不好,並且刺鼻的味道,會讓人傷心好幾天。

水,對於人們來說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很多時候,大家會不由自主的聚到井邊閒聊扯淡。夏天,如果坐在水井旁,會有一種靜幽幽的清涼感,而在冬天,井裡面升騰的那種嫋嫋暖溼的白氣,則讓人心神鬆弛。

上世紀七十年代,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水井,基本上每個弄子裡都會有一個或深或淺的井。縣城裡最古老最繁忙的應是北正街的伏虎井了。此井相傳是三國時蜀國繼諸葛亮為相的大司馬蔣琬年輕居家時所鑿,後來其故宅曾建蔣公祠,祠堂內有對聯:“蜀中曾繼如龍相,湘上今傳伏虎名。”每天從早到晚都會有人們在這裡汲水、洗菜、洗衣物等。那麼多年的使用,井水一直充足、清澈,令人開心又不解之餘,心裡萌生的卻是對井的敬意。莫非,是當年厚德的蔣琬公鑿此井時的上善之水?

水在這座城市裡流動

七、八十年代,人們取水的方式又有了新變化――砌水塔。因為可以讓水來得安全和相對快捷,水塔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高高低低、大小不一地聳立於縣城各個位置。

水塔具體的形狀,相信很多湘鄉人是記得的。有的像巨傘,有的像蘑菇,有的是圓柱體,有的是倒錐體。在鐵合金廠、三零五廠等大廠礦企業,水塔比較大;有條件的小單位,一般也建有小型水塔。通過電力把水抽上去,然後利用自然重力供水。

水塔必然高出居民房群,猶如鶴立雞群。因為特別醒目,所以會被當成為地標性建築。如果要找尋某個地方,水塔便是一個很好的標記,猶如大海里的燈塔,人們不會輕易迷失方向。水塔的水抽自地下,供應集體單位。這樣,相當於很多人家共用一個巨大的高空水缸。水塔的水通過管網進入各家各戶,基本上能隨時供應,水龍頭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庭。但是,有時由於儲水罐得不到及時的潔淨處理,時間一長,裡面就會有一些雜質灰塵和綠苔,並且水一經囤積,總會少了一些新鮮勁。儘管如此,水塔仍然是一個時期簡便實用的供水設施,初步滿足了人們對水隨叫隨到的渴望。

在進入九十年代的時候,湘鄉城裡出現了搖井,因為其方便安全而迅速普及。當時,有專門的打井隊。為了取水,他們首先會用設備鑽挖到地下水層,用一根厚實的硬質塑料管插入地下取水,在地面砌一個小水泥樁,管子從樁柱裡接一個搖柄裝置,結合密封圈,利用真空壓力原理搖動手柄,把水抽上來。相比水井而言,水井還需要一個吊桶,而這個只需要搖一搖,便有清亮的水從搖嘴裡潺潺而出。搖井在這裡是不講究地域條件的,單門獨戶或者集體住戶都可以在房前屋後打井。當時,差不多每棟房子旁邊都有一個搖井。搖井不僅可以提供附近人們的生活用水,還方便著這個城市裡的每一個人。不論你是走得渴了,或是要簡單的洗個什麼東西,走過去,隨搖隨有。如果這個搖井是需要一點引水的,旁邊一定放了一瓢水便於來人使用。

搖井雖然是個鐵器裝置,每天還沾著水,卻看不到鏽蝕的痕跡,反而由於人們經常使用而看到了人力敦厚的生機。因為是地下水,不僅新鮮好喝,而且冷暖合宜,於是,我們會經常看到有人在搖井邊一邊搖水一邊洗澡。在城市裡露天沐浴,搖井水洗去的不僅僅是人們身上的風塵,也洗去了許多心中的雜念。

近些年來,隨著城市供水系統的快速發展,原來只能少量低壓供應的自來水,終於走過了由弱到強的過程。從最初抽地下井水日供應數千噸,到1994年建洙津水廠抽漣河水日供應4 萬噸,到現在的日供應6萬噸,供水已經相當給力了。龍頭一開,嘩嘩就來,強大的供水管網讓市民們吃用水簡單快捷了。為了方便生活,一般家庭還會安裝太陽能或電力加熱設備,保證一年四季時時有熱水。講究一些的會加裝淨水器,以便直飲。到現在,我們終於把水做得便捷、省力、乾淨了,基本上看不到過去那種肩挑手提的情景了。水塘、水塔、搖井等等這些曾經的水現象,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而逐漸消失。潔淨的水來得容易些了,我們得感謝現代科技,感恩勞動,更加珍惜水資源。

水在這座城市裡流動

現在,人們在輕鬆使用推送進家的自來水時,也許會偶爾聊起曾經用傳統人力挑回家的水,想起隨時節而溫而涼的天然水,想起過去如水一般的日子。如今千家萬戶又出現了桶裝飲用水,那是來自深層地下或者深山林澗的水。由此,我明白人們始終在眷戀純粹而乾淨的天然水。迴歸自然,綠色環保。追求心的潔淨和澄亮。

水是大自然的恩賜。潤澤了這座城市,也滋潤了這裡的人們。我突然感覺,水似乎具備了一種地方性格,不頑劣且不斷創新和進取的性格。

水在這座城市裡流動,保證了這個區域裡生態的正常循環。水是靈動的,更是變化的載體,既能洗去城市的疲憊,更能推動我們向美好的生活前行。

48期

摘自《今古湘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