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糰子

“立夏日呷了團,石頭古都踩得圓(讀luan,一聲)。立夏日呷了粥(讀gong,一聲)石頭古都踩成坑”。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7個,進入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把立夏當作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宋司馬光在《客中初夏》詩中雲:“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立夏的糰子

立夏這天,在我們老家壺天一帶有吃糰子的習俗。意思是說,立夏日吃了糰子就有勁。夏天來了,要補補身子。在那溫飽尚未解決的年代,糰子是一種難得的美食。人們見面,第一句話就問:“呷嘎飯哩冒?”表達的是一種“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生的頭等大事”的意願。不解決肚子問題,其他問題都無從談起。

因此,立夏這節氣,在鄉下也顯得格外的隆重。打團子是個細緻活,挺講究,又費時。立夏來臨的前一天,人們就早早地準備了。先是用升子量一升多米,用篩子篩一下,去掉米里的小砂子小石頭,混在米里的穀粒也要清撿出來(那時 曬 谷 坪 和 打米 技 術 有限)。然後,把米放入大盆子裡,用山泉水浸泡幾個小時,再用石磨磨成水米粉。那時候,石磨不是家家都有的,往往一個生產隊才一兩副。石磨是用花崗岩鑿成的圓形石塊,上下兩塊,中間銑有小槽紋,架在木架子上,上塊中間有一小孔,米就從小孔裡一湯勺一湯勺地放入,慢慢地推動石磨,米粉就從石磨的邊邊流出來,掉入下面的大木盆裡。手推動作不能太快,快了粉子過粗,做出來的糰子不好吃。如果沒有石磨,用擂缽擂也可以。擂錘最好是用柚子樹做成的,做出來的糰子有股子淡淡的香味。

立夏的糰子

米粉磨好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做糰子了。立夏日這天,我們老家幾乎家家都做糰子。先把鍋子洗乾淨,燒乾鍋裡的水,倒入一點點豬油。待油沸時,再把攪拌過的水米粉放入鍋中,加少許鹽,不時地用鍋鏟攪動。溫火煮熟後,用鍋鏟把熟了的米粉剷出來,鍋底便留下一層淡黃淡黃的鍋巴。這是做糰子的副產品。剷出來,用手抓著吃,別提多有味了。出鍋的熟米粉,稍微冷卻後,就可以做糰子了。先把手洗乾淨,準備一盆清水,抓起一把熟粉,搓成丸子,用手壓扁,放些跺碎的五花肉、油渣、炒香的花生米,或者片糖、橘餅之類的,然後包好,搓成球圓形,蘋果大小,糰子就算做好了。

別以為這時侯糰子就可以吃了。這還是個半成品,還要加工。燒半鍋清水,待水開時把糰子倒進去。水一定要燒開,不然糰子會粘鍋。蓋好鍋蓋,用溫火慢慢煮,十多分鐘後,往湯裡散點鹽,出鍋時,再散些切碎的韭菜,一點點胡椒粉,糰子就做成了。夾一個,放到嘴邊一咬,趕緊吐到碗裡,太燙了。肉餡的,肥而不膩,裹著花生香,糖餡的,甜到心裡面,有一種說不出的樂。

做好的糰子,一般不急著吃。大人們往往要叫小孩用碗盛些,給左鄰右舍送去。鄰居們也會把自己做的送些過來,互相品嚐,其樂也融融。立夏日就這樣,在甜蜜蜜的笑聲中慢慢地溜

走了。

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吃的也豐富了。立夏日的糰子也在我們的視線裡慢慢地消失。何時再能品嚐到這美味的糰子,恐怕也只有在甜蜜的夢鄉了。兒時的立夏團喲,你永遠刻進了我的記憶裡,揮也揮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