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留學再也不能完成階級躍遷,留學的意義在哪?

80年代開始的“出國潮”,懷抱夢想的中國青年爭相出國學習、工作。以紐約為代表的海外大都會,相當於當時的淘金地、夢樂園、“北上廣”。

然而25年後,這樣的潮流翻了個有趣的個兒——8、90年代年輕人“寧願端盤子打黑工也要(出國)見見世面”的光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國像串門一樣方便”的當今海外留學生,都熱衷回國。

不過,20多年的跨度足以讓“留學”的光環褪色暗淡,他們要面對的是冷冰冰的現實。

1、從紐約到北上廣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裸歸

根據《2017年中國留學生白皮書》的數據,73%的中國海外留學學生計劃完成學業後歸國。而到2016年底,中國的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了265.11萬。

當留學再也不能完成階級躍遷,留學的意義在哪?

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歸”。

不同於“裸婚”、“裸辭”剛出現時的觀念爆炸,“裸歸”幾乎是在暗流湧動中成為不爭的事實。

對“裸歸"一詞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指曾經風風光光地走出國門,現在終於又“一絲不掛”回來的人。說白了就是,只有海外學位,沒有實際成就就選擇回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

在出國很稀罕的年代,他們的經歷幾乎自帶濾鏡,在口耳相傳中罩上一層金燦燦的光芒。

漂泊海外的遊學浪子,迴歸熟悉的環境,本來是好事一樁。然而卻有人給他們來了個當頭棒喝:留學歸國,即為底層。

當留學再也不能完成階級躍遷,留學的意義在哪?

1、讓人瑟瑟發抖的價值觀對壘

經歷了在國外文化中的洗禮,留學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價值觀,許多留學生基本拋棄了“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們擁抱更主動、更開闊的生活,享受選擇和行動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帶來的不確定性。

然而這樣的“多元”在回國後一夜之間失去存在的土壤。他們為追尋跌宕的人生旅途選擇迴歸,卻驚恐地發現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況。

2、成為周遭異類的恐懼

年齡焦慮、剩女、被催婚是永恆的熱門話題。

已經傾向於西方價值觀的TA們,發現自己成為了國內社會中的異類,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國的社會規則,價值觀也隨之動搖,在反覆拉扯、衝突中迷失了當初歸國的熱忱。

3、遊蕩結束後的“現實失焦”

留學,是遠離現實焦土的生存模式。

這種上課、論文、公益、逛展覽館、和各國友人歡鬧的生活狀態在回國後落地的一瞬,就已經支離破碎。

30歲的歐美年輕人在談戀愛、換工作、環球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國年輕人在考慮買房、買車、小孩上學和父母養老。

海外歸國的群體,幾乎沒有轉換的時間和空間,一頭扎進了基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體焦慮。

對於“社會底層”,可能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有這樣擔心的海歸不在少數,細究背後的原因,相比面對諸多難以逾越的大山的困窘,落差感才是真正的“壓垮駱駝的稻草”。

在中國,如果你是沒車、沒房的大齡青年,就會被貼上“兩手空空”、“邊緣掙扎”的底層標籤。

看到這裡,一定會生出許多疑惑:

這樣的境遇,歸國群體自己身上有沒有原因?如果面對的是這樣的情況,為什麼還要回國?

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頗帶這些不屑和幸災樂禍地問出“早知道這樣,幹嘛還出國留學?”、“出國留學不也沒用嗎?”這樣的問題。

這些疑惑不會有統一的、通用的標準答案。如果一定要作出回答,我想“公平”是最合適的回答。

你看,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有沒有留學的光環,最終衡量你價值的,是與付出成正比的見識和能力;

人的選擇可能導致各種各樣的不同結果,但生活是公平的,國外給不了的悸動和熱血,當然要拿真材實料的東西來換;

而關於留學的價值和意義,尋找的過程本身就是答案。

留學並不意味著你回國之後功成名就,坐享完美人生;也不意味著你比在留在國內的朋友有著更多更好的選擇,它不會幫你消除焦慮,你還是會面對房價、工資等等只要活著就會面臨的問題。

但是它能讓你知道,這些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蒙彼利埃大學教學針對的是有實戰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通過蒙彼利埃的學習,能系統的表達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同視野和獨特思想並與更多的精英人才交流與分享,從而使自己的管理理念得到更新與昇華。

蒙彼利埃大學教育理念是傳授學員如何進行更深層次的管理方法學習,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學員可以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在管理的舞臺上更好地施展自己,提升個人在管理領域的價值,成為傑出的企業管理者。

諮詢電話:4008757535

當留學再也不能完成階級躍遷,留學的意義在哪?

人生的變數和美妙,就在於經歷無數可能性之後,內心的滿足、自我價值的實現。

而離開故土、體會文化異位的的孤獨與恐懼,看到社會的可愛之處正在於多元,擁有包容主流之外聲音和觀念的胸襟,正是留學的意義所在。

你明白了,所有人的選擇,都有自己的合理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