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留学再也不能完成阶级跃迁,留学的意义在哪?

80年代开始的“出国潮”,怀抱梦想的中国青年争相出国学习、工作。以纽约为代表的海外大都会,相当于当时的淘金地、梦乐园、“北上广”。

然而25年后,这样的潮流翻了个有趣的个儿——8、90年代年轻人“宁愿端盘子打黑工也要(出国)见见世面”的光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国像串门一样方便”的当今海外留学生,都热衷回国。

不过,20多年的跨度足以让“留学”的光环褪色暗淡,他们要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现实。

1、从纽约到北上广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裸归

根据《2017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的数据,73%的中国海外留学学生计划完成学业后归国。而到2016年底,中国的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265.11万。

当留学再也不能完成阶级跃迁,留学的意义在哪?

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归”。

不同于“裸婚”、“裸辞”刚出现时的观念爆炸,“裸归”几乎是在暗流涌动中成为不争的事实。

对“裸归"一词的解释是这么说的:

指曾经风风光光地走出国门,现在终于又“一丝不挂”回来的人。说白了就是,只有海外学位,没有实际成就就选择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在出国很稀罕的年代,他们的经历几乎自带滤镜,在口耳相传中罩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芒。

漂泊海外的游学浪子,回归熟悉的环境,本来是好事一桩。然而却有人给他们来了个当头棒喝:留学归国,即为底层。

当留学再也不能完成阶级跃迁,留学的意义在哪?

1、让人瑟瑟发抖的价值观对垒

经历了在国外文化中的洗礼,留学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许多留学生基本抛弃了“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们拥抱更主动、更开阔的生活,享受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这样的“多元”在回国后一夜之间失去存在的土壤。他们为追寻跌宕的人生旅途选择回归,却惊恐地发现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况。

2、成为周遭异类的恐惧

年龄焦虑、剩女、被催婚是永恒的热门话题。

已经倾向于西方价值观的TA们,发现自己成为了国内社会中的异类,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国的社会规则,价值观也随之动摇,在反复拉扯、冲突中迷失了当初归国的热忱。

3、游荡结束后的“现实失焦”

留学,是远离现实焦土的生存模式。

这种上课、论文、公益、逛展览馆、和各国友人欢闹的生活状态在回国后落地的一瞬,就已经支离破碎。

30岁的欧美年轻人在谈恋爱、换工作、环球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国年轻人在考虑买房、买车、小孩上学和父母养老。

海外归国的群体,几乎没有转换的时间和空间,一头扎进了基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体焦虑。

对于“社会底层”,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这样担心的海归不在少数,细究背后的原因,相比面对诸多难以逾越的大山的困窘,落差感才是真正的“压垮骆驼的稻草”。

在中国,如果你是没车、没房的大龄青年,就会被贴上“两手空空”、“边缘挣扎”的底层标签。

看到这里,一定会生出许多疑惑:

这样的境遇,归国群体自己身上有没有原因?如果面对的是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还要回国?

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颇带这些不屑和幸灾乐祸地问出“早知道这样,干嘛还出国留学?”、“出国留学不也没用吗?”这样的问题。

这些疑惑不会有统一的、通用的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作出回答,我想“公平”是最合适的回答。

你看,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有没有留学的光环,最终衡量你价值的,是与付出成正比的见识和能力;

人的选择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不同结果,但生活是公平的,国外给不了的悸动和热血,当然要拿真材实料的东西来换;

而关于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答案。

留学并不意味着你回国之后功成名就,坐享完美人生;也不意味着你比在留在国内的朋友有着更多更好的选择,它不会帮你消除焦虑,你还是会面对房价、工资等等只要活着就会面临的问题。

但是它能让你知道,这些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蒙彼利埃大学教学针对的是有实战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通过蒙彼利埃的学习,能系统的表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同视野和独特思想并与更多的精英人才交流与分享,从而使自己的管理理念得到更新与升华。

蒙彼利埃大学教育理念是传授学员如何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方法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学员可以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在管理的舞台上更好地施展自己,提升个人在管理领域的价值,成为杰出的企业管理者。

咨询电话:4008757535

当留学再也不能完成阶级跃迁,留学的意义在哪?

人生的变数和美妙,就在于经历无数可能性之后,内心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离开故土、体会文化异位的的孤独与恐惧,看到社会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多元,拥有包容主流之外声音和观念的胸襟,正是留学的意义所在。

你明白了,所有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