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开源”才能真自主,单纯炒作“自主可控”是一种“自嗨”

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然倾向,那就是对于同一个东西,“失去”的痛苦要远远大于“得到”的快乐。原本我们认为可以像自来水一样方便使用的“终端芯片”、“操作系统”原来都是名花有主,不是“我想买,想买就能买”。“失去的恐惧”很快蔓延到开源软件市场,一些行业媒体开始担心由美国企业主导的OpenStack、Kubernetes、Hadoop等开源软件有朝一日也会出现被“闭源”的危险。

很快,这一波不够“不太专业”的担心被业内众多专家和媒体做了很有力的反驳。那就是“开源代码”本身和基于“开源代码开发的软件”是两个不同层级的东西。比如基于“安卓代码开发的安卓系统或谷歌应用”可以被要求谷歌“闭源”,但是“安卓开源代码”本身就已经是公开的,不存在被禁的问题。况且,全球主流开源软件的运行模式都是基金会模式,来自全球的企业共同参与运营的非营利性组织,并不受任何一个政府的直接控制。开源项目不存在“闭源”的风险,而基于开源的商业化产品则必须遵守相关开源协议。

但舆论总是会被制造“恐惧”的言论给吸引。既然“开源被闭源”不再是一个问题,那“开源系统的质量差,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系统才好”的言论紧接着冒了出来。一旦提到“自主可控”,就可以马上唤起人们心中强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仿佛一个东西如果不是从第一步就从我们自己的头脑中诞生,就会失去“自主性”一样。

最近, “拿来主义(使用开源)就意味着正在死去”、“自主可控正在欣欣向荣”的提法上了热搜,但业内从未有主流声音认为“拥抱开源”是一种自取灭亡的倾向,而恰恰相反,开源软件在安全、敏捷、人才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就连以前对开源嗤之以鼻的微软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积极拥抱开源。

从正面上讲,开源是一种自由开放的理念,为整个人类的智慧增长提供了最低成本的可能。不管你是否是“拿来主义”还是“自主可控”,都是开源的受益者。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仅仅是“拿来”和“不做贡献的”使用开源,自然会受制于这个开源技术本身的框架和水平。

“拥抱开源”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够主动“参与开源”,积极贡献新的内容,并且最终能成为“开源”的主导者和革新者。这才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科技公司的态度,而不是停留在“自主可控”的高调口号上,“糊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如果想证明自己的“自主可控”,请主动“开源”,真正向业界展示自己的实力。

“拥抱开源”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国家也充分能够认识到开源对于国家IT产业和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性。而基于“开源的自主可控”才是理性、务实的选择。积极参加到全球主流的开源组织中,并增加在其中的话语权才是我们实现自主、超越的更优的路径。在这一点上,华为其实才是最好的表率。华为早已是全球多个开源基金会的高级会员。华为作为CNCF的初创会员及白金会员,创立以来便持续对社区进行技术贡献,在CNCF社区获得技术监督委员会(Technical Oversight Committee)席位,在Kubernetes社区获得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席位,参与整个社区的技术方向把控。 在开源项目的代码贡献上,华为也是国内无可争议的第一,根据《2017Linux开发者报告》,华为的代码贡献排名第15名,是前20名中唯一进入的中国公司。

与其借助舆论制造概念,博取行业卡位,不如回归基本事实,专注于技术本身。“拥抱开源”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否未来可以由我国的技术公司主导开源的底层技术和框架,这才是国内云计算厂商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事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古人如此教导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