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可人获千万风投,知乎达人要做“开源”创业

拳击、帆船、剑道,我印象中董可人的业余时间总是排得很满。除了练腹肌,董可人还尝试多种运动,一不小心就被搞得鼻青脸肿。去年夏天交易门回访董可人(此前的报道点击这里)时,他颧骨上就带着玩帆船时被磕的淤青。

董可人有一个粉丝群,以前成天欢乐无度,白天假正经,晚上假不正经。群员昵称五花八门:“可人芝加哥代理”、“可人曼切斯特代理”只能算中规中矩,“脑残粉”、“无脑粉”也算不上出奇,一帮人自发组成“可人的腰肌”、“可人的六块腹肌”、“可人的大腿”、“可人的大腿根部”。董可人温和谦逊,无奈地把昵称改成“我本将心向明月”,任由大家调戏。

某日,群里一位不速之客把昵称改成了“可人的爸爸”。

董可人获千万风投,知乎达人要做“开源”创业

董可人获千万风投,知乎达人要做“开源”创业

2017年4月,董可人参加ABoro Academy举办的Knock Out

最近一年,线上这些欢乐的空气稀薄了。董可人练习拳击、剑道的次数变少了,帆船几个月都没去一次。那个活色生香的粉丝群也不再活跃。一个原因是董可人结婚了,大家不好再张罗着为他寻找后宫佳丽三千,也不好自告奋勇要去做三千分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董可人创业了。

程序员的痛苦◆

2015年从伦敦回国后,董可人在国内一家私募基金任CTO。IT团队从董可人一个光杆司令到今年的10多人。这家私募基金涉猎期货、股票,如今管理规模达20多亿。

从人员配备可以看出,公司对IT的投入不算小。但董可人依然觉得做起事情来有些受限。

策略团队要求交易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强,速度更快,风控更严格,还要IT团队对他们的临时需求快速反应。但私募基金毕竟不是科技公司,公司预算更多地倾斜到策略相关的工作,而不是IT研发的团队。

“最后就变成一个执行的协助者,公司策略团队、基金经理提什么需求,你就去做什么。”董可人说。他有一些想法,但团队资源和能力都跟不上,工作本身也被切割,不系统,没有成就感。

交易门主角、IT工程师出身的李奥曾经提到金融机构里程序员的困惑。李奥曾在摩根士丹利香港衍生品部门做定价。发年终奖时,用他程序交易的交易员可以拿很高的奖金,但李奥和其他程序员不管程序写得好还是差,奖金都很平。他们只有在不断解决Bug中寻找成就感。

金融行业聚集大量的聪明人,但在董可人看来,至少私募基金的IT层面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国内市场成百上千家量化私募基金都有自己的IT团队,大家都会建自己的交易系统,做数据处理、回测和交易执行。

“这个事情在每个公司都大同小异,你很难讲A公司相对B公在IT上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一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另外大家也不会共享出来去比较。到最后所有想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事情的技术人员都会有点痛苦。”董可人说。

私募基金的策略和IT直接关系到最后的交易盈利,所以大家各守锦囊,少有资源共享。“甚至我想在市场上找一些能够给我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也很少。比如我需要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把每天交易产生的数据按照精确时间顺序完整保存下来,同时提供丰富的查询分析功能。但终发现拿钱都很难买到一个符合这样需求的成熟产品。”

那我们就做一家科技公司,来提供这样的服务吧。董可人想。

2017年年中,一个做高频交易的小团队找到当时董可人所在的基金公司,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后,他带领IT小伙伴为这个团队提供交易执行系统和一些定制化服务。这种模式跟董可人在英国读博士期间工作的公司很像,他当时正好也参与服务过高频交易团队。

“这个业务印证了我们的想法,我们认为这是可以复制的。”董可人说。

◆“水到渠成”

结束五道口的码农生活后,过去十年董可人的工作一直跟金融投资紧密联系。

“金融市场对人们的影响很大,股灾一来,个人财富、社会经济都受波及。股票市场本身很神奇,我很有兴趣搞清楚这个市场在怎么运作,里面发生的事情最终会怎么影响你的生活。”

但董可人并不想通过做交易赚钱、谋生。他坦言自己的技能值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做交易有很重的博弈色彩,你赚我赔。董可人不喜欢这种相处方式。

“市场上放眼望去都是竞争者,少有合作方。我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董可人说。

他创办服务型科技企业韬睿智能(Taurus.ai),想用更好的交易基础设施,来帮人们做更优的决策。

有了清晰的想法,剩下的事情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找到资金支持。整个过程并没有经历什么戏剧性的场面。董可人用“水到渠成”来形容这次创业。

创业核心团队就是董可人在私募基金带领的IT团队。

新创立公司的CTO姜昌浩告诉我,他们至少在2016年夏天就开始谋划这个事情了。

姜昌浩是董可人清华的师弟,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在JP Morgan做了近两年的量化分析师。“我们那个组做非常传统的quant,衍生品定价、风控的一类的工作,很多同事都是纽约回来的比较资深的人。“那是姜昌浩真正开始比较深入地接触金融行业,“尝试一些蒙特卡罗模拟和计算引擎的底层架构等”。

很多人知道董可人是因为他在知乎的发言,姜昌浩更早。在清华大学念本科时,他在系里比较封闭的BBS上就知道了董可人的名号,他还记得董可人在BBS的账号叫“dragonballs(龙珠)”。“他发了一些文章,觉得他文笔不错。”有趣的是,姜昌浩被董可人吸引,不是他的专业技能,不是高频交易,而是他写过的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文章。”(看完我)觉得这人好牛。“

董可人从英国回来后,姜昌浩在一个系里做金融的师兄弟组的局里认识董可人。

姜昌浩大学时做过学生会主席,他参加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的“思源计划”,接触很多比较成功的企业家,“也得到李峰、王熙、姜晓丹等多位清华学长的指导和帮助”。创业在那时候就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他觉得创业很酷。

在睿智融科实习时,公司CEO是姜昌浩在清华的师兄。他在那里工作近一年,专业技能有很多提升,也体会到创业公司的氛围。CEO带着大家加班,压力山大。“但是亲身经历的人乐在其中,很有挑战。”JP摩根的工作刚开始学习曲线很陡,姜昌浩经常加班。工作熟悉以后,成就感就降低了。之后姜昌浩参加某智能投顾公司做金融工程总监,负责投资组合模型建设,但由于监管环境限制,团队改变方向,他选择离开,加入董可人在私募基金领导的IT团队。

私募基金业务本身对姜昌浩来说吸引力并不大,但可以参与做一些高频的交易系统对他来说很有挑战。“做得挺开心的,可人也分享一些经验给我们,我们一起做出了一个低延迟的交易系统。”

当然,姜昌浩更开心的是他经常和董可人讨论将交易系统产品化的事情。

开源◆

姜昌浩加入后,团队的交易系统迭代了三个版本。“我们不止做一个in house(内部)的交易系统,开发中就希望产品化,希望架构更清晰,性能更好,更通用。”姜昌浩说。他也提到私募行业养着一帮又聪明又贵的IT,做着雷同的事情,本质上是一种浪费。“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个商业产品,保证效率(低延迟、稳定),做得比你还好,也降低你的成本,这不仅有商业价值,也有社会意义,节约了很多人力成本和不必要的劳动产出。”姜昌浩说,“这是让我比较兴奋的。”

董可人希望把公司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他的成长经历中,开源的思维方式让他受益良多。在知乎写高频交易话题时,他自信自己写的东西质量有保证,也深知行业里面很多水平跟他不相上下甚至高于他的,只是他们不愿公开分享。

董可人花很多精力写文章,也因此认识很多人,得到很多机会。他本来有点社交障碍,但是社交网络的分享让很多人在见面之前已经知道他的故事,沟通成本大大降低。认识姜昌浩得益于他的网络分享,他现在的技术骨干卢青也是慕名加入他的团队。卢青2014年从复旦大学通信系硕士毕业,曾在中科院微电子所从事物联网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开放心态来做事情,可能给你一些超出预期的回报。”董可人说。

在国内金融交易的圈子里,有能力做产品化交易系统的人本就不多,能做的又不愿意做。“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大家都这么想,所以这个市场上可用的东西就很少。每个人都在消耗资源去做重复性的东西。”

“量化团队对高质量IT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但高质量IT服务对应的高成本让大部分中小团队无力承担。”卢青说。这让很多小的交易团队在IT方面捉襟见肘。董可人曾经接触过一些做高频交易的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系统的延迟是多少。“只是觉得我的系统太慢了,所以我要想办法去买FPGA,用C++重写我的底层。但是大部分这种状态的人,都没有准确的数据,系统慢,慢到什么程度,提高到什么程度又能如何。”

董可人自信他们做的东西很多其他团队是可以参考的。他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量化交易用户提供一个非常贴近真实环境需求的标准化产品,并做开源尝试。“如果他能够从我们的产品(代码或者使用)上得到启发,对他的业务确实有提升作用,就会认可我们的技术能力,从而更愿意为我们的付费服务埋单。”他还想借此改变策略团队的工作模式。有一个智能化的交易执行环境,策略团队就可以得到更细致的交易数据,更强大的分析工具,不再把研究局限于对历史行情的分析上,还能对实时交易行为做更深层次的挖掘。

长期来讲, 他们希望能让金融行业的IT环境变得更好一些。

◆所有时间都是工作时间

现在交易系统成熟度达到了产品化的标准,他们也如愿走上创业路。董可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团队此前供职的私募基金对他们创业这件事的态度相当开明,“双方的分离过程十分和谐”。新成立的公司仍然为老东家提供IT服务,只是现在不再领工资,而是收取服务费。

新中国证券期货行业历史短暂,二十多年时间从店头交易发展到现在交易速度提升到毫秒、微秒级别。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量化交易行业未来想象空间很大。董可人说,行业发展需要一些科技上的创新力。“你总是希望你做的东西是有技术挑战,有创新,对行业有改进。这跟我们在做的事情非常吻合。”

公司商业模式清晰,有成熟的团队、成型的产品,不过在创投圈,这样的公司有个缺点,就是没法对着PPT海阔天空地吹下去。

“很难想象我们会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但我们肯定不会烧完钱什么都没有,且大概率会成为一个靠谱的中等规模公司。”董可人说,“但风投的市场不太喜欢这样的故事,他们更偏爱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他花了近4个月时间来解决资金支持,获得两家机构和一些朋友共1000万的投资。期间他大概见了30家资方。投资董可人的两家机构都投资过类似的创业项目,只是方向不尽相同。

董可人粉丝群的“秘书”彭琪告诉我,创业前后的董可人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他情绪一直都非常稳定”。彭琪是韬睿智能的“大内总管”,她是“程序员鼓励师”,是财务、HR、行政、BD(Bussiness Development),也是团队唯一的女生。

不过董可人现在张弛有度的节奏显然不如以前了。他现在“所有时间都是工作时间”。毕竟拿着投资人的钱,压力是少不了的。

创业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仅仅是从确定投资人到确定协议,他们就花了一两个月,中间有很多细节要确认,还要有律师意见。他们北京的办公场地在一个孵化器,办理工商注册时因为孵化器领导出差,没法开产权证明,工商注册就被拖了一周。

一位交易圈的资深IT告诉我,董可人的创业项目涉及很多技术细节,团队稳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技术能力不够,驾驭不了消息队列,会经常出问题,但查不出问题在哪儿。也可能先写系统的人走了,后面的人找不到。所以整个系统的架构、模块得非常清楚。但整个项目技术难度可能不是最棘手的,而在于用户体验。”

董可人在接受交易门采访时也谈到这一点。他们的团队大多是工程师出身,用户体验方面不是他们的强项。这是他们短期需要面对的挑战。等哪天粉丝群重新变得欢乐无度时,董可人的创业项目可能就在轨道上开跑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