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2018年5月12日《中国妇女报》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回访版面。

站在映秀镇,远眺山上的震中纪念馆,若隐若现。

这是设计师的初衷——长久的纪念与日常的忘却。

十年之后再来震区,沿着龙门山断裂带行进,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这里不是没有不可触碰的伤疤。

只不过,川人经历凄厉和悲恸后,已如奔流不息的岷江,生生不息。

从这波“十年之问”成为爆款就可探知——试图用各种小细节来打动人的答问者,更多的并非来自当年的极重灾区,一个个“摇了两下,房子没塌,成功逃出”的“小确幸”让围观者捏上一把汗,接着长舒一口气的答案,似乎更符合许多人对十年之前的想象。

这段值得整个中华民族长久纪念的伤痛,并没有那么轻描淡写。

去和北川老县城外,望乡台上伫立良久、沉默不语的当地人聊聊,他们会告诉你,那是怎样的山崩地裂;

在映秀小学,老师们都清楚一个事实,现在就读于一、二年级的150名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父母再次延续的希望;

这些细节,都被当地人悄悄藏在心底,再用一份带着麻辣味的豁达,笑对日常。

麻将声起,火锅飘香,门上一对亮红的喜字,身旁一个可爱的“地震宝宝”……时间在奔跑,日子在继续,这里的人,愣是把向死而生的悲情,拽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迹。

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言,十年一刻度。既是回忆的刻度,也是希望的刻度。在这些刻度下,每个震区川人,都有一个重建与成长的故事。

地震中失去左臂的蒲虹学,大学毕业后在手工羌绣笔记本的设计制作中,收获创业带来的挑战与幸福;

“云朵旅社”女主人张碧英,在震后重建中拥抱新事业,守候感恩和希望;

曾经的什邡108个“罗汉娃”,生于灾难,伴随着希望成长,如今已是朝气蓬勃的小学生。

给援建的道路命名、为新生的儿女起名、在重建的店面上挂起牌匾……他们将感恩与祈望寓于各种名字中,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串联起过往回忆与未来希望。

个体的重生,勾勒而成的,是一部反映坚定重生的伟大群像。

要串联起回忆与希望,人,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十年,十人。

从“地震宝宝”到创业女性、从妇联干部到民间诗人……我们回访到的十位震区川民,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个震后十年社会细节,在地动山摇的背后,会有生死一线间,会有家长里短的琐碎,也会有十年来,在纪念与忘却间摇摆的次次纠结。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正是这一人、一家的重新站立、笑对人生,才汇聚起重建的奇迹——如今,四川39个国定重灾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是震前的3.2倍。

回到震前,进而超越震前,最能让奋斗中的人实现日常的忘却,其实,这也是对过往最长久的纪念。

北川

创业女孩蒲虹学

过得好,才对得起第二次生命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虹学”是一位25岁女孩的名字,全名蒲虹学,家住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她最近正为一千余本日志本的订单而忙碌。

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她是亲历者,被埋了三天三夜,失去了左手右腿。

“我觉得‘5·12’这天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把它当做一个人生的起点去看就可以了,过得好才对得起我这第二条命。”这是虹学提到“5·12”时曾对人说的话。

为了“过得好”,虹学被救出后,仅用了半年时间,便熬过了康复训练,努力站了起来。此后回到绵阳,继续就读中学。2013年,考入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毕业后,便开始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

2017年底,虹学了解到在绵阳本地也有不错的印刷厂后,便回到绵阳,准备制作日历时,曾一直资助并支持她的公益组织联系上了她,告知她有一个项目,希望她能参与。在得知项目内容是制作日志本,同时还可融入家乡的民族文化后,虹学即刻便答应了。

这个公益组织名为“I DO基金会”,创始人是李厚霖,曾陪伴虹学在北京接受手术。

“我们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这个日志本是来自我们羌族的礼物,有我们的感恩,也有我们的梦想。”虹学说。

重组家庭妇女夏秀华

震后十年 喜事连连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直到10年之后,北川县擂鼓镇坪上村妇女夏秀华,还时常提起自己在地震中逝去的前夫,但言谈中已经少了几分悲伤,浅浅的微笑挂在脸上。

很显然,重组家庭后的新生活,给这个农村女人注入了更多向前看的动力。

似乎为了弥补自己再婚时的沉闷,半个月前25岁的大儿子结婚时,夏秀华在红色的大门上贴满了红喜字、红对联,挂上了长长的红布,甚至全家人的衣服都是亮眼的红色。色调的变化映出了这个家庭的新希望。

像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夏秀华家的泥瓦房已不在,崭新的二层新居拔地而起。

9岁的王震宇是夏秀华和王从福重组家庭的“震后宝宝”。或许是地震让人格外珍惜新生,王震宇备受宠爱。爷爷常常不顾夏秀华的反对偷偷地给他买糖,哥哥嫂子从商店买来衣服和玩具,爸爸每天都要从山外打来电话。

“现在的生活比地震之前都好了不少!”夏秀华说,如今丈夫在成都做木工,每个月有4000元收入,她养的两头母猪每年也能给家里带来数千元收入。

今年清明节,在亲戚的建议下,夏秀华给前夫整修了坟地。对于这件事,王从福非常支持,“他专门从成都回来帮忙搬了半天砖。”说到这些,夏秀华又笑了起来。

卖酒女诗人刘胜燕

从物质到精神的重建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夜色下的巴拿恰温馨、静谧,走在干净、宽阔的街道,往事不自觉地浮上心头。十年转瞬即逝,我们已从废墟上站立……”这是北川女诗人刘胜燕新写的散文诗。

学医出身的刘胜燕,曾经在北川县安昌镇开了两家中药店,地震虽然毁了刘胜燕多年积累的财富,却让她拿起了笔、写起了诗,“我要用写作重建我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都要重建。”

“以前天天想的都是挣钱,抛弃了精神生活,地震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一个人不能只满足于物质生活。”从此,刘胜燕一边重建药店,一边读书写诗。

2011年4月20日,巴拿恰开街那天,刘胜燕在店门前诵读她的《颂巴拿恰开街》:巴拿恰开街了,巴拿恰开街了,这,岂止是巴拿恰开街的声音,这声音分明是,中国,北川,重生!

从此,刘胜燕一边卖酒卖药,一边读书写诗。刘胜燕很喜欢她写的思念外婆那首诗,“我给你们念一念,诗的名字叫《种外婆》。”

“外婆明年才88,但这一次,她老人家摔了一跤,便再没能叫出我的乳名……舅舅让我吃他亲手种出的花生,我望着舅舅,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过两天,我们挖了坑,把外婆种在地里,明年,能结出一个外婆吗?”读到最后,泪水流满脸颊。

巴拿恰开街已经8年,刘胜燕的寺格堂药店开了8年。

映秀

“云朵旅社”女主人张碧英

守候感恩 延续希望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渔子溪畔,“云朵旅社”的招牌还在。

她每天守在小店里,微笑地着看街边的人来人往,小店门外街道两旁,饭馆、住宿、茶楼的招牌越来越多,迎接着八方来客。

震后初期,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将羌族的张碧英和她藏族的丈夫比喻成“高山云朵”,并找来一块废弃集装箱木板帮他们做了一块旅社招牌。“云朵旅社”这个美丽的名字由此而来,并成为张碧英念念不忘的寄托。

即便旅社已经不再营业,张碧英依然舍不得将招牌摘下,并保留着几张床铺。“我怕人家万一来找,找不到,来了就能住能吃,兄弟姐妹都是缘分!”

张碧英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几张母亲的照片和几个写有联系方式的纸条,让她脸上多了一丝遗憾。

都江堰

乡妇联干部何翔

根本慢不下来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何翔的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经历过震后重建的匆忙岁月,这位都江堰向峨乡妇联主席把网名都改成了“匆妹儿”,她说:“这10年忙下来,感觉根本慢不下来啦。”

从当年在一间间板房跑来跑去,到如今最爱在向峨的沿山道上风驰电掣般骑着自行车,何翔说:“我可以在这里面闻到‘变化’的味道。”

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随着电、水、气、网以及小区物业的进入,乡亲们的生活品质已经得到成倍提升,“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又依然被绿水青山环绕,巴适得很。”何翔一直对向峨的变化很骄傲:“因为这里面有我的努力。”

路过一个个由村变来的社区,对每一个点滴变化如数家珍,三十岁出头的何翔说:“这10年,从二十出头的小丫头到如今,仿佛被按下了人生的快进键。”

的确,管着乡里的妇联工作,但作为乡党委委员,何翔还要有基层党建、信息简报等工作内容,在一个曾被地震毁成满目废墟的山村,把大家凝聚到鲜红党旗下,一步一个脚印从重建到发展,“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脑内存有些不够用了,时不时就要‘清空’一下。”何翔说。

“慢不下来”的她,总想着接下来该做点什么,让家乡能变得更好。已是一名8岁男孩母亲的何翔说:“我还没告诉儿子,十年前的那场大地震。”

“可我一定会找个机会告诉他,向峨现在变得这么美,有妈妈的一份贡献在。”说这句话时,何翔异常坚定。

乡村酒店女老板王茂娟

新事业有了“梦想接力者”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55岁的王茂娟感觉自己比10年前更年轻、更有活力了。

地震前,在都江堰向峨乡,王茂娟是出了名的能干女人。一场地震,压垮了王茂娟蒸蒸日上的事业。

在本报2011年汶川地震三周年报道时,王茂娟和另外几家人一道投资的邹家林盘乡村酒店还未竣工。如今,绿树掩映间,一座投资400多万元古色古香、环境幽雅的二层酒楼面山而立。7年来,这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乡村酒店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让王茂娟逐渐从迷茫中走出。

随着酒店生意越来越好,王茂娟在当地招聘了7名员工,其中6名是女性,“员工工资还蛮高的,这也算是为帮助农村妇女致富做了点贡献吧。”

近些年,王茂娟爱上了旅游,“国内和周边国家基本上走遍了。”她每年都会把自己从忙碌的酒店生意中“解放”出来,花半个月时间“出去看看灿烂的世界”,“上次临时有事没去成美国,我计划明年一定要去看看。”王茂娟说。

乐享生活的王茂娟,也开始将自己的酒店“生意经”传给34岁的大女儿邹子丹。肯吃苦的邹子丹4年前辞职全身心投入到母亲开创的事业中,这位曾经的大学生村干部,现在俨然成为母亲的“梦想接力者”。

“从5毛钱起家到现在,我赶上了好时代。”王茂娟说,她曾经梦想“如果有5000元就什么也不做了”,如今这个数字不知已翻了多少倍,她却依然不停地规划着事业发展,“我还想在酒店后面再做一点民宿,给来这里就餐的客人提供更周到的服务。”王茂娟憧憬着未来。

什邡

震后新生的“罗汉娃”杨城柯

在成长中体味“珍惜与感恩”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每年5月儿子生日前后,文莉一家人都会回什邡罗汉寺转转,看看素全主持,摸摸寺里碑刻上儿子的名字,再向儿子讲一遍那个自己永远说不厌的故事:

10年前的5月16日,文莉的儿子杨城柯就出生在这座千年古刹里的一顶救灾帐篷中,而与他前后出生在这里的还有107个“小伙伴”。2008年5月12日到8月7日,近3个月的时间里,罗汉寺内什邡妇幼保健院抗震救灾医疗点内接生了包括杨城柯在内的108个孩子,他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罗汉娃”。

10年过去了,当年在地震的废墟中顽强地来到这个世界的“罗汉娃”们渐渐长大,已成为朝气蓬勃的少年。

儿子的出生也给予了文莉一家重生的力量。地震后不久,文莉与丈夫就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比之前更加努力”。

三年前,文莉丈夫被派到地震重灾区——什邡蓥华镇竹溪村担任“第一书记”。周末时间,文莉常常带着儿子买上慰问品去看望山上的贫困户,让小城柯通过亲身感受体味到“珍惜和感恩”。

就在几天前,文莉带着小城柯重回罗汉寺与其他“罗汉娃”们一起过了十周岁的集体生日:

那天的罗汉寺里,到处充盈着欢乐的气氛,气球、蛋糕,还有一群在重建家园中快乐成长的“罗汉娃”们,文莉说,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们都觉得“好幸福”。

儿童友好家园工作者连生琼

十年点点滴滴,我都记得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在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的综合文化站,红白镇儿童友好家园(以下简称家园),拥有两间宽敞明亮的活动室,约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有100多平方米。展示家园发展及活动等内容的照片有50多张,几乎每一张里,都能看到连生琼。

“5·12”汶川特大地震,令连生琼触目惊心,她便想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在红白加油站的一个志愿者服务点服务了三个月。

2008年9月,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捐建了红白镇儿童友好家园,招聘志愿者,连生琼便去报了名,一张她当年应聘的照片还保存着,照片上,身穿淡蓝色连衣裙扎着麻花辫的她,蹲在一个画板前画画。

“我当过小学教师,喜欢孩子。”连生琼解释当年的这个选择。她也认为,在地震中,最需要帮助的就是孩子。连生琼对自己为什么留下说不清楚,但10年间,家园的建立发展,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点点滴滴,我都记得。”

家园正式在什邡落户,开始主要服务于重建的1244户来自于3个村和1个社区的509名儿童。

10年来,家园共开展日常活动及大型主题活动等140余场次,开展调查走访781户,其中包括再生育家庭46户,接待来园儿童近12万次,家长1万余次,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儿童活动阵地。这些数字也是连生琼的10年足迹和日常工作记录。

在家园,虽然每月只有1000余元的收入,但她觉得这10年,她个人成长收获以及实现的价值无比珍贵,无法用金钱衡量。

乒乓球世界冠军王睿

失去右腿,仍在“奔跑”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10年前的5月12日,很多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亲历者,都不愿多提起这个日子。但这个日子对于什邡女孩王睿来说,或许是她如今灿烂生命的一个转折点。

王睿,25岁,家住四川省什邡市湔氐镇桐林村,目前是残疾人乒乓球国家队的运动员。这个在地震中失去右腿的女孩,已成为10年重建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曾获得全国运动会、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世界残疾人锦标赛等国内国际多项赛事的单打冠军或团体冠军。

汶川地震发生时,王睿正在教室里备战中考,跑出教室时被埋在了垮塌的教学楼中,十几个小时后被救出,但右腿肌肉坏死,不得不高位截肢。

2009年,16岁的王睿来到四川省残疾人乒乓球队。一切从零开始,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让她常常哭着给家人打电话说想放弃。

如今,王睿变成了正能量,对于自己的职业,王睿的目标是“奥运会冠军”,已开始为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打积分排名,“目前排名世界第八,如果能一直保持,就能拿到资格。”

她在自己的左胳膊内侧文了一朵蓝色木兰花,一个英文单词“runner”,她想当“花木兰”,更认为自己一直在奔跑,是个奔跑者。

彭州

女民警袁莉

更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袁莉始终记得,“5·12”之后的白水河派出所——砖瓦遍地,民警们坐在派出所院子中间一张被损坏的办公桌前,接待咨询群众,登记失踪人员、接受各类报案,耳边传来隆隆的余震声,一面衣帽镜不时左右摇晃。

以至于10年来,担纲过多个岗位的袁莉,从警务保障室、纪检监察室、经侦大队到环侦大队,无论是逆境顺境,她总回想起抗震救灾时和同事们一起不屈不挠战斗的时光,并被此激励。

在积极做好工作之余,袁莉还一直致力于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带去阳光和温暖,特别是在地震中看到的妇女儿童无助的眼神,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因此,她一直致力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并于2012年当选为彭州市政协委员。

这10年,袁莉一直关注着曾经战斗过的白水河派出所。这个集体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四川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民警个人分别获得二级英模、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这十年,袁莉也一直关注着龙门山镇的发展变化。这里山更青、水更绿、路更好,当地村民早已搬进了新建的安置楼房,特别是宝山村的村民们搬进了别墅。

2017年,彭州市公安局成立环侦大队,她被调至该大队从事内勤工作。如今的袁莉,工作得心应手、家庭幸福美满,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她说:“经历过‘5·12’,就会更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

这世界以痛吻我,

我要报之以歌。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国妇女报

美编/李凌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