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韩寒指责爆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吗?

小眀同学不是我

有问题,有大问题,就像韩寒所说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我都讨厌。

同龄人和我除了年龄近似之外还有什么关系,我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的朋友,不同的职业,为什么胡玮炜套现了15亿就说我被抛弃了呢?我又不是被她包养的小白脸。

我们再看胡玮炜所谓的“成功史”,也只是盲目流窜的资本偶然间吹出来的一个大泡泡而已,当年搞“共享经济”的那批人99.99%都死了,她不过是当中最幸运的一个。

文章鼓吹我们去创业,也不过是让我们成为那万分之一的成功率的分母而已。虽然不是全部,但肯定有人因为这片文章就头脑一热,不顾生死地去创业。可文章的作者是不会为你创业负责的。

作者的文字朋友朋友圈微商那般的煽动性,大家可以自行鉴赏一下: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不动声色的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照片里胡玮炜柔弱的样子,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业女精英。
  然而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胡玮炜如此厉害,竟然也比不过这位微商,他三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15亿)

这片文章的作者其实和朋友圈的微商动态一样,贩卖的是焦虑和恐慌,然后就引你“上道”把你拖进火坑。

要是真信了作者的邪,估计就离成仙不远了。

因为如果按照文章中所宣扬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去做事的话,第一件事恐怕就是要把全部家当都拿去买彩票,因为只有中大奖才可能一夜暴富,成为不被抛弃的那批人,同时心安理得地“抛弃”其他人(穷人),做一个胜利者和人生的主人。

但是即使中大奖了,又能怎么样呢?除了彩票发行方找的托,哪个中大奖(五百万以上)的人没有被大奖搞得家破人亡?

就算直接给你15个亿人民币,也得有命花啊,15个亿人民币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以获利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心动了。就算没有犯罪集团盯上你,你的亲戚(包括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朋友,也足以要了你的命。

德不配财,必遭祸殃。只有当你的能力足以掌控你所拥有的财富的时候,这些财富才真的是你的。

有时候有钱,并不能带来幸福。小目标是一个亿的王健林已经快凉凉了,不想当首富的马云还有很大的潜力成为首富。

马云和他的妻子聊天的时候就已经作出这么一个结论:人生的目标不应该是成为一个很有钱的人,而是成为受人尊重也不缺生活费用的人。

所以赚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在某一个领域得到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用金钱去衡量的。不过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依然需要足够的经济收入,毕竟我们不能只过,我们还必须保证肉体的存在。

而文章中的成功是完全由金钱去衡量的,哪怕成为北上广写字楼里的总监也不成功,而在三四线城市过着平淡到能一眼看到头的日子就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可如果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呢?如果在这样的岗位他们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呢?难道他们就非要去创业,非要去成为老板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且在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做老板,想要成为亿万富翁,谁也不能阻止他。可是他不能因为别人不想当老板,或者当不成老板就鄙视别人,这种想法是不能被容忍的。

而且我们也不必因为同龄人取得很大的成就,就内心焦虑或者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人比人,气死人,自己活得开心就好。

如果非要超过所有人,恐怕累死也做不到。下面的这些人,你能超越几个?

(以下截图来自微博网友)


电影毒角兽

微博上,一个叫“北京大土豆”的博主宣称,“在北京,年入百万刚脱贫”。


毕业十年,同学月薪10万,而你1万;创业不易,你的公司刚实现盈利,别人的已经上市。多少人熬着夜灌着咖啡做策划,改着不知被拒绝多少次的方案;多少人一头扎进了创业的新浪潮中,摸水过河中也早已顾不得被消耗的身体……多少昼夜,你都辗转反侧,生怕自己在时代的浪潮中、在同龄人千军万马的超越中逐渐消失。好像只有让自己筋疲力尽才能稍许安慰自己不被甩的太远。拉近那可怜的距离。

但事实却是,在金钱与成功的驱使下,无数成功的例子都向平凡者传递着放大的焦虑,还未脚踏实地就已心意迷乱。

是的,毁掉你的不是被同龄人抛弃,而是你的焦虑。

韩寒曾反问过:“没有赚到大钱就要被同龄人抛弃?”当然,韩寒这样从出道就站在中心,走上快车道一路飞奔的人不会懂,身为平凡人,不能迈上快车道的人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在一个全民渴望暴富的时代,已经安放不了一个默默奋斗的背影。

但霍老爷要说的是,越是渴望暴富,越是走不了捷径。越是想成功,越是要做自己的事。


你的焦虑却让你只看到了别人的光鲜亮丽、看不到别人和你一样甚至十倍努力的付出;你的焦虑让你喘息着无法专注手中之事也无法看清终点;你的焦虑让你忽视了成功的少数性却偏偏注视着成功后的金碧辉煌。正是这种求而不得的心态不仅影响了你的选择还让你迷失了自我。不仅被别人的选择所束缚更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和目的。

毁掉你的从来都不是被同龄人抛弃,而是你的焦虑。这些令我们目眩神迷的成功,实际上是我们的束缚,逼迫我们改变方向,逼迫我们放下自己的事。

与其艳羡不得,不如回归自我。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自己的事。

中国文化里讲守拙,其实就是要剔除杂念,不要被外物束缚。但是这样的精神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少。

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断精进磨练自己,永不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有可能成功,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专注,排除杂念,用心去做。



霍老爷

这次我挺韩寒,坚决挺他!

那个刷遍全网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弄得我杨角风心都痒痒的,可惜自己没有这命,还是安安稳稳工作,安安稳稳写文章吧!

关键在于,我有自知之明,但是不代表所有人都有自知之明!这篇文章太有魔性了,引人入胜,像一把刀一样,一刀一刀的割着你的自尊心,仿佛我当个小主管还错了?有个小肚子就丑的不能见人了?三四线城市都不能住人了?我一年挣十来万得死了?

就像韩寒说的那样,这类毒鸡汤:

不光是在贩卖焦虑,还在制造恐慌。

“焦虑”这个词是罗振宇教给我的,在他说书之前,我是不懂什么叫焦虑的,自从听了他的书,我突然就觉得自己本来很幸福的生活,被毁了……

看这个题目就非常耸人听闻,《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生活已经不易,干嘛还不放过我们这一批80后90后,我们招你惹你了,你平白无故的就给我们戴紧箍儿,给我们念紧箍咒?

本来,我生活的很幸福的,有车有房,有家人孩子,朝九晚五的上班,晚上还能写写作,聊聊天,生活也挺惬意的。

可是自从有了这类人,我们的生活就变得非常糟糕……

不是我们糟糕,是对比的糟糕……

就像韩寒所说的那样,你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为什么非要给我扣上焦虑的帽子?

我怎么就被抛弃了?被你吗?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抛弃,那么全中国还剩下多少人活着?马云吗?奶茶妹妹吗?

一个“抛弃”词语的使用,让人非常不舒服,我不知道他举例的胡玮炜敢不敢说抛弃二字?

请问她不吃饭吗?不需要饭店的大厨帮她做饭吗?她不购物吗?不需要超市营业员给她算账吗?即使她不出门购物,难道也不需要快递员吗?她不理发吗?她不坐车吗?她不旅游吗?……

这些给她服务的人,她敢抛弃吗?

对!她绝对不敢,正是千千万万这种普通人,才撑起了她十五亿的价值,没有千千万万个长着小肚腩的人、农民、工人、公务员去骑共享单车,何来的十五亿?

当然这不是她的话,而是这篇文章作者的话,就这样无情的把矛头对准了这个亿万富翁!

这种谬论就像阿里巴巴可以抛弃千千万万个网店主、快递员、商品工厂工人一样滑稽。

岗位没有贵贱之分,不要人为的再制造这种恐慌,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快乐,大人物也有大人物的烦恼,你永远不要评价一个人的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

就像杨角风一样,当你不能像杨角风一样写胡说八道的文章的话,你又怎么评价人家就是胡说八道了呢?

想通了,自然就懂了!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有一种套路可能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已有,但今天用出这种套路,还是可以忽悠一大群人!这种套路说糙点叫打一巴掌给一舔枣,说抽象点叫制造恐惧,再给你一颗安心药。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道士说这个话题的原因,因为这个套路从古至今宗教玩的最溜!君不见凡事邪教总说末日快了,2012年前多少邪教预言要世界毁灭,但皈依他们就可幸免。

当然道教也有这种套路,但相对来说道教玩这个比较有品,没那么下作,所以道教不会制造太虚的恐慌。

这几天很火的《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就是在用这种套路玩人了。

文章一开始就在用一个和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用她的成就来证明你的同龄人已经抛弃你了。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和她的相同点就是同龄人而已。

这就像真的有世界末日一样,依照天文物理学太阳的确会衰老,在衰老成红巨星前地球就会被烤干,但问题是这是多少亿万年后的事了,和我们毫无关系啊!这就像胡玮炜除了和你是同龄人外和你毫无关系,她是不是百万富翁,她都和你没关系。既然没关系?怎么抛弃你?

后面文章又用没有名字的人来制造相同的焦虑,这些没有名字的人会被我们自动带入知道的成功人士;然后又用时代抛弃人来增强这个概念,但问题是时代是不同年龄的人一起创造的,文章中想说的同龄人中的成功人士是个人而已,两者毫无关系。

文章最后皈依邪教区别不大。和大家想的不同,如果你看过邪教资料,你会发现邪教明面上也是教人向好,只是他们教人向好的过程中给人植入了极端思想。

这篇文章的最后就是用一系列没有具体意义的词汇,来让人皈依,使人感到自己得到了,自己拥有了。还说“愿你看清这个时代,知道自己想去哪里,”真的知道自己想去哪里的人,怎么会因为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感受到焦虑了?作者和胡玮炜有什么关系?怎么知道她的成功是因为他说的特质?

但这只是在欺骗而已,文章最可恶的地方这篇有把年轻人变成中年人乃至于老年人的势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才将其和邪教对比。

但你们不要觉得这只是针对这一篇文章啊!对不起,这里针对的是所有制造焦虑的文章,绝大部分制造焦虑的文章都有这个势头,都想把中国的年轻人变成老年人,毕竟他们都知道女人、孩子、老年人的钱最好赚。

让年轻人成了老年人,这年轻人便如老者一般好骗了。我们年轻人常常取消老年人疯了一样购买毫无价值的保健品,这是因为老年人焦虑病和死。当年轻人焦虑未来到一定地步后,也会如老年人一般好骗。

他们为的是一己私欲,但做的却是灭国之根基的事。梁启超有一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此文的含义,毛主席说的最为明确,就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

梁启超在的那个时候清朝积贫积弱,大清被日本和欧洲称为“老大帝国”,这里的老大不是黑社会老大那种老大,指的是行将就木衰老病弱的老年人,等于“东亚病夫”一词。

而梁启超则以少年中国对之,认为“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只要我们中国人的心是年轻的,那么中国便是少年中国,倘若中国人的心都老了,那么哎!幸运的是我们今日所在的中国便是少年中国!国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这些人做的是把青年变成老年,这种老年心态的年轻人多了,我们在的时代就不会是少年中国了。

《少年中国说》里还说:“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这忧虑不就是焦虑。其后梁启超言:“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贩卖焦虑的文章总是要贩卖鸡汤和成功学,但在先贤眼中,焦虑者没有成功的可能,只有毁灭和衰老。因为这种焦虑的心态本是老年,而“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秋天的蚂蚱,再跳,也跳不出什么!

上文说的宏观,具体到个人更触目惊心!一个年轻人的心是老年人了?不就等于抛弃了同龄人?换言之不就是被同龄人抛弃了!

一个年轻人因陌生人的成功而焦虑,陌生人成功者有多少?他看一次焦虑一次,这种焦虑早晚针对所有人的嫉妒。不谈嫉妒的心态多中老年,谁喜欢和这种人做朋友啊?

还相信同龄人只要成功了,就一定会抛弃自己,这人是多没安全感啊?是多不相信人性的良善啊?就这种极端的心态去谈什么“格局”,鼠目寸光而已。有你好了一定会抛弃我,不理我的心态去交朋友的人,当他的朋友得多么难受啊?

所以说相信自己被同龄人抛弃的人不仅会被人抛弃,还会很快被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抛弃!


全真道士梁兴扬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篇文章,当然有问题。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千万不要在你本该奋斗的时候,选择了安逸。千万不要在年轻时不爱钱,不爱努力和打拼,每天过得云淡风轻。”鼓吹的是一种功利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仿佛只有功成名就、日进斗金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但是正如韩寒所说,“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

不,恰恰相反,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是不焦虑,而是过于焦虑了。的确,这个时代有太多让人焦虑的理由。公园里为子女相亲的父母们为何以收入、房子、户口衡量相亲对象?因为太焦虑了,阶级固化、户籍制度、高涨的房价、独身子女造成的养老风险,他们在现实考虑下功利地为子女明码标价。年轻人也太焦虑了,华为45岁退休(背后的激烈职场竞争),一生大病立刻返贫,学区房,他们有太多焦虑的理由。所以无数篇“焦虑体”文章迅速获得“十万加”。

韩寒在反驳那篇爆文时写,“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他的这句话也不尽然对,因为很多人的“分工与命运”并非出于“自己的内心意愿”,事实上,他们焦虑不已,不安现状但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纵然胡玮炜创业成功,她能和王思聪作比吗?不是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但这怎么办呢?就一位焦虑,闷头直冲吗?当然不。当这个时代的焦虑弥漫时,你该问问,是什么让你如此焦虑。与其制造焦虑,不如好好想一想,背后的结构问题。毕竟焦虑与恐慌的情绪,已经足够多了。


每日人物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篇文章的作者王耳朵是我很多年前就认识的老朋友,他原来也是和我的身份是一样的媒体评论员,就职于中部某省份很有影响力的媒体,后来随着媒体的不景气,他就离开了当地那家媒体,相当于自己做了一个公号创业了。

他创业以来,这个公号的风格一直是走职场励志或者说是略带一点鸡汤风格的文章写作。写的这一两年来,还是有多篇文章有刷屏效应的,10万+的篇数也不少,看来他的这个转型的路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可惜的是,即使这篇文章刷屏,也有了很大的争议,可和当初咪蒙一夜爆红很大不一样的是,大家虽然关注这篇文章,但是大家并没有关注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耳朵,很多被转的文章并不是他的公号,所以也就导致了虽然有刷屏的爆款文章,但却并没有直接导流,让他的公号火爆起来,快速提升他的号粉丝量。

之前我跟他交流过,问他公号写错现在收益如何?当时他跟我说的也是比较将就的一种收入吧,谈不上有特别高的收益,和头部流量的那些大号是不能比的,不知道现在是否会好一些。

但从我对他公号近一段时间的观察,虽然有一些软文或者说广告的一些文章,但相对来说数量不是特别多,而且这些广告更多的是硬广模式,所以也可能意味着相对来说收益不是特别的显著。行业都知道,软广的价位基本上都高于硬广的。

其实回到这篇文章,我觉得也并没有大家争议的那么不堪,尤其是韩寒所批判的那样。至少我很理解王耳朵兄这篇文章的意思,是想不断地鞭策身处在80后这一代人,可能很多人已经松懈下来,已经开始停止成长停止学习了。那么相对来说,那些成就显著的同年龄人的一些故事和经历,或许能够给这些人一些鞭策。我觉得这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问题。至少每当看到那些和我同龄人取得事业有成,对我来说,都是羡慕妒忌恨,同时也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


张天潘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值得被当成励志故事来宣扬的创业传奇。摩拜的创业历程,其实质是在风投的“疯投”下催生出来的神话,并不适于普罗大众,因为这不过是资本在玩钱生钱的游戏,最后砸在谁手里目前还不好说。

先看下这个创业故事的本质:大约6个月前,摩拜获得腾讯6亿美元E轮投资,之后,被估值最高达30亿美元,到现在被美团作价37亿美元收购,说明不了别的,只能说明了资本的疯狂。

共享经济本来就是一个概念,几年过去了,目前还在共享的真正意义上的又有几个,就共享单车来说,除了个别的成功者,其他的追随者不是在创业的路上奔跑,就是死在了创业的路上。

若说共享,传统的酒店也是共享,公共汽车也是共享,听说共享到最后连充电宝都炒作成共享经济之后,我只能用黔驴技穷来形容了

换句话说,摩拜的成功只是极少概率的事件。现在有人炮制出这篇《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纯粹是为了博眼球。而中间所倡导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只能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作者正是掐准了年轻人痛点,就是为钱所困的现实要害,才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看到这样的文章,也一定是不以为然的。



韩寒说的没错,这样的文章不仅贩卖焦虑,还在制造恐慌。80、90后的年轻人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现在如果以极少概率的事件,来刺激大多数的人,就为了那么点流量,这样写,这样做,本身就用心险恶。


布谷视界



原文作者中的核心观点是“不要千万不要在你本该奋斗的时候,选择了安逸。千万不要在年轻时不爱钱,不爱努力和打拼,每天过的云淡风轻”然后蹭了一下共享单车摩拜的创始人公司并购退出的案例,用胡炜炜80后年龄为话题,向本已经深陷焦虑水深火热的当代都市众生狠狠的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疼的人说不出滋味来。

初看此文的时候我也在作者居高临下鞭策众生努力赚钱的态度下狠狠的内疚了一把“同样是年轻人,人家都已经身价几十亿了,我在这个诺大的北京奋斗快三年了依然还在担心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可能被炒鱿鱼”本来好好的心情看完之后,空觉很励志,但是焦虑之后又陷入深深的绝望,十几亿啊!!!

不从道德层面单纯从阅读人的感受方面此文都只可用很糟糕来形容。勾起人超越自身环境的焦虑和欲望,最后却没有解决之道。所谓空谈误国,不过如此。如果仅仅是作者自己发一下牢骚也就罢了,

问题是他把自己对超越自身成就的羡慕转化成对别人生活的否定,这个就让人很不能接受了。


昨天还跟朋友探讨一个话题,10年前我们刚上高中,所读学校是国家教育资源非常匮乏的5线小县城,学校为了凸显对优秀学生的重视在高中一年级的尖子学生组织了一次北京夏令营,重点参观了北大和清华。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让我们在北大和清华的校训面前励志宣告(等同于发誓)一下将来是考北大还是清华,同行的20多位学生在老师的“鼓动”下出学校的时候已经在心里狠狠的对自己说:一定要来这里上大学。


因为我自己很向往律师这个职业,所以内心早早的就定下来中国政法大学的高考目标,因为没有把北大清华作为目标还被带队老师深深鄙视了一把。


然后厄运就来了,回学校后为了激励学生们不忘“初心”连早操的口号都换成“争考清华,共进北大”,最后我们这一届学生在县里高中拼了命的努力之后最好的成绩都没达到211的院校,一半同学选择了去市重点中学补习,这是后话。

很难想象一个很多年才出一个北大的教育水平落后县城,老师们那里来的自信让几十个学生定目标都是清华北大,那个时候真的是懵懵懂懂,越到后面学习出问题的时候看着墙上北大清华的目标那叫一个绝望,真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想想都后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最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儿,在自身的环境中朝着自己的天赋努力才是职业的最大幸运。身边的人再好,跟自己这边儿火候不搭,终究也是人家的菜,只闻着别人锅里的香看不见自己碗里的好,着实是件让人悲伤的事儿


本文作者如果自己羡慕胡炜炜的三年十几亿那是个人的事儿,但是把大多数人为之而不可为的事儿强加到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身上,泼一碗毒鸡汤到人家身上不算还否定我们真实的生活,制造恐慌感,这事儿不地道!


从事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工作,重度旅行患者

坚信无论自身成长还是资产配置,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是不二之选


苏珊职场进化论

把王耳朵的原文和韩寒针对该文的微博找来看了下,虽然我个人更加同意韩寒,但也不觉得王耳朵有什么错。

但是客观上,他的文章给人金钱和地位至上,没钱或者地位低的人,就一定会被朋友被社会抛弃的印象,想来这是韩寒怼他的原因,也是大多数人不同意他的原因。我也严重不同意励志的导向或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维度,即挣大钱、做高管、过富人的生活,这既不符合社会现实,也不符合当下价值取向多元,对成功的认识也越加多元的社会潮流。因为无论哪个社会,都会是宝塔形结构,有钱人和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不会是大多数。

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朋友,同行几年后分岔,各奔前程总是自然现象。若干年后聚会,也总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虽然我们周围,肯定不乏趋炎附势之徒,不乏削尖脑袋往上钻的宵小,但不分贵贱,无论高低,更看重朋友和同学情、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也不在少数。

相比较而言,韩寒的文章虽然言词犀利,但价值取向更正一些。一个人怎样算成功?钱不是标准,地位不是目标,积极乐观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对社会还有一定作用,我认为,就是成功。至于韩寒文中提到的所谓“制造恐慌”倒也不至于,相信现在的读者有足够的鉴别能力,有选择自己所喜爱和需要的生活的定力,也知道哪种鸡汤适合自己哪种不适合。


世界真的很大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只传递了一个价值观:只有钱,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正如韩寒所指责的那样“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文章中,满眼的都是“抛弃”、“退步”、“忧虑”,认为成功的价值观是“买房”、“买车”、“创业”,如果你稍稍有松懈,你就会被落下了。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

不单是这一个文章如此喧嚷,很多职场爆文都是制造焦虑,妄图这个世界只有一个评价标准:“财富”。没有钱,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归零了。千万不要在年轻时不爱钱,不爱努力和打拼,每天过得云淡风轻。

这本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有人跑的快,有人跑的慢,有人爱散步,但这类文章偏偏宣传一个标准:只能快,不能慢,更不能走。何不,制造出一个机器人的世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