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主中原之前,长期定居于东北长白山一带,以游牧射猎为生,练就了剽悍勇猛的作风,和过人的骑术、箭术。精熟的骑射技艺,从此成为八旗铁骑的看家本事。在他们统一女真部族、与明朝争夺天下、扫平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大战中,八旗兵骁勇绝伦的战斗风格和高超的骑射,大显神通,屡败强敌,堪称清朝入主中原的一大法宝。
清朝开国之后,承平日久,国内形势日渐安定,随着战事的大幅度减少,原先勇悍粗犷的八旗精兵,很快在安逸富足的享乐生活中迅速腐化,战斗力明显下滑。清朝皇帝对此极为不满,为了重振八旗军雄风,保持其强大的战斗力,清朝皇帝大都有一个独特的习惯,也就是行围打猎。清帝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大规模围猎,王公贵族和大量八旗兵丁参与其中,以磨砺其意志和武技,培养他们的尚武精神。
在顺治十七年的行围打猎中,却出了一件意外之事。清朝一个王爷,在随同顺治皇帝打猎时,莫名其妙被一支流箭射中,当场毙命。这也是清朝立国两百多年来,唯一的一个在打猎时被射死的王爷。拥有王爵的人,都是清朝的核心统治上层人物,这样一个身份贵重的人遭此厄运,却貌似根本未引起顺治皇帝重视。他只是按照常规赐予其谥号,安排葬礼,对于其离奇死因,顺治却漠不关心,不予过问,使得这个王爷之死成为清史一个疑案。
这个被射死的王爷,就是清朝的义王孙可望。《绥寇纪略》记载,“可望既封为义王,后从帝出猎,毙于流矢”。堂堂大清朝王爷意外身亡,为何却如此波澜不惊,朝廷上下行若无事?原来,这个被杀的义王,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风云人物,与明末义军首领张献忠有着很深的渊源,背景极为复杂。这个义王曾经当过张献忠的头号干将,还曾被南明封为秦王,最后又被清朝封为义王。
义王的本名叫孙可望,是陕西人,出身贫苦农民。张献忠聚众起义后,衣食难继的孙可望投身其中,成为义军中的一员。孙可望为人精明强干,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迅速引起了张献忠的注意,一手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心腹大将,后来干脆又把他收为养子。张献忠对孙可望如此器重,孙可望自然感恩图报,竭忠尽智给张献忠卖命出力。
崇祯十一年初,在一次与明军大战中,孙可望在危急关头还救了张献忠一命。《明史》记载,在宛城之战中,张献忠与明朝武将左良玉发生一场遭遇战。张献忠一生纵横天下,唯独害怕左良玉,每次与左良玉交锋几乎都必败无疑,这次也不例外。张献忠在逃亡途中,先被明军副将罗岱射中一箭,接着左良玉赶到,劈头盖脸就是一刀。
张献忠当场血流满面,眼看难逃一死,他的养子孙可望带着人及时冲了过来,拼死命打退明军,掩护张献忠逃出生天。后来清军入关,张献忠又遭到清军猛攻,兵败身死。大西军残部在孙可望等人带领下,转战滇黔一带,与南明永历皇帝联手共同抗击清军,并在西南坚持了十余年之久,一度成为反清复明大业的中流砥柱。
但是在国难当头之际,大西军内部依然矛盾重重,内斗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内战。孙可望在内战中失败,穷途末路之际,投降了清朝。顺治皇帝正在为西南的大西军焦头烂额,大西军最高首领却前来投奔,并带来了大西军和永历朝廷内部的许多机密军情,简直是喜出望外。顺治十五年,清廷降旨把孙可望封为义王,就这样,张献忠的得力干将,居然又堂而皇之成为大清朝王爷。
不过,义王孙可望做梦也没想到,顺治皇帝对他这个几降几叛的“三姓家奴”,根本毫无信任,完全就是在暂时利用他。等到西南的南明势力和大西军被消灭后,义王孙可望也就成了清廷的下一个目标。《南明史》记载,义王孙可望先后多次因为细枝末节之事,遭到顺治降旨斥责,和大臣弹劾,身价暴跌,只能一再摇尾乞怜,惶惶不可终日。
然而即使他表现的再恭顺,在清廷君臣眼中,他都是一个危险的“流贼”首领,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就发生了义王出猎被射杀事件,很多史料认为他是被蓄意谋杀的。他死后,义王的爵位被他的子孙继承。但清朝几代皇帝都对此耿耿于怀,康熙上台后,把义王爵位取消,改封为慕义公。到了乾隆时期,直接连慕义公的爵位也彻底取消,孙可望后人也彻底被乾隆逐出朝廷,成为一介平民,此后不知所终。
閱讀更多 歷史江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