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小凤雅的慈善困局

「解局」小凤雅的慈善困局

5月4日,王凤雅去世了。

这是一个河南太康县小女孩。她与病魔战斗了8个多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不到3年。

去年9月,她被查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确诊后,她的妈妈杨美芹在多个平台展开众筹,呼吁网友为女儿捐款。在其中一条募捐视频中,可怜的小凤雅艰难地转向妈妈的镜头,没说疼,没说难受,只是呼喊了一声“救我”,催人泪下。

网友的关注,让爱心汇聚,善款筹集得也很顺利。然而,一场爱心事件却在接下来演变成一场沸沸腾腾的争议。

争议

争议,集中发生在孩子家长和爱心人士之间。

「解局」小凤雅的慈善困局

质疑

与此同时,相关质疑也在不断扩散。主要是围绕善款。

第一、善款筹集了多少?

有媒体报道,家属自去年10月通过水滴筹发起过两次网络募捐,但募捐金额却没有共识,有的报道总计3.8万余,有的则称有大约15万元。因此,不少网民认为:“肯定有大量剩余捐款,不能被杨永芹吞了”。

第二、善款用哪儿去了?

第三、善款剩余了多少?

王凤雅去世后,多名网友质疑其家人所筹资金并未全部用完,并要求他们公布筹集资金去向。

「解局」小凤雅的慈善困局

「解局」小凤雅的慈善困局

王凤雅爷爷

沟通

相关质疑澄清后,有评论指出,“永远正确的公益人士们,你们欠小凤雅一个道歉。”

这种判断,也指出了小凤雅事件,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孩子家长与爱心人士的沟通差异上的

对于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来说,当她走选择网络募捐时,一条鸿沟可能就已经产生了。

于是,在沟通方面存在的差异,衍生出双方的互不信任。而当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经由网络传播后,又引燃了公众情绪,并随着事件的进展、反转和澄清,不断地翻转起伏,有时候甚至忘记了慈善事业规范的重要性。

「解局」小凤雅的慈善困局

规范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开始施行。

《慈善法》规定: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可是,对小凤雅的捐款,是杨美芹个人发起的。因此,并不属于《慈善法》的调整对象。

2017年 8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正式实施。两项规范指出,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对照下来,杨美芹使用的水滴筹等平台,应该承担信息公开、使用反馈,乃至责任追溯等工作,给捐赠人一个明确的交代。目前,@水滴筹”已经派人和律师赴当地协助有关部门调查。

「解局」小凤雅的慈善困局

不过,相比瞬间引爆的舆论,网络平台的动作则显得滞后。这实际上也暴露出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的紧迫性。的确,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募捐平台,甚至某些不具备募捐资格的视频网站时,是有必要推进网络募捐立法了。

有人表示,慈善是美德的体现,源于爱心和信任,一旦引入强制性、约束性的政策或法规,是对慈善的侮辱。这其实是大错特错。“善心不可欺”是社会良知的底线,正是郭美美事件、罗一笑事件以及其它慈善事件暴露出的争议,我们才明白: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只有慈善事业的规范化,才能保障捐赠者的权益,才能提升人们对于慈善机构乃至慈善事业的信心。

因此,立法部门不妨以小凤雅事件的争议为样本,进一步规范民间的公开募捐行为,强化财产管理、信息公开和过程监督,落实法律责任,深化善款使用的“唯一性”原则。

诚实

慈善的热度,代表了一个社会爱心的温度,也显示出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遗憾的是,慈善在上述的案例中表征出的争议,恰如一枚硬币截然不同的两面。

面对已经离世的小凤雅,我们无意去追究双方当事人谁在说谎,谁没有诚实的品格。我们期待用完善的立法来规范日后的争议,却也不能忽视慈善体现的道德内涵。相关研究表明,作为全世界最早出台慈善法的国家,英国的慈善事业靠法律,更靠自律。英国有募捐标准委员会、募捐协会、公开募捐监管协会三个非政府性机构致力于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行业道德的外在体现。就中国慈善事业深厚且广泛的民间性来说,我们更希望法治与道德的并重。毕竟,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程度的法律。面对慈善事业中的爱心涌动,我们坚信法治与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不希望仅从法治层面去规范双方的行为,但是法治是慈善事业的保障。我们不希望仅从道德层面去检视双方的行为,但是道德又是慈善事业的基础。捐赠人以道德来表达爱心,受赠人也应该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双方的行为均应纳入法治的框架,这是对道德的起码敬畏,更是慈善事业取得尊严的有力保障。

这恰如西塞罗所言,“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文/巴山夜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