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往事之一 、之二

军营往事之一 《三米三》

1971年元月8日凌晨出发,坐了一天一夜的闷罐军列,夜半到达东北冰天雪地的于洪小站。

月朗星稀,我们踏着积雪来到营房。营房为当年苏军修建,木地板,大房间。东西两溜双层木制大通铺,厚厚的稻草垫子,便是我们的卧榻。

铸铁暖气片烧得热气腾腾,有南方战友没见过,以为变压器,担心触电不肯挨靠,我自告奋勇与其换位,歪打正着,睡得十分暖和。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号响起,手忙脚乱打点好行装,排队到食堂吃饭。打饭窗口的小黑板上写着:早攴:粥、咸菜。粥字写得潦草,三个部分间隔较大,湖南杨姓战友随口道来: “3米3,呷3米3”(湖南口音管吃饭叫呷),逗得全场哄堂大笑。

从此,当兵5年,3米3成了绰号,以至于其真名竟然忘记,唯其绰号和白白胖胖的相貌从不曾忘。

吃剩的二米饭(三分之二高粱米配三分之一大米)熬成的稀饭、白萝卜干炒成的咸菜和白面馒头构成的标配早餐,伴随了八年的部队生活。

军营往事之一 、之二

军营往事之一 、之二

军营往事之一 、之二

军营往事之二《两个馒头》

1971至1975年,我在发信台工作,任务是24小时轮流值班,调试维护大功率的电台,保证部队联络暢通。

辽宁是当时的工业大省,农业基础薄弱,且天气寒冷,每年只能种一季庄稼。但形势极左,不切实际地提出粮油自给的口号,市民每人每月供应食油只有三两。因此当时主政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被民间戏称“陈三两”。军民只要有机会出差关内,往回捎带猪后腿是必办之事。

部队待遇好些,每人每月45斤粮,半斤油,猪肉各连队自已养猪解决。即便这样,伙食仍然不佳,主要是细粮、蔬菜少,大部分官兵来自南方魚米之乡,这样的生活很不习惯,经常为吃饭困扰。

当时战备值班,前夜班从下午六点到夜里一点,整整七个小时,晚饭五点半开始,六点钟接班。细粮定量,每人两个小镘头,稀饭,大锅熬白菜没有油水,值班七个小时,又无夜餐补充,经常饿得头晕眼花。

一天,68年入伍的北京兵赵顺民,不知从什么途径搞来两个馒头,我俩关系特好,又正好对班,赵当报务员,他在地下室值班没炉子。便嘱咐我在发信台烤好,每人一个分享。这在当时,就算是现在请吃豪华自助餐的规格了。发信台值班室是两间,一间放机器,一间作值班轮流休息用,中间是东北特有的火墙,块煤烧起来也不冷。

馒头快烤好时,机器突然出了故障,当时属战备时期,片刻不敢耽误,马上跑去修理。可是机器修好了,馒头也烤成了黑炭!打电话告诉赵老兵,那边饿着肚子正准备吃呢,闻此气得要命,一整天都不理我。自已当然十分内疚,见了赵老兵大气也不敢出。

退伍以后前些年到北京,赵顺民做了丰盛的饭菜招待我,席间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和两个馒头的故事,两人感叹不已。

文:义军、飞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