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客家賀生日、慶壽誕的講究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客家人賀生日、慶壽誕的講究

曾祥裕 曾海亮



風雲過眼,歲月如歌。鄉風民俗浸透在我們客家人血脈之中,生生不息,成為我們民間信仰的一部分,留傳後世。炎夏 之時, 我們在客都梅州採風,對當地吉慶禮俗如賀生日、壽慶禮俗作了一番瞭解。   

 客家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客家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常重複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它流行於民間,為大眾所自覺傳承。


比如,賀生日,慶壽誕,俗民稱為“做生日”。其實兩者有些差別:賀生日,指長輩給幼少子侄過生日紀念;慶壽誕,指後輩給長輩賀壽,又稱“拜壽”。這體現了“敬老惜幼”倫理道德。

一般來說,年輕人是不興“做生日”的,更不能說祝壽。


以虛齡計算,五十為初壽,年過五十方可祝壽,屬有錢人家為之。一般人也忌在此時祝壽。

通常是“女壽齊頭,男壽出一”,即女60歲,男61歲可慶壽,俗稱“做大生日”。以後逢十,即女70、80、90歲,男71、81、91歲,100歲曰期頤,均可慶壽,宴請賓客。

我們在大埔半坑與蔡氏老人交流時,他說壽誕不能自己出面給自己慶壽,應出子女或學生出面舉辦。


壽期之前先送請帖給親友,請來吃慶壽酒。但對年紀比做壽人大的長輩,是不能送請帖的。

俗規只有晚輩為長輩祝壽,沒有長輩為晚輩後生祝壽之禮,慶壽誕無非增添天倫之樂,祈祝椿萱永茂之意。

舊時能做大生日者,多是富豪之家,普通百姓縱使有慶壽之舉,亦甚為簡樸。

慶壽之家,在廳堂正面掛大紅“壽”字,或“福祿壽”三星繡像,或“松鶴延年”圖。

大門貼慶壽楹聯。


如男壽星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行可楷模仁者壽,老如松柏歲長春。”

女壽星聯:“萓草千年綠,桃花萬樹紅。”“天賜昌期昭母範,人登壽域仰坤儀。”

前來祝賀的親友,饋贈壽麵、壽糕、雞、酒、布料及賀壽畫、壽幛等。壽匾用木為料。“幛”是從“匾”派生而來,是把賀壽詞剪貼縫到大紅布(綢)上。賀男壽可用“壽域宏開”,賀女壽用“金萓永茂”。


慶壽,要由子女兒孫等晚輩設“慶壽”禮,焚香具牲禮果品,擺壽麵、壽桃或福壽五果(石榴、佛手、大橘、桂圓、香蕉),祭敬祖先,然後給壽者敬上壽禮,由女兒朗通祝壽辭。來賓至壽堂向壽禮道賀賀,或朗誦祝壽辭。

此時,八音齊奏,喜炮齊鳴,子女兒們站立一旁,代壽者一一作輯回禮。禮畢侍茶,赴宴。

大生日宴會,第一道菜,上“長壽麵”,再上其他佳餚。午宴後茶敘畢,客人告別,主人要回贈魚肉、粄果或謝禮金。


大戶人家當晚有請戲班唱戲,節目一般是《十仙慶壽》)、《麻姑獻瑞》之類。

在民間,壽者子女、孫輩為長輩舉行簡單的家宴表示祝賀,叫“暖壽”。“暖壽一般不請外客。壽禮行頭也儉樸得多,尋常百姓家多為之。


上述有關客家賀生日、慶壽誕的禮俗,伴隨千百年歲月流傳至今,廣為採用。

我們生命之根植於故鄉,其民俗不可不知。“俗”是與日常、俗常有關的,是由諸多瑣碎的事物細節構成,進而形成規範和影響民族、群體共同的精神、心理內容。


民俗是與一定的民族、地域有關的文化模式,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基因,是歷史文化生生不息的載體。


關於客家吉慶禮俗,恐怕不少年輕人不懂,也許這篇綜述,有助於他們增長見識,知地域風俗之事,不致於懵懵懂懂,做出失禮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