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客家贺生日、庆寿诞的讲究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客家人贺生日、庆寿诞的讲究

曾祥裕 曾海亮



风云过眼,岁月如歌。乡风民俗浸透在我们客家人血脉之中,生生不息,成为我们民间信仰的一部分,留传后世。炎夏 之时, 我们在客都梅州采风,对当地吉庆礼俗如贺生日、寿庆礼俗作了一番了解。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比如,贺生日,庆寿诞,俗民称为“做生日”。其实两者有些差别:贺生日,指长辈给幼少子侄过生日纪念;庆寿诞,指后辈给长辈贺寿,又称“拜寿”。这体现了“敬老惜幼”伦理道德。

一般来说,年轻人是不兴“做生日”的,更不能说祝寿。


以虚龄计算,五十为初寿,年过五十方可祝寿,属有钱人家为之。一般人也忌在此时祝寿。

通常是“女寿齐头,男寿出一”,即女60岁,男61岁可庆寿,俗称“做大生日”。以后逢十,即女70、80、90岁,男71、81、91岁,100岁曰期颐,均可庆寿,宴请宾客。

我们在大埔半坑与蔡氏老人交流时,他说寿诞不能自己出面给自己庆寿,应出子女或学生出面举办。


寿期之前先送请帖给亲友,请来吃庆寿酒。但对年纪比做寿人大的长辈,是不能送请帖的。

俗规只有晚辈为长辈祝寿,没有长辈为晚辈后生祝寿之礼,庆寿诞无非增添天伦之乐,祈祝椿萱永茂之意。

旧时能做大生日者,多是富豪之家,普通百姓纵使有庆寿之举,亦甚为简朴。

庆寿之家,在厅堂正面挂大红“寿”字,或“福禄寿”三星绣像,或“松鹤延年”图。

大门贴庆寿楹联。


如男寿星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行可楷模仁者寿,老如松柏岁长春。”

女寿星联:“萓草千年绿,桃花万树红。”“天赐昌期昭母范,人登寿域仰坤仪。”

前来祝贺的亲友,馈贈寿面、寿糕、鸡、酒、布料及贺寿画、寿幛等。寿匾用木为料。“幛”是从“匾”派生而来,是把贺寿词剪贴缝到大红布(绸)上。贺男寿可用“寿域宏开”,贺女寿用“金萓永茂”。


庆寿,要由子女儿孙等晚辈设“庆寿”礼,焚香具牲礼果品,摆寿面、寿桃或福寿五果(石榴、佛手、大橘、桂圆、香蕉),祭敬祖先,然后给寿者敬上寿礼,由女儿朗通祝寿辞。来宾至寿堂向寿礼道贺贺,或朗诵祝寿辞。

此时,八音齐奏,喜炮齐鸣,子女儿们站立一旁,代寿者一一作辑回礼。礼毕侍茶,赴宴。

大生日宴会,第一道菜,上“长寿面”,再上其他佳肴。午宴后茶叙毕,客人告别,主人要回赠鱼肉、粄果或谢礼金。


大户人家当晚有请戏班唱戏,节目一般是《十仙庆寿》)、《麻姑献瑞》之类。

在民间,寿者子女、孙辈为长辈举行简单的家宴表示祝贺,叫“暖寿”。“暖寿一般不请外客。寿礼行头也俭朴得多,寻常百姓家多为之。


上述有关客家贺生日、庆寿诞的礼俗,伴随千百年岁月流传至今,广为采用。

我们生命之根植于故乡,其民俗不可不知。“俗”是与日常、俗常有关的,是由诸多琐碎的事物细节构成,进而形成规范和影响民族、群体共同的精神、心理内容。


民俗是与一定的民族、地域有关的文化模式,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基因,是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载体。


关于客家吉庆礼俗,恐怕不少年轻人不懂,也许这篇综述,有助于他们增长见识,知地域风俗之事,不致于懵懵懂懂,做出失礼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