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溯源

腊八节溯源

按中华民俗,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中华民族早饭统一食用“腊八粥”,这一天即为传统“腊八节”。这是中国人民的狂欢节,其历史由来己久。据传史前伊耆氏为蜡飨 (汉通蜡为腊) ,炎帝神农氏初为农事,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蜡祭,南北朝定为腊月初八日。农历十二月岁终之月称腊,新旧交替之意。“腊”通“猎”,人们闲月猎野味,以肉冬祭,逐疫迎春。唐宋以后,佛教传入中国,释迦牟尼在普提树得遗坐化,也是腊月初八,释界为“法宝节”。故其日各大寺院设棚舍饭,各代帝王也在这一天为官僚臣佐赐饭,名“七宝五味粥” (清雍正),米果杂陈,以多为胜。相沿成习,就是现在的“腊八粥”。

腊八节溯源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食材各异,南方多以大米红豆杂粮粥食为主,加蔬菜肉食等,北方以小米粥加面食增蔬菜豆腐白豆肉类(两米面)。少时生活艰难,小孩盼过年吃白馍,在隆冬腊月,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深感新年味道。儿歌“红萝卜蛋蛋,白萝卜蛋蛋,花椒面面”,想起至今口舌生香。饭前人们先祭神敬祖(土地神、灶君爷、井磨神、祖宗等),各家互赠面食粥饭,最后还给牛、羊、猪、犬、鸡少量喂食,以取吉庆。俗谓鸡吃腊八开窝下蛋,狗吃腊八看门叫唤。甚至还给大树抹上一些,希翼生长茂盛,让乾坤万物,从味觉先赏年意。腊八一过,天气变暖,白昼也加长了,俗谓“过了腊八,长一杈把”。人们便釆集肉菜果类,为过大年作准备。这就是我国人民辛劳一年的放松欢庆,也是古老春节的前奏。

腊八节溯源

现代人生活富裕了,白米细面肉菜不缺,天天过大年,但怎也吃不出过年的味道了。为纪念“腊八节”,特题诗一首:

两米面食萝卜丁,

万户此日饭相同。

乾坤同赏新年味,

天地日月共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