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浦东也干不过前海!

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这是上海所有者结构所决定的,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政经氛围所决定的。

上海的所有制结构为央企:地方国企:外资企业:民企比重为1:1:1:1,最具活力和最具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的比重仅为上海产业结构的1/4,央企和地方国企的由于机制问题创新的动力是不足的,外资企业即便是有创新成果,也是外国企业的成果,与上海无关。而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由于在资本,市场,人才方面都受限于大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有创新的动能,但也很难发挥出来。与之相对比,深圳的所有制机构却极为简单,90%的都是民营企业或者个体企业,国企,央企和外企企业所占的比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直以来深圳的营商环境竞争是最充分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梦想之城。在对比两座城市的企业品牌,上海的经济总量虽然仍远超深圳,但上海本地品牌几乎微乎其微,深圳却走出了华为,中兴,腾讯,万科,大疆,比亚迪等一大批全球著名企业。就连前不久深圳综合研究院旅游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宋丁教授惊呼上海终于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块即将量产的石墨烯电池的时候,他可能并不知道研发石墨烯电池的这家企业东旭集团其实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北京民营企业,其上海的研发中心率先发布了石墨烯电池而已。所以,近年来上海的发展的确乏善可陈!

上海不是深圳对手第二个原因是上海人仍沉浸在即将被淘汰的工业文明时代。

上海四个战略性定位: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其中把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战略性定位,在深圳人看来是一个莫大的笑话,因为全球的国际航运中心是要进行大规模的集装箱运输的,这种东西是伴随着加工制造业而强大的,50年代全球的集装箱最大的港口是在纽约港,在日本的横滨,在欧洲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这些是一流港口。到了七八十年代,转到了亚洲四小龙,新加坡是港口,香港是港口,台湾的高雄是港口,韩国的釜山是港口。再一轮转到了深圳、上海,转到了其它的沿海城市。上海居然把这种工业文明时代一个加工制造业的最重要的集装箱码头作为战略性定位,深圳2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深圳在2013年上半年集装箱运输就超过了香港,但深圳没有把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战略定位。上海把一个即将要抛弃的文明当做一个前瞻性的定位,这是一个错误。这种错误伴随着观念、思维,伴随着很多重大的决策。上海四个战略性定位当中,唯独缺了一个最重要的定位,让上海做一个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