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进展神速 存储芯片、柔性屏国产陆续替代进口

最近有关“中国芯”的好消息一直不断:

5月19日,长江存储的首台光刻机已于今天中午运抵武汉天河机场,设备相关的手续办理完成后,即可运至长江存储的工厂。据了解,这台光刻机为ASML(荷兰全球顶尖的光刻机生产商)的193nm浸润式光刻机,售价7200万美元,用于14nm~20nm工艺,从设备反映长江存储3D NAND闪存芯片的工艺制程。
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进展神速 存储芯片、柔性屏国产陆续替代进口

5月16日消息,全球最大的芯片机器制造商――荷兰的ASML证实,中国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向荷兰订购了一台最新型的使用EUV(极紫外线)技术的芯片制造器光刻机,价值1.2亿美元,这一设备预计将于2019年年初到货。ASML表示,公司此举不违反“瓦森纳协议”。EUV光刻机被认为是7nm制程以下的流星,7nm.5nm.3nm制程都需要EUV才能实现。

这两条消息都跟国内两家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有关,长江存储是我国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是我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制造商。
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进展神速 存储芯片、柔性屏国产陆续替代进口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行业都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的尴尬,像电子信息产业长年就面临缺芯少屏的窘境。我国每年进口数额最大的不是石油,而是指甲盖大小的芯片,2017年我国一共进口芯片2300亿美元。为了缓解我国对核心技术产品依赖进口的窘境,国务院于2003年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并于2006年完成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大飞机等十六个重大专项,完成时限为十五年左右。而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就是国家重大专项下核心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这两大专项。
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进展神速 存储芯片、柔性屏国产陆续替代进口

在国家主导和资金力量的推动下,一大批核高基重大专项开始开花结果:

今年四季度,长江存储的中国首批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2层3D NAND闪存芯片有望实现量产。此外在完成技术积累后,达到国际主流技术的64层闪存芯片产品也在迅速进行,力争2019年底实现产能爬坡量产,这样就能把与全球领先大厂的差距缩短在2年以内。几年内形成1000亿元产值,替代一半以上进口存储芯片产品。

中芯国际方面,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透漏,中芯国际将在2018年下半年量产28nmHKC 工艺,2019年上半年开始试产14nmFinFET工艺,并籍此进入AI芯片领域。

液晶屏及柔性屏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实现了超越。京东方成都OLED产线已经于去年10月实现量产,并批量向客户交付使用。第二条合肥OLED产线也在加紧量产步伐,此外2018年一季度,京东方已经夺得全球大尺寸液晶屏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其他国内厂商华星光电、柔宇科技的柔性屏产线都进展顺利。

随着2020年的临近,核高基国家重大专项都陆续进入收获期,第四代高温气冷核反应堆、C919客机等重点项目都已露出真容。

除了国家层面推动的核心项目外,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也转向基础科研及技术投入重金:

阿里造芯:千亿启建“达摩院”,从电商到云计算业务,阿里巴巴正在从电商企业向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转型,阿里将持续在基础科研、前瞻性技术领域发力,包括芯片领域都成为阿里重点突破的领域。

未来的核心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身影,大家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