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麥不能做飯吃,要磨成粉再做成饅頭和麵?

不談戀愛好多年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上一張鎮樓圖!看看這張圖片能勾起多少人的少年回憶。

這就是我們農村人說的燒麥——和包子店裡的燒麥可不一樣,是地地道道的燒麥。小時候,每年小麥灌漿之後,麥粒變硬之前,都會去地裡割幾把小麥,然後在火上一烤,趁熱手一搓,對著手心一吹,吹掉麥粒外面包裹著的黑皮之後,露出烤熟的麥粒,那就是一道屬於小夥伴們的美食:嚼之勁道,富有彈性,更可貴的是一種帶著鄉土味道的淡淡麥香,使人流連忘返。

這是小麥直接吃的第一道美味。當然,有時候抓一把青青的麥粒也能嚼出一種獨特的味道——只不過比起烤麥粒來味道稍微差的有點遠。

下面再說一個比較潮流,卻一直是農村人喜歡的一個麥粒做法——麥粒飯或麥仁粥。

這幾年隨著全穀物健康飲食概念的提出,人們也開始對粗纖維食物喜愛起來——儘管口感不是太好,但健康啊!讓整粒的麥粒精華進入人體吸收。

目前做的比較多的就是麥仁粥——整粒的小麥放入水中煮粥吃,這兩年麥仁粥也開始有所改善,會對麥粒做一下簡單處理,減少一部分麩質,使之口感更佳。

還有一種做法是麥粒和米飯一起下鍋,做成麥仁米飯——這有點像東北那邊高粱和米飯一起做飯的方式,這樣人們在惜售大米、麥粒中的細糧的同時,還能獲得粗纖維,便於人體健康,另外,口感方面可通過大米量來自由調整。

當然,也有全部用麥粒做的麥粒飯——每日糧油沒吃過,估計味道不會太好。

這是麥粒直接食用的第二種做法。

下面說下麥粒直接食用的第三種方面。

大家經常吃苞米花,最正宗的爆米花——也就是大家常吃的,一般都是用玉米加工成的,也有用大米做的,但說起小麥做的估計很多人沒印象——其實,現在商超裡有很多用小麥為原料做的爆米花產品,一般通過糖漿粘合做成小孩子們喜歡的零食。

用小麥做的爆米花,小時候吃過,口感確實比玉米和大米差一些,現在被製作成零食後,要好上不少。

所以,並不是麥粒不能直接吃,而是小麥被加工成麵粉之後,可製作的麵食產品更加豐富多樣而已,而且口感更好。


每日糧油

其次要告訴您,小麥也可以直接做飯吃的,比如兒時阿兮老家農村,就習慣熬小麥稀粥。只不過用的小麥少,熬不成粥,更像燒湯罷了。我小時候還是喝過不少的。

但小麥作為主食,那是一定要磨成麵粉,再做各種花樣麵食:饅頭、麵條是基礎。然後是餃子、包子、大餅、面魚等等。

至於為什麼要磨麵粉才吃,阿兮作為地道的北方人,談幾點個人觀點,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小麥皮硬,極其耐火,廢柴

南方的主食大米很容易蒸煮,可北方的主食小麥和玉米,跟北方人性格一樣,都是硬茬兒,極其耐火。

小時候燒火,若是鍋底下是加了小麥(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新小麥剛剛下來的時候),那必須多燒二十分鐘,還未必能熬開花。

小麥比玉米粒還好些。整個的玉米粒想熬出汁,更是要了命了,多燒一倍柴火,也未必能行。

而玉米磨成玉米碴,或者玉米麵,那不只是熬稀粥省柴火,還節省時間。小麥也一樣。

在農村,我們喜歡用機器剝掉小麥那層硬硬的外皮,再跟玉米碴、小米、大米、五穀雜糧等,熬八寶粥,時間長一些,熬出來糯糯的,軟軟的,非常好喝。

二、小麥麵粉可以做更多花樣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真的理解不了南方人,頓頓吃大米,都不嫌單調。

小麥磨成麵粉後,那施展的空間就大了。一般北方人吃麵食,除了那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花樣之外,揉麵就多了許多種不同方式。

1、冷水面:

不放酵母的冷水面,可用來製作麵條、餛飩、餃子、餅等。手擀麵需要的冷水面要硬,這樣才能保證不粘連。擀麵條是個力氣活兒,胳膊沒勁兒,根本做不了。

包水餃、餛飩,需要中等軟硬的冷水面。這樣包出的餃子,拾餃子的時候不粘,外皮筋道,水煮不破。

放酵母的冷水面,一般用來做包子、饅頭、發麵餅、花捲等等。需要發麵。也就是揉好麵糰以後,蓋著等“發”好,才能做。

2、燙麵:

就是直接開水燙麵粉,讓麵粉在製作之前,就基本熟了。在阿兮老家,這種燙麵一般是黑麵加一點地瓜面,製作的麵食,叫燙麵包或燙麵餃,也叫菜餃子。

3、溫水面:

在農村,溫水面一般在冬季,也就是天冷,擔心面引子不活躍,農村人用溫水調面引子(酵母),從而促使酵母菌活躍,早點讓面起發的方法。

溫水面一般以手伸進去很熱,但又能承受住為佳。差不多是50度左右。

農村農民農業,民諺民俗民風。歡迎關注阿兮隨筆交流互動,為您分享農村事,共同探討三農話題。

阿兮隨筆

小麥其實是可以做飯吃的,但是口感可能不如大米。

歷史原因

因為古時候的人們吃飽肚子之後就開始追求更高的美食享受了。他們發現小麥和大米都能磨成粉,但是隻有小麥是筋道有彈性可以任我們做成各種形狀,而大米則軟趴趴的,不能成形。所以古時候的人們就把小麥磨成粉,然後做成麵條啊餅啊之類的麵食,久而久之,小麥磨成粉就成為一個傳統了。

古時候的去皮技術可能不是很發達,如果只去皮就做成麥粒飯,那飯碗裡可能會吃到一些麥皮。而磨成粉就沒有那麼多顧慮了,口感也比較細膩,所以當然是磨成粉更好一點。


營養原因

小麥的皮可以去掉也可以不去掉,但是不去皮的話影響吸收。

於是人們乾脆就把小麥連皮磨成粉,省時省事,營養也能吸收。



雲種養

從小到大一直喜歡吃麥花,就是把小麥放進爆米花機器裡爆出來的一種食物。這是唯一吃整粒小麥的方式。

其餘的都是用小麥麵粉做食物了。

如果用雞蛋來比喻一整粒小麥的話,最外層的麥麩就像蛋殼,有豐富的纖維,質地比較粗糙。中間層的胚乳類似蛋白,穀物的大部分澱粉和麵筋蛋白質都有包含在內。中心的胚芽就像蛋黃,有大量維生素,脂肪酸,是穀物的營養倉庫。

加工工藝不同,小麥可以製成多種麵粉。

常見的有高筋麵粉,筋度高,蛋白質含量11.6%~16% ,用的是小麥胚乳部分,適合做高大有彈性的麵包,當然也非常適合做麵條。

中筋麵粉,筋度中等,蛋白質含量9.6%~11.5% ,用的是胚乳部分,適合做體積不大,質地不韌的麵包,或者做麥芬之類的快速麵包,餅乾,當然也能做饅頭花捲和包子。

低筋麵粉,筋度低,蛋白質含量 6%~9.5% ,用的也是胚乳部分,適合做酥鬆的餅乾,細膩柔軟的蛋糕。

全麥粉,筋度跟所用小麥的品質和加工工藝有關,蛋白質含量9%~15%,用的是麥麩,胚乳和胚芽部分。筋度高的全麥粉適合做麵包,其他的適合做餅乾,快速麵包,饅頭和包子。

市面上質量最參差不齊的是全麥粉。各品牌全麥粉的差異很大,很多全麥粉是由蛋白質含量低的小麥磨成的,加工過程中又用了很多添加劑,成品麵粉的筋度就低。用來做饅頭包子可以,做麵包要搭配一部分高筋麵粉來提高筋度,不然麵包會像石頭。

小麥的生長週期比較長,集天地之精華。總有一款麵食能安撫你的胃。


指尖小調

小麥不能做飯吃,只能磨成粉做饅頭或者和麵,這種說法錯誤的。

小麥常規的吃法是把小麥磨成粉,去掉麩皮的是白麵,可以有包餃子,擀麵條,烙餅,蒸饅頭等等吃法;不去掉麩皮,直接粉碎,加工成面,可以攤煎餅,這種吃法在山東和蘇北一帶。非常普遍。

但小麥還有一種吃法不為大眾普遍認可:即麥仁粥和麥仁米飯。

具體做法是,把麥子泡在水裡,讓麥子的外皮變軟,撈出瀝乾,用加工麵粉的機械,把麥子表皮去掉,麥子就成了麥仁。用麥子做粥或者和大米一起做成麥仁米飯,麥仁粥或者麥仁米飯,麥子的清香十分濃郁,飯粒筋斗,口感特別好,並且粘稠度很高。特別好吃。但缺點是麥仁不能長期存放,只能現吃現做,這個很麻煩。這也是這種吃法不能普遍的原因。

(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真誠交流,敬請關注;老農說鄉村願和您一起探討生活真相。)


老農說鄉村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C等。是我國三大谷物之一,幾乎全作食用。

因此,小麥是可以直接吃的,只是它本身比較硬,直接食用口感不好。但還是有些人喜歡做小麥粥來吃。小麥磨成麵粉後,可以做麵包、饅頭、包子、麵條等食物。發酵後還可以製作成啤酒、白酒等。它的用途之廣,受到人們的喜歡。

小麥的吃法很多種,但是人們總喜歡把它磨成粉來做饅頭之類的呢?

1,小麥本身比較硬,直接食用確實難以下嚥。如果給兒童食用,難免造成他們的腸胃負擔。

2,磨成粉以後,用途廣泛,製作的食物,廣受大家喜歡。

3,小麥粉的功效強大,主治補中,益氣脈,和五臟,調經絡。將麥粉和醋熬成膏狀,還可以消腫止痛,消火燙傷。


山農村民笑哈哈

再說的通俗一點,如果麥粒蒸煮不到位,不爛糊,做成飯後不容易吸收,生的麥粒吃進去後基本上第二天排完還是完整的麥粒,就像動物吃了果子,排洩物裡會有種子一樣,獲得的能量自然也就少了。在物質匱乏你的年代,大家都希望吃的東西更能填飽肚子、提供更多的能量,吃的少但可以幹更多的活。自然而然也就不會選擇小麥飯的這種方式。再者,麥粒的口感不好,很硬,想要煮軟需要很長的時間。而麵粉的加工時間就很少,而且口感好。麵粉的可塑性更高,做法五花八門,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烹飪,可蒸、煮、炸、烤、發酵、夾餡等等。很多北方人平時的飲食都離不開面食,幾天吃不到面都會想,可想魅力之大。所以說,小麥可以做成飯吃,但是磨成麵粉能使小麥得到充分利用,也更符合大家的口味。


水土博士

這讓我想起了90年代,當時上初中,那一年下雨持續了一個月,基本沒有停過,大人們都急得焦頭爛額,因為麥子都還在田裡,基本全倒在地上,發芽的都是普遍現象,後來,都是捆成小捆,一點點從田裡踏水背到路上的,麥子收回去經過脫粒機(把麥子從麥穗去離的機器)收起來,但是沒有太陽發芽阻止不了,就放在大鍋裡炒,反正那段時間經常吃麥子做的飯,很硬,因為沒有去麩子皮,真的是難以下嚥,磨成的麵粉也是甜甜的很粘牙(我們叫芽麥面),現在也吃不到了,但是回憶起來還是比較懷念。



柒0年代

不管是穿衣、吃飯還是居住,聰明的人類都會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慢慢的篩選,優勝劣汰,小麥磨成粉食用對人類的身體有益,那麼,就把小麥磨成粉再食用。

我們穿越到遠古時候,古代的人們收穫了小麥,然後就直接煮著吃了,但是因為小麥的皮不容易消化和吸收,也就沒有營養。如果某一天,有一個人不經意把小麥粒碾碎了,然後再煮著吃了,吃完後不但感覺好,而且也容易消化和吸收,他就堅持這樣做了,而這個人的這種吃法也使他變得比其他直接煮著吃的人更健康,那麼慢慢的人們就開始把小麥磨成粉來吃了。

後來人們還發現小麥磨成粉,加點水後容易粘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食品,比如饅頭、麵包、麵條、餃子。也許到以後,我們還有可能開發出小麥的更多吃法,也能得到小麥的更多營養。

不管那種生活方式,都是人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摸索、實踐、總結、篩選出有益於人的方式,當人們溫飽達到以後就會探究更健康更適合人們味覺的食物。


新農大視野

小麥不是必須磨成粉做饅頭或面吃,也可以做飯吃,不過一般是熬稀飯,就是麥仁粥。

麥仁是將麥粒簡單脫皮得到的。可以是大麥,也可以是小麥。大麥現在種的比較少,所以小麥麥仁更常見。圖片中那幾棵長得比較高的、麥芒長的就是大麥,其他的是小麥。

這就是小麥的麥仁,裡面還摻了一點玉米。


麥仁富含纖維素、蛋白質及少量礦物質,用於熬粥,口感非常筋道,我很喜歡。每個人口味不同,我就很不喜歡大米白粥軟爛的口感。

麥仁比較硬,但是熬粥是也不需要特別操作,電壓力鍋選擇粥/羹檔,口味選濃郁就ok拉。

明天是臘八了,我準備的臘八粥裡就有一小把麥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