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废除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的?

鲁世荣

在古代,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矛盾,自秦设置丞相以来,两者的矛盾就始终存在。国家是君主一人的天下,君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因而任何对其权力具有危害的行为都被视为挑战皇权;而丞相则是一人(君主)之下,万人之上,挑战君权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君权与相权斗争的总趋势,是相权越来越弱,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君权胜出。那么,朱元璋废除丞相是怎么回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建立后,参照元朝的制度,设立中书省总理政务,以丞相负责,丞相具有统率行政官僚和辅助君主处理国家政事的权力。朱元璋在即位之后,就开始了限制相权。他时常流露出对西周时期天子“总六官,六官总执事”这一制度的羡慕和赞叹之情,也暗含了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的不满。1373年,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和主管机密事务的上传下达等,弱化了中书省参与决策的权力。1377年,设立通政司,大臣的奏章要经由通政司才能到达君主的办公桌上,君主的旨意也经其下达百官,于是丞相就失去了处理奏章的权力,丞相的权力慢慢地被朱元璋削弱,最终被废除。而废丞相的理由,则是胡惟庸案。

(胡惟庸剧照)

胡惟庸是追随朱元璋打天下并建立天下的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的同乡,他在1373年任右丞相。胡惟庸担任丞相期间,擅权枉法,凡是大臣们给皇帝上的奏章中有对自己不利的,一律扣留。结党营私,胡惟庸是继李善长之后的淮西集团的首领,他们打击异己势力,比如陷害非淮西集团刘基。谋逆,据史书记载,胡惟庸迫使平凉侯费聚和吉安侯陆仲亨与其一起策划谋反,此外,他还派自己的心腹前往倭寇聚集的地方和北元朝廷,请他们在举事的时候里应外合,内外相助,一举成功。欺瞒朱元璋,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占城派遣贡使来明朝纳贡,但胡惟庸没有上奏朱元璋。这一切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再加之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并株连了一大批功臣武将,包括曾经担任过丞相的李善长。同时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并下令后代君主不准设立丞相。

(李善长)

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向他负责,独揽大权,乾纲独断,明清君主的权力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此外,废除丞相也使得朱元璋处理政务的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据史书记载,他有时要一天处理奏折140多件,政事400多件。为了缓和压力,他后来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咨询。内阁大学士在明朝后期权力也慢慢地增大,张居正即是一例。明代宦官专权极其厉害,也是废除丞相的恶果之一。内阁具有提供意见的职能,君主惧怕内阁权力过大,又重用宦官来制衡。内阁在奏章上提供的意见要想成为政令,就需要宦官的批红,于是宦官得以专权,并成为明王朝的顽疾。


参考文献:

1、吴晗:《朱元璋传》

2、肖立军:《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

3、王建华:《胡惟庸党案与明初的皇权相权之争》

4、陈福坡:《明废丞相制度得失之研究》


回答者: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韩尚蒙


季我努学社

中国的宰相制已经存在很久,但朱元璋为什么要与历史潮流对抗,废掉宰相呢。原因大家大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说白了,朱元璋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古权力只能独享。同时宰相又是位于百官之上,而且宰相等一系列大臣有经常与武将联系密切。做为政府的首脑,宰相的权力对于皇权来说是很大的威胁。于是朱元璋就冒天下之大不韪,整天就琢磨找机会废掉宰相。这种机会对于朱元璋来说太简单了。当时宰相胡惟庸由于权势日盛,骄横跋扈,不知节制,这正好给朱元璋以把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趁机取消了中书省,并立下法度,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一职。六省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真正至高无上。但同时政务极为繁忙,所以朱元璋又发明了内阁,并沾沾自喜,只是后来的发展是他始料不及的。总之一句话,顺应规律。



历史小卒

学界关于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研究有很多,网上也有各种说法,这里仅作简要介绍。《明史·职官志》载:“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可见朱元璋废丞相之坚决。

而明代丞相设置在明建国以前。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仿元制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是为丞相丞相之始。明洪武元年,正式改相国为丞相。嗣后直至废丞相,共有四人任丞相,即李善长、汪广洋、徐达、胡惟庸【洪武元年到四年,李善长;四年至六年,汪广洋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领军西征(明官制尚左,故以徐达为尊);六年至十年,以胡惟庸代汪广洋;十年至十三年,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而实际上理事的只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

废丞相的直接方式就是杀丞相。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谋反为由将其处死(《明史》记载,十二年,其先因朱元璋要求胡惟庸子偿命,故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秘密商量谋反,后来因为没有入禀占城来朝,朱元璋大怒,胡惟庸与汪广洋只有谢罪,但嗣后又将责任推给礼部,此事不久汪广洋就被赐死,而汪广洋妾陈氏为知县女,因罪没官,这又违反了没官妇女只给功臣的规定,胡惟庸又被牵连。十三年正月,涂节叛胡惟庸,告其谋反,胡惟庸因此被诛),并以此为导火线,延续十年,因此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成为洪武四大案之一

。朱元璋废丞相的理由,用其自己的话说,是“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多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而后人则从其性格等多方面解读过原因。

胡惟庸案漫画(不知道是否正确,未作考证)

废丞相之后的,洪武一朝,六部诸事直接上奏皇帝,“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所有政事均由皇帝亲裁,也就是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是建立在皇帝勤政的基础上,朱元璋低估了其子孙的惫懒,而且不设丞相总览政事也只能是其理想状态,其后嗣君不敢违背他的话,但采取其他方式来一定程度上履行丞相的职能,也即后来的内阁制度(一般认为是成祖时形成)。


楚邾

废除宰相制度对于封建时代的皇权集中绝对是有帮助的,或者说消除了宰相对于皇权的威胁比较合适吧,毕竟宰相在整个封建时代的权利都是毕竟大的。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废除宰相制度的呢?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后,就一直在做着一件事情,那就是集皇权,打击当年的功臣们。胡惟庸作为封建皇朝的最后一位宰相,是让朱元璋下定决心废除宰相的关键,整个过程史称胡惟庸案。胡惟庸当年做了什么?

当年李善长推荐胡惟庸当了明朝的宰相,他在位7年期间大肆排除异己,在朝野中不少官员都是他的党羽,而且办事经常不请示朱元璋,直接就处置了不少的大案子。这严重的挑战了朱元璋作为皇帝的权威。于是朱元璋决定除掉胡惟庸等一干人等,顺便废除宰相制度。

不过据后代人考查明史发现,这里面的很多记载是存在着矛盾的。首先就没有太监云奇这个人,更无其拉着马车缰绳一说。这只是朱元璋为了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的一个谎言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