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

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

李文秀畫像

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社旗半坡蒙古族始祖李文秀系元朝國王木華黎第八代孫,於洪武初年徙居半坡迄今已六百餘年。在數百年的共同生活中,這支蒙古人已與當地漢族融合同化,在衣飾、語言、生活諸方面都與當地漢人毫無差異,但由於少數民族特殊的歷史背景及上千年來心理因素的影響,我們仍保留了一些獨特的民族習俗:

1,殯葬儀式:在老人死亡後出殯頭一天晚上,族人用圓圈椅製成二人抬的轎子形狀,椅子上面放著死者部分衣物及照片,抬著向北走。孝子及族人跟在轎後,孝子在前,族人在後,排成單行,共同拉一根白布條或繩子向後延伸,往北送至十字路口,焚燒香、紙及遺物,向北跪拜並念道:“安息回遠方老家吧。”放炮後退回。這種儀式叫“送路”(送死者靈魂),象徵把死者靈魂送回北方老家蒙古去了。這項獨特的儀式一直流傳到現在,並代代相傳……。

2,仲秋節拜扁擔:半坡“半坡李家”,當地漢族人們稱之為“馬背上民族”;“扁擔李”,他們的中秋節是在八月十四過的。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上,李姓族人在院內或屋內放一張四方供桌,桌上除果品等供香外,還放著一根用紅布裹著的扁擔。長輩召集子孫們按先男後女,先長後幼的順序,一個一個輪流叩首祭拜。拜完扁擔再拜月亮(月亮代表北方大草原,拜月亮代表思念家鄉和祈盼團圓)。以後子孫多了,即便是兄弟分家,也要首先做根扁擔,供在屋裡才算分家(沒有供扁擔的儀式不算分家)。
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

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

祭祀用扁擔,半坡木華黎後裔李姓蒙古族拜扁擔已被列入南陽市非遺名錄

半坡李家的中秋節為什麼與當地漢族不同,是在八月十四過呢?這裡面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

相傳在元朝行將滅亡時,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利用漢族想起來造反的心理,叫各家都來做圓麵餅當月餅。每個月餅內夾著“八月十五殺韃子”( 韃子指蒙古人)的字條,趁著仲秋節前,人們按傳統習慣以月餅為禮物來回相送,走親訪友的習俗,秘密聯繫各地漢族人,號召漢族人們組織起來利用仲秋佳節這個傳統節日,晚上統一行動起來殺掉蒙古人。當其時也,我李家先祖被當地一位漢族老人冒險通風報信。老人託人把月餅送給我先祖,月餅內夾紙條寫明“速帶家眷出西門”(原來,這位老人有一女年輕貌美,一夥強盜欲強娶為妻,恰遇我先祖路過。我先祖武藝高強,捨身相救,將十幾名強盜全部打倒在地。強盜們跪地求饒,聲稱再不敢糾纏該女。此女得救,老人遂與我先祖結為好友。這位老人不忍心我先祖慘遭殺害,故冒風險施救)。老人囑託送月餅的人讓我祖先接到月餅後馬上食用。我先祖按老人的意思及時掰開月餅看到了紙條,於是趕緊與妻一起換上漢裝,一個人抱一個兒子跑到了西門,引起一幫漢族人的懷疑而被圍住。早已在此等候的老人謊稱:“這是自家兄弟,剛從遠處回來,我是來接他回家的。”從而暫時解圍。老人說:“兄弟快走!那幫人省過勁肯定還要圍追過來!”我先祖謝別老人,用分手時老人早已準備好的一根扁擔,兩個籮筐,挑起兩個兒子往北逃去。(後來得知,老人因受此事牽連而遇難。)一家人最後在邙山一帶隱居,從此創家立業,生存下來。後因戰亂和饑荒,人們到處逃荒。我先祖李文秀用漢族老人原贈送的扁擔,從洛陽西陡溝一挑兩擔逃荒到唐縣北四十里半坡村隱居下來。子孫們為紀念先祖和感激那位漢族老人的救命之恩,便有了“拜扁擔”的儀式。這種儀式一直留傳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公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漸不流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許鈺先生認為,該支蒙人“拜扁擔”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民族風俗。

3,拜北斗:“半坡李家”每年正月初五、十四、二十三這三天晚上,都要在後院擺放香案,向北焚香膜拜,舉行拜北斗儀式。儀式的禱詞是:“拜北斗,燒夜香,二十四拜,拜上方,腳踏本地土,手指青天上,一家老小保安康。”這表示該支外來的蒙人思念北方故土,並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幸福、安康。

4,敬大仙:每逢初一、十五晚上,“半坡李家”要在堂屋裡間或倉房裡秘密地焚香叩首舉行敬拜“大仙”(即“韃仙”)活動,不讓外人看見。敬的是蒙古人像。大仙手執刀槍,身披甲冑,身背弓箭。據老人傳說,這是敬蒙古祖先的一種方式。這種儀式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現在東北蒙古族聚居區仍保留此種儀式。

5,特殊的喝臘八粥習慣。每逢臘月初八,漢族人中午喝 “臘八粥”,唯獨“半坡李家”是早晨喝。他們早晨起來端一碗“米混湯”,叩首敬拜,然後全家才開始喝粥。據老人傳說,這種方式是告訴北方的祖先:春節來臨,你的子孫路遠不能回去團圓,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一下遠方子孫的心情。

以下為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家譜記載以及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和省社科院研究員的調查成果。


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
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木華黎後裔南陽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