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

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

李文秀画像

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社旗半坡蒙古族始祖李文秀系元朝国王木华黎第八代孙,于洪武初年徙居半坡迄今已六百余年。在数百年的共同生活中,这支蒙古人已与当地汉族融合同化,在衣饰、语言、生活诸方面都与当地汉人毫无差异,但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上千年来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仍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民族习俗:

1,殡葬仪式:在老人死亡后出殡头一天晚上,族人用圆圈椅制成二人抬的轿子形状,椅子上面放着死者部分衣物及照片,抬着向北走。孝子及族人跟在轿后,孝子在前,族人在后,排成单行,共同拉一根白布条或绳子向后延伸,往北送至十字路口,焚烧香、纸及遗物,向北跪拜并念道:“安息回远方老家吧。”放炮后退回。这种仪式叫“送路”(送死者灵魂),象征把死者灵魂送回北方老家蒙古去了。这项独特的仪式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代代相传……。

2,仲秋节拜扁担:半坡“半坡李家”,当地汉族人们称之为“马背上民族”;“扁担李”,他们的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四过的。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上,李姓族人在院内或屋内放一张四方供桌,桌上除果品等供香外,还放着一根用红布裹着的扁担。长辈召集子孙们按先男后女,先长后幼的顺序,一个一个轮流叩首祭拜。拜完扁担再拜月亮(月亮代表北方大草原,拜月亮代表思念家乡和祈盼团圆)。以后子孙多了,即便是兄弟分家,也要首先做根扁担,供在屋里才算分家(没有供扁担的仪式不算分家)。
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

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

祭祀用扁担,半坡木华黎后裔李姓蒙古族拜扁担已被列入南阳市非遗名录

半坡李家的中秋节为什么与当地汉族不同,是在八月十四过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

相传在元朝行将灭亡时,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利用汉族想起来造反的心理,叫各家都来做圆面饼当月饼。每个月饼内夹着“八月十五杀鞑子”( 鞑子指蒙古人)的字条,趁着仲秋节前,人们按传统习惯以月饼为礼物来回相送,走亲访友的习俗,秘密联系各地汉族人,号召汉族人们组织起来利用仲秋佳节这个传统节日,晚上统一行动起来杀掉蒙古人。当其时也,我李家先祖被当地一位汉族老人冒险通风报信。老人托人把月饼送给我先祖,月饼内夹纸条写明“速带家眷出西门”(原来,这位老人有一女年轻貌美,一伙强盗欲强娶为妻,恰遇我先祖路过。我先祖武艺高强,舍身相救,将十几名强盗全部打倒在地。强盗们跪地求饶,声称再不敢纠缠该女。此女得救,老人遂与我先祖结为好友。这位老人不忍心我先祖惨遭杀害,故冒风险施救)。老人嘱托送月饼的人让我祖先接到月饼后马上食用。我先祖按老人的意思及时掰开月饼看到了纸条,于是赶紧与妻一起换上汉装,一个人抱一个儿子跑到了西门,引起一帮汉族人的怀疑而被围住。早已在此等候的老人谎称:“这是自家兄弟,刚从远处回来,我是来接他回家的。”从而暂时解围。老人说:“兄弟快走!那帮人省过劲肯定还要围追过来!”我先祖谢别老人,用分手时老人早已准备好的一根扁担,两个箩筐,挑起两个儿子往北逃去。(后来得知,老人因受此事牵连而遇难。)一家人最后在邙山一带隐居,从此创家立业,生存下来。后因战乱和饥荒,人们到处逃荒。我先祖李文秀用汉族老人原赠送的扁担,从洛阳西陡沟一挑两担逃荒到唐县北四十里半坡村隐居下来。子孙们为纪念先祖和感激那位汉族老人的救命之恩,便有了“拜扁担”的仪式。这种仪式一直留传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公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渐不流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钰先生认为,该支蒙人“拜扁担”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民族风俗。

3,拜北斗:“半坡李家”每年正月初五、十四、二十三这三天晚上,都要在后院摆放香案,向北焚香膜拜,举行拜北斗仪式。仪式的祷词是:“拜北斗,烧夜香,二十四拜,拜上方,脚踏本地土,手指青天上,一家老小保安康。”这表示该支外来的蒙人思念北方故土,并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幸福、安康。

4,敬大仙:每逢初一、十五晚上,“半坡李家”要在堂屋里间或仓房里秘密地焚香叩首举行敬拜“大仙”(即“鞑仙”)活动,不让外人看见。敬的是蒙古人像。大仙手执刀枪,身披甲胄,身背弓箭。据老人传说,这是敬蒙古祖先的一种方式。这种仪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现在东北蒙古族聚居区仍保留此种仪式。

5,特殊的喝腊八粥习惯。每逢腊月初八,汉族人中午喝 “腊八粥”,唯独“半坡李家”是早晨喝。他们早晨起来端一碗“米混汤”,叩首敬拜,然后全家才开始喝粥。据老人传说,这种方式是告诉北方的祖先:春节来临,你的子孙路远不能回去团圆,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下远方子孙的心情。

以下为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家谱记载以及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和省社科院研究员的调查成果。


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
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木华黎后裔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特殊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