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苦悶憂愁多,只因未讀蘇東坡

01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三字經》中的蘇老泉,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


他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28歲有了兒子蘇軾,蘇軾從小在父親的薰陶下,博覽群書,發奮學習。

1057年,20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進京趕考。

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 歐陽修判卷時發現了一篇妙文,內心既稱讚又折服,即刻想把此卷判為第一名。

他忽起閃念:"這麼好的文筆,只有我徒弟曾鞏能達到,我把曾鞏判為第一,唯恐別人說我徇私舞弊啊 。"於是筆尖一動,將此卷判為"第二"。誰知解封后一看,此文作者竟然是蘇軾。

由此,蘇軾開始了他的宦海生涯,蘇軾為官40年,竟被貶謫流放了33年。

最高時,他做過中央部長、皇帝秘書,

最低時,他做過縣處級民兵副團長。

心裡苦悶憂愁多,只因未讀蘇東坡


02

朝廷之上,派系林立,當時最核心的就是新黨和舊黨之爭。

王安石是新黨的代表,堅持變法。

司馬光是舊黨的代表,想要持舊。

蘇軾在這二者之間從不站隊,堅持是"誰對同意誰"。一開始新黨得勢,大力推進改革,蘇軾直言上書,指出了改革冒進的一些弊端。

遭到了新黨的打壓,蘇軾就被貶謫流放。

舊黨看到蘇軾以前被新黨打壓,以為蘇軾是自己人,一路保薦蘇軾,從八品直至正三品。

哪知蘇軾升官後,反而站出來批評舊黨:希望保留新黨的諸多利民制度。

新舊兩黨水火不容,不可能取長補短,這下又得罪了舊黨。

新黨看他像舊黨,舊黨看他像新黨。

兩大勢力憋了勁的挑蘇軾毛病。


03

1079年,42歲的蘇軾調任湖州知州。再給皇上的奏章中寫了"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當時皇上也是"革新派",看了蘇軾"不想新進"的話,很是生氣,新黨一眾趁機蒐集了蘇軾的各種詩句,加以曲解歪譯,說他隱含譏諷、抨擊新法、抨擊皇上。

這就是"烏臺詩案"的開端,受此牽連的文官多達數百人。蘇軾也被抓到南京,下了大獄。

當時的皇帝神宗本來極愛蘇軾的詩詞,可他偏要來一個"殺一儆百",拿蘇軾開刀,以正變法決心。

蘇軾眼看就要命喪黃泉了,

這時,他最大的粉絲曹太后站了出來。曹太后叫來神宗,講了一個故事:

"那年,你父皇高興地對本宮說,今日我選了兩個宰相之才:蘇軾和蘇轍。我老了,用不著他們了,我要把他倆留給我的子孫用。如今你非但不重用蘇軾,還要殺他。你怎麼對得起死去的仁宗皇帝啊!"

神宗說:"那我就放了蘇軾吧。"

大難不死的他被神宗貶謫到湖北黃州,任職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黃州民兵副團長。

雖然被貶,不廢“瀟灑”,蘇軾在這裡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生活家”。

心裡苦悶憂愁多,只因未讀蘇東坡


04

蘇軾拖家帶口20多人到黃州上任,可是團練副使工資實在太低了。這一家人都養活不起啊,

於是他就去求見黃州太守想辦法,太守大手一揮:"那我把東門土坡50畝荒地給你吧!"

蘇軾帶著一家人,開始了墾荒種糧大生產,這片坡地雖然貧瘠,但足夠大,種上糧蔬,勉強解決一家溫飽。

蘇軾萬分感慨這片城東門外的土坡,

於是他給自己取了一個號——東坡居士。


05

人這一生,與其羈絆於名韁利鎖,不如在心裡修籬種菊。

第二年,朋友勸蘇東坡:

"這片地太貧瘠了,種什麼收成都不好。

離這不遠的沙湖,有塊稻田要出售。

賣得也不貴,你可以去買下來。"

心裡苦悶憂愁多,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東坡覺得這建議不錯,便和朋友們欣然前往。

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們東奔西竄,狼狽地找地躲雨。

蘇東坡卻悠哉遊哉,一邊走路一邊吟詩。

回家後,他就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把蘇東坡悟到的超然,充分地展現了出來。

回頭看看走過的路,雖然風雨交加,

但那影響不了我,我信步歸去,

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晴朗。

如此灑脫自在的蘇東坡,

一舉成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

心裡苦悶憂愁多,只因未讀蘇東坡


07

在散文方面,他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在詩歌方面,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在詞作方面,他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在書法方面,他被尊為"宋四家"之首;

在繪畫方面,他是文人畫開創者之一。

雖然仕途不順,生活艱苦,蘇軾反而在不順中,品出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一蓑煙雨任平生。自己的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成亦欣然,敗亦不餒。

人之所以強大,是我們都有一種自我改善,自我成長的過程,一時的不順不會將我們打垮,反而會更成就我們,憂愁苦悶之時,不妨想想蘇東坡,找找千古名士的超然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