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群眾路線 建設優美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質量正在邁向總體改善進程的一個關鍵節點”“美麗中國就一定能如期建成”“確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各地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從相關部門到環保企業,從公益人士到普通群眾,每個人都從講話中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念與力量。(人民網-觀點頻道 2018-05-22)

社會各界對生態保護廣泛關注,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不斷增長,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解決“溫飽”之後,人們的基本訴求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更注重“環保”。人們從在意“生存”到追求“生活”和“生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成為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和執政使命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到讓環保法長出牙齒,從加強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到開展PM2.5整治工作,一系列擲地有聲的舉措,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可以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的提升前所未有。

要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應該集中優勢兵力,動員各方力量,通過打幾場標誌性的重大戰役,解決重汙染天氣、垃圾圍城、農村環境等民心之痛,同時樹立生態建設的公信力。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從另一個角度看,生態文明建設做好了,就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加分項。

要建立完善長效機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靠制度和法治,解決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等問題,讓制度成為帶電高壓線。生態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模式息息相關,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就要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積小勝為大勝,久久為功,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