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畫壇大家朱新建有一個兒子,小名朱朱。

朱朱剛上小學,老婆陸逸發現這孩子不喜歡讀書,就找朱新建說這件事。

誰知道,朱新建想了想居然說,真這樣就別上學了。

陸逸無語,不上學孩子以後靠什麼吃飯啊?

“家裡還有我這麼多畫,怎麼著他也餓不死。”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朱新建 郭莽園 《瞧這一家子》,摘自《先生歸來》,中信出版社)

聽到這話,陸逸就著急了:“那也不能不認字吧?”

朱新建慢悠悠地說:“會寫四個字就行了。”

陸逸就問他是哪四個字。

朱新建笑了:“家父真跡。”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這可真是有才(財)任性~

這下誰還敢說搞藝術就等於餓死?

儘管衣食無憂,朱朱並沒有理所當然成為米蟲。

長大成人的他非常有學識和才華:

不僅成了獨立設計師——在上學期間就參與了威尼斯雙年展的平面設計,還把大文豪王朔的女兒娶回了家,跟老婆王咪一起成立一千遍工作室,聯手搞創作。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比起天價畫作,朱新建給兒子提供的成長環境、從小讓他接觸到的藝術審美訓練、人文薰陶,才是讓兒子成才的真正寶藏。


文化作用人並影響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短期內看,是否接觸藝術,孩子們的水平都差不多。

但滴水穿石,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巨大的審美差距。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摘自《墨·中國藝術啟蒙系列·第1輯》,中信出版社,圖片由北京啟源美術教育提供)

著名畫家黃永玉以其“畫壇鬼才”的大名享譽海內外,他的女兒黃黑妮也是位小有成就的雕塑家。

黃黑妮認為,是家庭的藝術氛圍給了她最早的啟蒙教育。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摘自《墨·中國藝術啟蒙系列·第1輯》,中信出版社,圖片由北京啟源美術教育提供)

家庭的薰陶如此重要,那應該怎麼做,才能給孩子帶來正確的藝術教育?

花天價購買畫作回家、一有空就帶孩子看展、聽音樂會、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一份優秀的藝術啟蒙教育,不應該這樣複雜。

你還可以選擇,給孩子講故事

親子共讀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教育方法,對於藝術啟蒙也卓有成效。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摘自《墨·中國藝術啟蒙系列·第1輯》,中信出版社,圖片由北京啟源美術教育提供)

無論是哪種學科的學習,首先要面臨的就是學習動機的問題。

講故事,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培養積極性格。

鄰居夫妻倆都是高中學歷,但他們一直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去他們家做客,發現孩子總是自覺地在茶几上練字、畫畫。

問及原因,鄰居說自己每天都會給孩子講名人故事。

再問孩子為什麼要畫畫,他學著齊白石,奶裡奶氣地說:

“一日未作畫,心難篤定;三日未作畫,筆無狂態。”

逗樂的同時,也不由得佩服鄰居的遠見。

比起虛構的童話故事,名人故事有更多的現實經驗和實在的榜樣。

孩子學習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時也有了自己的追求。

講故事更進一步的好處,是對腦力的開發,建立藝術學習的能力。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摘自《墨·中國藝術啟蒙系列·第1輯》,中信出版社,圖片由北京啟源美術教育提供)

知乎的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經歷:

“可能是因為故事聽得比較多,我發現兒子的想象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都很好,才兩歲,見到咬了一口的蘋果片,會興奮地說蘋果像船;見到彎彎的新月,會說月亮像香蕉。看到一種攤開比較大的魚拖著長長的尾巴,會說魚像風箏。兩歲半不到的時候,他竟然會自己編小故事給我們聽,雖然故事簡單,但邏輯很清楚。最近,又發現他會改編自己的兒歌了。”

之所以會說講故事是對腦力的開發,是相對於視頻等不太需要動腦就能理解的內容,文字、語音需要孩子動用更多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去理解、完善細節。

同時,也需要調用更多的記憶力。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常聽故事的孩子,在藝術創作能力方面也會勝人一籌。

講故事,還可以為以後的文藝創作打基礎。

前面說了親子閱讀對藝術啟蒙的兩大好處,再說一點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閱讀教材的選用。

做不好這一點,啟蒙教育就無從談起。

許多家長擔心過於正式的閱讀對孩子太難,只願意給孩子特別簡單的學習內容。

結果是花了時間和精力,還錯過了孩子學習的關鍵期。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其實,啟蒙教育階段就可以給孩子外語、文言文等學習材料。

孩子可以自主學習語言的形態(語音、文字),而家長負責給孩子講解段落大義。

就像《先生歸來》這本書,一定要家長看懂後再講給孩子聽。

合理分工,讓親子閱讀發揮最大的作用。

從現在開始,給孩子更棒的藝術啟蒙。

會寫4個字,我兒子就可以一輩子不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