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是岸”這四個字的粗淺理解

“回頭是岸”這四個字的粗淺理解

有一年夏天,我和幾個道友一起朝拜普陀山。站在普陀山“百步沙”的沙灘上,我們一起眺望茫茫無際的大海,只看到大海從腳下一直延展到天邊,根本無法看到大海的盡頭。此時,陣陣海風從天邊吹來,使得海面波濤洶湧,層層巨浪不時地衝擊著海灘和海邊的巨石,發出隆隆的巨響,震撼著我的耳鼓和心靈。這種平時在大城市裡難得一見的場景使我不禁陷入遐想和沉思。我想,這波濤洶湧的海面多像這喧鬧的世界啊,而人生就像駕駛著一隻小小的帆船在這樣的海面上航行,隨時都會遭遇痛苦、挫折和磨難的風浪,並且一不小心就會翻船,使自己在又苦又鹹的海水中漂泊流浪。正當我處在這樣的沉思之中,忽然刻在海邊一塊巨石上的四個大字“回頭是岸”映入我的眼簾!此時,我的心不禁一亮,是啊!大海固然兇險多難,只要願意回頭,駛向岸邊,當自己的雙腳站在堅實的海岸上時,就會得到寧靜和安樂,就再也不用畏懼大海中肆虐的狂風和洶湧的巨浪了。

回頭是岸!從那次普陀之遊歸來之後,也不知為什麼,這四個字常常躍入我的腦海,好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不時地促發我思考這四個字的深意。漸漸地,隨著我對佛法理解的加深,對“回頭是岸”這四個字的理解也似乎漸漸有了一點深入,並且內心深切地感到,一切佛法的義理似乎皆可含攝於這四個字中,因此內心對這四個字生起了很大的信心。這裡,我不揣愚陋,願意將自己對這四個字的粗淺理解和大家分享。

從比較淺的外義層次來解釋,“回頭是岸”這四個字是勸誡人們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歸宿,讓自己漂泊無依的心有所依靠。所謂心靈有依靠和歸宿,就是心有一個堅定而正確的信念。誠然,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沒有任何依靠,沒有任何信念,那麼這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時常就會陷入一片混亂,猶如在狂風巨浪的海上漂泊一樣;而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有了依靠,思想和行為就會有堅定的信念,從而就可以避免混亂和痛苦,這樣的人就好比上了岸,再也不用畏懼風浪的危害。現今,雖然科學技術日益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日漸增上,但是內心的痛苦和煩惱卻越來越劇烈。雖然身體住在豪華的房屋裡面,整天駕駛著高檔的小轎車,但心靈卻沒有一個所依和信念。不少人肆意地放縱著自己的心靈,任憑自己的心靈或貪或嗔、或傲慢或嫉妒,各種紛繁複雜、似是而非的邪說也像巨浪和狂風吹打帆船一樣擾亂著許多人的心,使他們的思想沒有依靠和信念,行為和語言也沒有一個可靠的標準,因而他們的心靈感到苦悶、彷徨、混亂和不安。而當一個人的心靈有了一個正確的所依和信念之後,思想和行為就會有章可循,因此內心就會感到平靜和安詳,即使有時會遭遇一點風浪,但由於有一個堅定信念的緣故,內心也不會感到絕望和無依。所以,生活在世界上的人,要想使自己的生活安詳而寧靜,就需要給自己的心靈尋找一個正確的依靠。

釋迦牟尼佛是世間的大覺者,經過無數劫的佈施和修行,徹證了心的本性,無礙通達了一切宇宙萬象的真諦;其所宣說的佛法,揭示了宇宙萬象的奧秘,可以使所有的眾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對佛法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們,思想睿智,行為高尚,語言誠實。所以,“佛法僧”三寶是世間一切心靈可靠的皈依處。

從比較深的內義層次來解釋,“回頭是岸”這四個字是勸誡人們要回歸自心。自心是“岸”,外境是“苦海”,“回頭”就是從外境中迴歸自心。忘卻調整自心,將安樂寄託於外境,就是到苦海里去流浪。如《入行論》中說:“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一個不知道心靈奧秘的人,就會將安樂建立於外境之上,外境順的時候就快樂,外境不順的時候就痛苦,這樣的人終究只能在外境的“苦海”中沒有意義地漂泊。事實上,一個人只有將安樂建立於“調整自心”之上,才是尋找到了獲得安樂的究竟方法。將安樂建立於外境之上,猶如在沙灘上建築高樓大廈一樣不可靠,因為外境是遷流不息的無常本性,一切都處在不停的變化遷流之中;將安樂建立於外境之上,又猶如野鹿去追逐陽焰水解渴一樣,最終會一無所獲,因為外境本身就是虛幻不實的本性。

心的本面,無有遷變、恆常安樂、光明遍照、清淨本然,這是真正了義的佛,所以“迴歸自心”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是認識心的本面。當一個人徹底證悟了心的空性和光明本面時,此人就究竟徹底地從輪迴的苦海中靠了“岸”。所以,回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再任憑六根向外奔馳,而是向內覺照,就是“回頭”。一個人只要願意“回頭”,終究會“上岸”,而不願回頭之人,只能永遠在外境的“苦海”中流浪。

回頭是岸!使漂泊無依的心有正確的依靠,是從思想的混亂中“回頭”;斷惡行善,是從噁心、惡行和惡語中“回頭”;將安樂建立於調整自心之上,是從外境的漂泊中“回頭”;背塵合覺,歇念反觀自心的本面,是從無明迷亂中“回頭”。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每一個在輪迴中流浪的眾生都是活生生的佛,停止到外境上流浪和漂泊,迴歸自心,將注意力用來反觀自心本面,就會漸漸趨於究竟安樂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