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VS私立,為何公立學校節節敗退?(深度分析)

我們從龍巖一中新高一實驗班的保送考試公示的錄取表說起,新羅區排名前238名初三畢業生參加保送生考試,錄取了前38名,其中龍初18名,北大附10名,龍高1名。

公立VS私立,為何公立學校節節敗退?(深度分析) 我們不禁要問,北大附中剛剛成立三年,18年第一屆初中畢業生就打敗眾多老牌優秀公立學校,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而原來引以為豪的公立學校卻節節敗退,這是為何?真是引人深思。

我想是私立學校先天的優勢基因擊敗了傳統公立學校。那我們就來扒扒先天優勢基因在哪呢?


首先,私立學校本質是企業,私立學校的企業基因決定的。企業就是以盈利為目的,為了生存就會以吸引學生就讀為導向,自然就更注重教學設施、教學環境和教學成績的投入。走進北大附中或福州時代中學,可以看到這些私立學校的校園環境優美、住宿條件比公立學校好的多,教學設施設備也比較先進,這讓家長感到放心,學生也感覺舒適,在硬件上的優勢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到私立學校就讀。而改善教學設施設備,校園環境的資金可以通過董事會迅速落實,而公立學校幾乎很難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即使申請到資金也可能遲遲不能到位。除此之外,私立學校可以通過高昂的學費來籌集資金,而公立校不行。

公立VS私立,為何公立學校節節敗退?(深度分析)



其次,私立學校具有市場經濟基因,可以採取市場化手段來提高和改善教學質量。師資不足可以用重金到公立學校“挖”,比如北大附中上杭分校就用15+萬的年薪到三中或四中等公立學校聘請骨幹教師,而這些老師在公立學校的普遍工資不足6萬。所以私立學校老師的待遇普遍遠高於同類的公立學校,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教師也成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優秀教師就從公立學校往私立學校流動,所以私立學校的整體師資水平也較高。


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在公立學校是個難題,但私立學校卻能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解決,最直接的就是提高工資和獎金就能輕鬆破解這個難題。目前環境下公立學校的收入僅限於工資、績效和第十三個月工資,而且績效工資的發放也倍受爭議,詬病繁多。獎金就更別提了,甚至額外的監考、週末加班、優秀教師獎勵的獎金,都可能因為不符合規定而被責令退還。而私立學校不同,可以按多勞多得和大力度提高獎金的方式來激勵老師,就上杭某獨立高中L老師老說,他工作30多年,是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每月工資到手不足5000元,由於年紀較大了,沒精力當班主任了,每學期末的績效不超過3000元,加上每年縣財的4800元的第13個月工資,收入大概在7.5萬左右。而恰恰他孩子大學剛畢業兩年在北大附中任教,在和L老師聊天中得知,他孩子每個月的收入都比他高,而且在公立校早讀晚讀晚自習輔導幾乎是奉獻,而他孩子在這一塊類似加班,收入就明顯高出很多。如果教績好獎金也高,L老師的孩子年收入在12+萬,而在公立學校剛畢業的大學生普遍年收入低於4.5萬。為出成績北大附中還曾經開出過考上一個清華北大獎勵六科老師總數上百萬現金獎賞,自然私立學的老師工作熱情高漲。


最後,私立學校還有自主權基因,可以規避公立學校在很多方面的束縛。從學生入學方面來說,私立學校可以通過選拔考試等方式進行挑選優質生源,因此學生水平比較整齊,選拔越嚴格,學生的整體水平越高,校風學風也就越好,據瞭解即使進入私立學校後某個學生變差了,還會遣返回當地公立學校就讀,這就為良好的校風和學風的打下基礎。而義務教育的公立學校就不行了,必須把所有適齡孩子都安排好,自然各種素質的孩子都在一起,整體水平就拉低了。除此之外,像北大附中還得到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高中部招生可以在各縣區的一中之前優先錄取。
另外,私立學校可以採取小班制教學,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私立學校幾乎都是封閉式管理,採取精細化措施(類似衡水中學),即使在週末課程也安排的滿滿當當的,一般情況只有週日下午半天才能自由活動,這在全社會喊“減負”的當下,公立學校往往不允許的,這種差異直接影響在義務教育階段成績上。

公立VS私立,為何公立學校節節敗退?(深度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