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麻姑仙洞记

文/陶建军

游记:麻姑仙洞记

麻姑仙洞一直是处令我我骄傲和自豪的风景名胜。

其原因一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小学的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到麻姑仙洞的山上春游,那时,学校春游是要求学生写作文的,有回我的作文是这样写的:“昨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我们排着长龙似的队伍,唱着嘹亮的歌儿,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到仙姑洞去春游……”我的语文老师,他可是资深的语文老师,麻城张家畈镇人,姓彭,在“长龙似的”几个字下面画了一条粗粗的红线,还在班里表扬我,作文写得好!

原因之二是,我们这里麻姑仙洞的“麻”竟然是我们“麻城”的城名的由来,这自然是让我们这些小孩子脸上很有光彩的事情。那时的我们是这样想的:要是没有我们这里的“麻姑”,那“麻城”该叫什么?在那时那地,这也是我们担忧的问题之一。无怪乎老年人那时候总说我们长得瘦,原来是我们咸吃萝卜淡操心,操心的过多!

原因之三是,小时候,城里学校的孩子,春天里常常到麻姑仙洞春游,这让我们这些农村娃,心里很是受用,原来农村也有城里的孩子心仪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麻姑在我们的心里可是奇女子:麻姑是东晋北赵石勒部有名的残暴将领麻秋的女儿。由于麻秋生性暴虐,在麻城役使百姓筑城时,昼夜不息,只有到鸡叫时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学口技,常常拍着簸箕学鸡叫,这样别的鸡也就跟着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后来被他的父亲发现,麻姑因为害怕父亲打她,便逃到仙姑洞修道,最后从桥上升天成仙。

在我的家乡,实际上还有许多与麻姑有关的胜迹,在虎形地水库有个幽静的小庙叫做檀树庵,据说当年麻姑被父亲追赶的时候,曾经在那里暂时避难。原来五林中学旁边有一口水井,这口井甚是奇特,无论天干天雨,水井里的水总是满满的,可是又不溢不流,清澈甘甜。读书的时候,我们全校学生都是用这口水井里的水淘米蒸饭。有时候,口渴了,就用手捧上几捧,过足瘾。夏天里,我们还喜欢在酒瓶里加点糖,然后灌上一瓶子井水,这可是降温解渴的好饮料。老年人告诉我,麻姑得道成仙以后,她的脚盆就是遗留在这里,化为水井,造福后人。

游记:麻姑仙洞记

我们曾一直幻想,如果能像麻姑那样成为一个仙人,在飘渺的空中自来自去长生不死,那该是多么浪漫的事情,那时,我们喜欢游览麻姑仙洞也许仅因为此,至于麻姑仙洞作为麻城的八大风景名胜,倒是不敢恭维的,到处破破落落,除了松树就是翠竹和偶尔从我们面前跳过的松鼠,山腰上那一座破落的庙宇,严格的说那不叫庙宇,只是一座空空的四合院式的房子而已,里面什么也没有,并没有激发我们的兴趣。后来我才慢慢的知道,那里原来是一座古庙,可是被当作“四旧”给破了。说真的,喜欢探奇的我们,那时真是非常遗憾,那庙里到底会有一些什么,我们也曾经做过许多猜测,只是猜猜而已,不可能知道端详,人们似乎对这件事也是讳莫如深,时至今日,我们倒是理解了大人们的心思,在那样的年代里,谁不害怕带上封建迷信的帽子?

1987年,在师范学校将要毕业的时候,我班同学18人,曾经来到麻姑仙洞山脚下的五林中学、五林小学实习。那时的我们年少春衫薄,意气风发,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期限,但是我们曾经多次登上麻姑仙洞所在的山上。从山麓到山顶,我们几乎总是奔跑。在那茂密的竹林间的小道上,曾经留下了我们青春的笑声和歌声。至今还记得,那年清明节,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几个人雨中游麻姑仙洞,山中的林雾如同薄纱,林竹之中,小鸟在歌唱,叽叽喳喳。繁密的竹林,只见一片如壁玉石般的莹绿,这一片巨大的竹林,若要从空中俯视它们,那就像一块玉壁镶在了这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土地之上。笔直的竹子上,因为雨珠的滋润,泛着点点的光。郁郁苍苍的竹林,如同仙境一般。

我们登上山顶,在凤女朝云的巨石边,盘腿而坐,那一股股雾气向上升腾起来,在雾气中,我们都成了神人!

时代的列车在飞速的向前进,家乡的人们有了更多思想上解放,到了八十年代,大集体的呆板以及无奈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的消除,家乡人们有了更多休闲的时间和自由,每年的元宵节,我们的乡亲渐渐喜欢到麻姑仙洞游玩,他们叫做“荡元宵”,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说,“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元宵节的麻姑仙洞山上、石阶上,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人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是自在,是舒坦。

我也常常随着大伙一起体会着一份悠闲与快乐。至于其他,我们想都没想,至今我也说不清楚,是没有想还是没敢想。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对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是偶尔在因特网上,搜索麻姑仙洞。我知道了,麻姑仙洞,那渺小的山洞,不仅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还留存在当年湖广填四川的人们的记忆里,四川移民的家谱中,有很多都提及麻姑仙洞,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麻姑仙洞已经不止是家乡的一处风景,她应该是一个被很多人牢牢记住的标志,也许是他们心里和梦里是不能舍弃的图腾和家乡。

时光一晃过去多年,同龄人邀约我重游了这个家乡的胜景,我们再次寻访麻姑仙洞,五脑山已经被人们打理得如仙境一般,参天的修竹,夹道的桃花,漫步石阶,好像走进了武陵源;群山逶迤,松涛阵阵,仿佛登上了蓬莱仙岛。仙姑洞下面的静月宫修旧如旧,两条巨龙鳞爪飞扬,庙内香火缭绕,神像栩栩如生。

我的记忆中,近月宫,原来是叫做近月古寺的,这是个多么浪漫、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呀。近月,接近月亮,可以想象,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僧人们在寺中漫步,或者隐居于此的文人骚客,说不定也在这皎洁的月光下漫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说不定也有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长大后,我曾经翻阅过一些资料,自隋唐以来,到过麻姑仙洞的文人不少。据传说,颜真卿来过,李白来过,或许他们也曾在这里,把酒对月,吟诗作赋吧!

我们站在近月宫门口,在这茂林翠竹的合围之下,尽情享受这清新的空气,真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看着近月宫小广场下,有间土砖黑瓦的小屋,同行者说:这真是竹林深处有人家。

自然,我们想起了常建的那首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如今的近月宫里,麻姑被铸成神像,享受着人们的供奉,近月宫里的一切古色古香,给人一种神圣之感。

一切将人们带进远古时代,此景此情怎能不吸引远近游人到此观光?那幽静的山林怎能不冲刷凡尘的杂念?那清澈的泉水怎能不净化搅浑的心灵?山花含媚,夕照成烟,古寺钟声阵阵,牧童仙歌声声。置身幽谷,谁不临风浩叹,叹仙姑慈悲情怀?谁不举杯高歌,歌上苍馈赠人间仙境?

家乡的胜景让我刮目相看,她已经不是那种甘于寂寞,静静躺在五脑山怀抱的小家碧玉,她正以开阔和大气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山下的宾馆,山腰的庙宇和仙姑洞的雕塑分明告诉我,沉睡千年的麻姑仙洞,正在苏醒。缠绕在五脑山上的盘山公路已经开通,将仙姑洞和麻城道教圣地帝主庙连为一体,山上的游人如织,山下的开发工地如火如荼,走在山间的羊肠小径,一切让人感到生活的悠闲和富足,一切让人感到社会的繁荣与祥和,千年麻姑如泉下有知,当欣慰于苍天。

看着家乡风景名胜地的变化,我笑逐颜开,同行的朋友对我说:“这是仙境了,你老了以后,就在这里终老天年,应该是一大快事!”我笑说:“只是不知仙姑是否看得起我这无名小卒了!”

可是我心里却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人们的思想解放,不会有今天的麻姑仙洞了,我多想有机会在五脑山的怀抱里与麻姑实现人与仙的对话,恐怕麻姑会说,今天的人们才是真正的神仙!

游记:麻姑仙洞记

(图片来自于网络)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