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如何对待年仅24岁的皇后嫂子的?

蔡贤毅

赵匡胤有三任皇后,第一任是发妻贺氏,早逝,后来追封为孝惠皇后;第二任皇后是王氏孝明皇后,没多久便逝世;第三任皇后是宋氏孝章皇后,赵匡胤驾崩时才二十四岁。所以符合题目条件的就是宋氏孝章皇后。



在千古迷雾的烛影斧声下,赵匡义上位,是为宋太宗,而宋皇后则成了开宝皇后。第二年,又赵匡义命她移居西宫,近十年后,又移居东宫。



995年,宋皇后逝世,谥号为“孝章皇后”。然而宋太宗不但不为她服丧,也阻止群臣服丧,有一个翰林学士提出:

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结果是这位翰林学士被贬。

并且赵匡义也没把宋皇后和赵匡胤合葬,而是把她的梓宫停放在普济佛舍这个地方。如此薄情寡义!

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这样记载:

赵匡胤病重,宋皇后让王继隆去召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然而王继隆却召了来赵匡义,王继隆先进门,宋皇后见后急忙问道:“德芳来了?”王继隆说:“晋王(赵匡义)来了。”宋皇后大吃一惊,连忙对赵匡义说: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匡义哭着回答道:

共保富贵,勿忧也

其他的不敢猜测,从这里也能够说明: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有可能在一旁,也只是有可能,不能断定。

不管如何猜测,烛影斧声成了谜案,随之赵匡义薄情寡义对待嫂子也成了谜案,沉浸在滚滚东逝水的浪花之中。


非常茴香豆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终结五代十国,为重新恢复华夏地区的统一,做出卓著贡献。却在公元976年,一夜之间暴毙并成了谜。



宋太祖暴毙后,他年仅24岁的皇后受到他弟弟赵光义的怎样对待呢?或许从赵光义同志对他皇嫂的态度上还能略知宋太祖暴毙的端倪。


宋太祖赵匡胤有3个老婆,前面两个老婆死后,最终娶了17岁宋氏为妻,并册封她为皇后。这位宋皇后来头不小,父亲是左卫上将宫、忠武军节度使宋偓,母亲是后汉太祖刘知远之女永宁公主。


年仅17岁的宋皇后比宋太祖小了整整25岁,据说比宋太祖原配生的大儿子赵德昭比她还大1岁。宋皇后虽然年幼,但从小受家境薰陶,知书达理,对宋太祖恭敬得体,同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


宋太祖因此也非常宠爱这个娇妻。可想而知,这对老夫少妻的感情自然是好得不得了。



但好景不长,宋皇后只享受了短短7年的幸福生活,随着宋太祖猝不及防而古怪的驾崩而终止。从此,宋皇后再也没有享受,身为一国之母应受的待遇与尊敬。要是宋太祖泉下有知他宠爱的娇妻所受的待遇,定会寒心彻骨。


宋太祖死后,他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成为宋朝第二任皇帝。只是赵光义似乎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上位后,不但打破新君即位应当在次年改年号的惯例,直接把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而且对他尊贵的皇嫂,也不以皇太后之礼对待。下令要他的皇嫂宋皇后移居西宫,而西宫只是妃嫔(皇帝的妾)的住所。公元987年,赵光义同志又命她移居东宫。



赵光义冷淡无情,毫无半点亲情可言,致使花样年华的宋皇后常年抑郁寡欢,独自一人在凄风冷雨中度过了20年。宋太祖两个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在此期间,也相继离奇死亡。



公元995年四月,年仅44岁的宋皇后病逝。俗话说:死者为大。但她死后受到的待遇还是同样令人寒心。

赵光义不但拒绝给他的皇嫂服丧,还禁止群臣参加丧礼。若朝中大臣有敢为这事劝谏的,不是被直接罢免官职就是被发配边疆。这种行为怎么看也不符合礼制,更不符合人伦。


宋皇后的棺木接着被停放在宋太祖已故妹妹燕国长公主府上,后又被停放在普济佛舍。 直到公元997年,迫于各种议论压力,赵光义才将皇嫂附葬于宋太祖永昌陵西北。


可怜宋皇后生前无子,死后没有子嗣替她送终。赵光义还不同意让她的皇嫂与宋太祖合葬,也不同意她的牌位进入祭拜祖先的庙宇中。


直到几十年后,宋神宗在位时,才下旨将宋皇后的神位迎入太庙供奉。



宋太祖暴毙一直是个谜,一来因在他死后皇位不是传给他的长子,而是传给他弟弟赵光义。二来按常理赵光义应该感恩戴德,但从赵光义对他皇嫂的态度与两个侄子离奇死亡上来看,他忘恩负义,根本不遵循法制旧礼。


据传宋皇后生前知道有名的“金匮之盟”“烛影斧声”的内情,也就是赵光义杀兄篡位的嫌疑。


但她死后,赵光义无论如何也该做做表面的样子,来遮下旁人的耳目呀。结果他表现出毫不在意的行为实在有悖常理,而让人费解。有书君认为:除非赵光义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才会冒天下之大不讳。各位看官是否认同此看法呢?



有书共读

赵光义是什么角色?强幸小周后,调戏花蕊夫人,面对赵匡胤遗留的年轻美貌皇后,他干出来的事比耍流氓更狠,俩人到底有什么恩怨情仇?

赵匡胤死时,儿子有两个,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年轻貌美的宋皇后则只有24岁。

赵匡胤驾崩,宋皇后最早得到消息的。赵匡胤没有遗嘱,按一般道理,继位的应该是25岁的赵德昭,但宋皇后却做出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举动——让宦官首领王继恩宣赵德芳进宫。



按照史料记载,宋皇后和与自己年龄相当的赵德昭关系比较疏远(可能是为了避嫌),而和年龄较小的赵德芳关系比较亲密(17岁也不小了),不排除她想借此机会让赵德芳捷足先登的可能。

但王继恩何许人也,他是个政治老手,出宫以后既没有叫赵德昭,也没有叫赵德芳,而是直接跑到晋王府叫来了赵光义,还告诉赵光义:你赶紧去吧,去晚了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一看,完了,自己的阴谋破产了,立刻口称“官家”,说我们都靠官家您了,表现出一番孤儿寡母,柔弱可怜的模样,相当于承认了赵光义的皇帝身份。

对这一切,赵光义心知肚明,他本来就是一个多疑的小心眼儿,喜欢睚眦必报,当然不会对这个试图阻挠自己继位的嫂子有任何好感,换作你我任何一个人,恐怕也会恨的牙痒痒。

赵光义登基后,宋皇后这个寡妇就没了消息。赵光义一向以好色闻名,他是否对这个可怜的年轻嫂子动过手脚?都是未知之数。

995年,宋皇后去世,赵光义继续发泄自己的不满,他本人不为皇嫂成服,也不让群臣临丧,完全不符合皇后应享有的礼仪,就连宋皇后的梓宫(棺材)都没能与赵匡胤合葬,神牌也没能祔太祖庙——恨一个人也不过如此。

赵光义的薄情寡义固然可恨,但这恰恰证明宋皇后曾想要赵德芳继位一事属实,不过是她太过幼稚,手段不够高明,被赵光义阻挡了而已,他对宋皇后的冷淡也就可以理解了。我想换作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对这样一个皇嫂有任何好感,让安安稳稳活到最后就不错了。


狄飞惊

宋太祖(927---976)赵匡胤曾任后周殿前检点,在960年“陈桥兵变” 中被拥立为帝,宋朝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是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宋太祖在位期间,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地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得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宋朝人后来形成的精致的生活艺术和登峰造极的文学艺术与开国的文治关系十分密切。



不仅如此,在个人感情上,他也富有“文明气息”,重情重义,先后立过三位皇后。第一位是他的原配夫人贺氏,扶助赵匡胤专心仕途,可惜在他登基前两年便病逝了,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并未忘记糟糠之妻,即位后补封她为皇后。

第二位是王氏,也过早离世,赵匡胤伤心欲绝,四年不纳妻,以表示对王氏的忠贞与怀念。

第三位便是宋氏,她比赵匡胤小25岁。出身名门,端庄美丽,她的母亲永宁公主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赵匡胤对她相当的疼爱和宠幸。这位宋氏遭逢了赵匡胤的暴毙。据史料记载,宋太祖死因颇为蹊跷,酒饭后不久猝死。终年仅五十岁。历史上有“烛影斧声 ”的传说,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太祖驾崩之后,有两子:德昭,年18岁;德芳,年10岁,但是并没能继承皇位,而是由其弟赵匡义登上皇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是历史上留下骂名最多的皇帝之一。其人品及才能早就饱受诟病。对于年仅24岁的皇嫂,他先是剥去她身份和名号,迁居西宫四年,打入冷宫,形同幽禁。在精神上对其进行折磨。然后又无故命她移居东宫。宋皇后饱受折磨,没过几年就忧郁而死。

皇嫂去世之后,宋太宗更是极尽侮辱,不仅禁止厚葬她,还把念她旧日皇后身份,建议按礼厚葬的纳谏的官员贬官了事。宋太宗的皇位来得蹊跷,他薄待皇嫂更是让人生疑。所以,许多历史事件仔细推敲,经常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老照片



庙号为太宗的皇帝一般得位都不正,如汉太宗、晋太宗司马昱、唐太宗、明太宗、清太宗,尤其是宋太宗!

斧声烛影子虚乌有,金匮之盟无中生有。



976年11月14日夜,赵匡胤驾崩。如果太祖是太宗所杀,那还有王继恩什么事?年仅24岁的宋皇后急令内侍王继恩速召贵州防御使(小于节度使)赵德芳。

那为什么宋皇后不叫老二叫老四呢?赵匡胤次子兴元尹德昭长宋后一岁,四子赵德芳小宋后七岁。福垊以为第一宋后怕晋王亲信发现意外。赵匡胤次子兴元尹德昭长宋后一岁,四子赵德芳小宋后七岁。第三幼子即位,宋后会有很大权力。

宋皇后深得老皇上宠爱,而且还是绝对的金枝玉叶。她妈妈是永宁公主(后汉太祖刘知远女),她奶奶是义宁公主(后唐庄宗女),她爸是爸忠武军节度使宋偓,家世无人能敌。



可太监王继恩当时就把宋后给秒了,隔壁老王却叫来了晋王。宋后又惊又怒还怕泣声对晋王说:我们母子性命全靠陛下了。晋王哭着说:别怕,一起享福。

有道是男人靠得住,母猪能上树,更何况还是别人的男人。还有她说的母子的子也不是她的儿子。金匮之盟如果存在,宋后不会这么玩?



赵德昭

赵匡胤在973年授德昭为兴元尹,976年赵匡胤欲迁洛阳再迁都长安,遭到大家的一直反对。赵匡胤此时重病缠身,迁都目的有二:赵宋长治久安、削弱晋王培养兴元尹德昭,兴元尹就是管长安的。大家一直反对,自己又行将就木,最后跟刘邦一样不坚持了。

匡胤没能匡胤(帮助、拯救儿子),光义真的光义(没有道义)



金匮之盟是赵炅(光义)证明合法性以及安抚弟侄的需要,当时就以封德昭郡王,拜廷(匡、光避讳)美为开封府尹,感觉像接班。但赵老三(炅)刚一即位就摆置宋皇后,他不会像对花蕊夫人、小周后那样公开非礼,但私下对年少寡嫂不会放过。公开做得也让人非议,刚一即位就改元,让寡嫂搬来搬去,各种欺负和侮辱。就是死了,也不放过。十九年后寡嫂郁郁而终后,连基本的丧葬礼仪也做不到。为什么这么恨?就是因为她召德芳,差点坏了他的大事、好事!



赵廷美

宋太宗地位稳固后,金匮之盟变成了只传他这老三。然后先说廷美不是杜太后生的,是自己奶妈生的,又说他行为不端(应该是逼得有想法),各种打压发配流放。至于德昭,被他逼死。一次太宗亲征契丹,败得差点回不来。大臣都准备让德昭接班时,他回来了。尴尬的德昭建议劳军,他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旋即,德昭自杀。两年后德芳莫名其妙死去。五年后廷美忧愤而死。

他这都是学汉文帝吗?汉文帝称帝后,立功最大差点当皇帝的齐王刘襄、城阳王(朱虚侯)刘章数年后英年早逝。其济北王刘兴居反,兵败自杀。汉文帝就是汉太宗!


福垊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平心而论,赵匡胤死了以后,赵光义对他那个年轻貌美的宋嫂子,以及他的几个大侄子还是不错的,至少在当时那一会儿表面上看起来是不错的。

有关赵家哥俩的皇位继承,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桩悬案之一。赵大到底是怎么死的?谁也说不好。不过逝者不复,还是看看活人吧。

尽管据说在赵匡胤驾崩的时候,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去叫赵德芳,结果王继恩叫来的是赵光义。但是这位赵家老二却对自己的嫂嫂非常好,在嫂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我母子的性命就全拜托官家了!”时,赵光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咱们一起过好日子,别怕啊嫂子!”

然后呢?然后赵光义就把她尊奉为“开宝皇后”,把赵匡胤的几个儿子女儿都提升为皇子公主的地位,一切很美好很幸福。

只是不久以后,赵匡胤的三弟赵廷美,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就死的不明不白。深宫中的宋皇后虽然还算正常死亡,但是死后赵光义却拒绝为她服丧,也不允许丧事大办,甚至都不准宋皇后和她丈夫赵匡胤葬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来看,烛影斧声之夜赵光义的表现,其实无非是笼络人心的手段以及胜利者的怜悯而已。



青言论史

赵光义是如何对待年仅24岁的嫂子的?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匪夷所思。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赵匡胤做皇帝还是很不错的

周世宗柴荣去世后,赵匡胤来了个“黄袍加身”,从后周殿前都点检翻身一跃成为了权倾天下的皇帝。称帝后,赵匡胤又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武官的军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从这两招,赵匡胤就是一个有胆识,有作为的皇帝。

此外,他还崇尚节俭,以身作则,这对五代以来为人推崇的奢靡风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想想,皇帝都这样节俭了,手下的大臣自然上行下效。赵匡胤的一生,最大的贡献那就是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长达七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人民渴望的和平和美好的生活到来了。


二、赵匡胤很专情

据历史记载,赵匡胤一共只有三位皇后。第一位是他的原配夫人贺氏,可惜在他登基前两年便病逝了,伤心的赵匡胤,即位后立刻封她为皇后。第二位是王氏,同样也是英年早逝,赵匡胤曾经四年不纳妻,以表示对王氏的怀念。第三位便是宋氏,出身名门,端庄毓秀。赵匡胤对这个小自己25岁的小妻子可以说相当的疼爱和宠幸。

可惜没过几年,赵匡胤突然暴毙。关于死亡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设计陷害的,为此还有“烛影斧声”的千古谜题。


三、

赵光义即位后,按道理来说,应该对自己大哥的妻子宋氏尊敬有加,可赵光义偏偏没有这么做。据历史记载,赵光义不仅找个随便的借口便将宋氏移到西宫。后来又移到了东宫,还下令不准任何人和她说话。内心寂寞无处排解的宋氏没过几年便死了。

按道理,身为皇后宋氏死后应该要有隆重的葬礼。可赵光义不仅自己不为嫂子服丧,还下令不准任何人为她服丧。有个大臣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建议以厚礼葬之,便被赵光义随便找了个理由贬官了。


但从赵光义如此对待自己的嫂子,就可以看出赵光义的心狠,甚至让人不解。很难不让人怀疑赵匡胤的死是不是和他的弟弟赵光义有关。



奇点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皇后时值芳龄24,清纯可人、端庄贤淑。按照道理,继位的小叔子赵光义应该优待她,然而赵光义登基后却对其十分冷漠、刻薄。赵光义不仅限制其嫂子的自由、不让任何人与她说话,甚至等嫂子死了,都不为她披麻戴孝、以皇后的规格厚葬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宋太宗赵光义如此对待其皇后嫂子馁?


原因一: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嫂子知道他的秘密。作为宋太祖赵匡胤最后一任皇后,时值24岁的孝章皇后深受宋太祖赵匡胤喜爱。按照皇位继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常理,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皇位应该传于其时年25岁的长子赵德昭。然而赵光义却声称自己是哥哥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并且赵光义登基后,又通过种种途径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宋太宗通过宰相赵普的“金匮之约”向世人透露:早在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临终时,便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顺序是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并且将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然而真相只有一个,宋太祖赵匡胤身边的孝章皇后,从没有听其丈夫说过要将皇位传于赵光义……


原因二: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嫂子不想让赵光义当皇帝。赵光义的嫂子孝章皇后,本想让宋太祖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继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孝章皇后的手段没能玩过赵光义,最终赵光义突破种种阻挠荣登皇位。

由此便可知,宋太宗赵光义为何对其皇后嫂子如此冷漠、刻薄了


i畅想历史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一夜暴毙,除了年仅24岁的宋皇后,恐怕无人知晓死因,随后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继位。

赵光义继位后,将近20年,对嫂嫂不闻不问,有点任其自生自灭的意思。终于宋皇后在公元995年去世,年仅45岁。

接下来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宋皇后死后,赵光义居然像没事人一样,秘不发丧,甚至可以说无视,且不说宋皇后曾经母仪天下有国葬之理,就是叔嫂之情也应该做做样子,但是赵光义就是和往常一样,云淡风轻。

更为有趣的是,有大臣看不下去了,上谏说“宋皇后后曾母仪天下,应以旧制丧礼之。”赵光义后来居然想方设法找理由把这位大臣给贬到了蛮荒之地。

这还不够离谱,更加离谱的是,宋皇后曾贵为皇后,按例是可以进入皇家太庙供奉的,然而赵光义居然不让她的灵位进入太庙,甚至不让她和自己的哥哥赵匡胤葬在一起。

这一切,着实让人匪夷所思,我们不禁要问?赵光义的皇位到底是怎么来的?他和赵匡胤的感情真的和睦么?真的如他所说是赵匡胤心甘情愿将皇位传给他的么?如果是他应该对赵匡胤心存感激,最起码有感念兄长荫蔽之心才对,什么仇什么怨让他这么对自己嫂嫂?

当初赵匡胤的儿子,居然都在宋皇后之前莫名其妙的死了,恍然大悟,这家伙的江山怕是偷来的才对?再怎么说如果当初宋皇后反对自己继位,死后也应该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

哥哥的死,侄子的死与对死去的嫂嫂的态度,让我们不禁要给他戴上一个“弑兄篡位”的名号。

否则,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人性所无法理解的。


不书三少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兄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成为宋朝第二位皇帝。

赵匡胤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分别是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

公元968年,17岁的宋氏嫁给赵匡胤,被册封为皇后。赵匡胤比宋氏整整大了25岁。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暴毙而亡,赵光义继位为帝。

宋太宗赵光义给宋氏赐号“开宝皇后”

赵光义继位的第二年,就让她移居西宫,后在赵光义的逼迫下,宋氏又移居东宫,日子过得相当惨。

公元995年,44岁的宋皇后病逝。

死后皇嫂也得不到尊重

宋皇后死后,赵光义却不但自己不为皇嫂服丧,且下令不让满朝文武服丧。

而且赵光义还不准这位皇嫂与哥哥赵匡胤合葬,也不准宋氏的神主牌进入宋朝皇室的太庙。


我是三分简史,一名国史研究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