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中國高校男教授經常大言不慚發表歧視女性的言論?

小末末末

因為有些高校男教授認知和價值觀出問題了,他們心中對女性缺乏敬畏,很容易信口開河胡說八道。

言為心之聲,這些名教授可能是某一領域的權威,掌握著一定的“話語權”,其輿論影響力也大,但也正因為如此,更應該慎言,至少不在他的專業研究領域內,還是少放厥詞為妙,否則只能毀三觀、秀無知。我不知道這些歧視的話,如果在美國公開說的話將會面臨怎樣的法律後果,至少也夠這些教授們喝一壺的吧?

總之,掌握話語權不代表可以發表歧視性別的言論,當他們講出這些話的時候,應該多想想自己的母親、妻子和女兒,除非他們都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那算我沒說。

當然了,一些教授發表的言論是不是真的有歧視性,也要詳加斟酌。

比方說,這些言論是不是嚴格限定在本專業領域內?記得有個姓謝的經濟學教授說,為了減少3千萬光棍,中國應該允許共妻制,從經濟學的角度,可能他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在倫理道德、社會公平和可行性方面,就顯得十分幼稚,而且與一夫一妻制的現代精神相違背。

(謝某人教授)

再比如說社會學教授孫立平,認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方法之一是減少婦女就業數量”。我不知道他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既然城市已經人滿為患,為什麼還要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或許我沒有看到他完整的說辭,總之,我覺得要看前後文,要看他在什麼背景和條件下說的這番話,不能僅憑摘抄的一句話就判定他在搞歧視,這也是不對的。至於說什麼減少婦女就業崗位,既然是市場起到主導作用,就業也是雙向自由選擇,那就隨它好了,憑什麼說你減就能減?你還想憑藉行政力量來干預?那你不就是一個艾斯B嗎?


還有你一個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為什麼要點評女性的胸脯和長相呢?雖然白天教授,晚上叫獸,但是公然說這樣的事情不覺得丟人嗎?拿低俗當有趣,拿好色當坦蕩,我有理由懷疑這種教授平時是不是就這副德行。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當我們沾沾自喜歧視別的女性的時候,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妻子、女兒也會被別人歧視;當我們歧視女性就業的時候,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老婆因為要懷孕而找不到工作,自己不得不加班加點拼命的幹,就為了一家老小有個溫飽……

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成了受害者。

只是這些名教授們不愁吃喝,依然站在那裡大言不慚、吐沫橫飛的說個不停。我真希望能夠讓他們餓上三天,然後再來說話不遲。


喻派胡言

這些男教授,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上至六七十歲不等。他們從受教育階段開始,一直到他們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階段,一直都生活在重男輕男、歧視女性的社會氛圍之下,他們當然不覺得歧視女性有什麼不對。

就像你穿越回明朝,你要是告訴當時的士大夫,女性也可以跟男性一樣平等地享有權利,也是有自我的人,他們不僅不會反思,反而會大聲喝止你,認為你不守孔孟之道,道德敗壞,害死女人;

今天的這些教授,同樣認為,女人本來就是比男人低一等的動物,跟男人同樣地上學已經夠糟了,還想跟男人有同樣的升學機會?這是大逆不道,陰陽倒錯,世風日下啊。

還有一點,這些教授的“成功”,是得益於歧視女性、打壓女性的社會環境的,因為至少這樣的社會機制,幫他們減少了一半的競爭力,讓他們的競爭對手大大減少,他們有了更多的上位機會。

這也是讓他們非常懷念的。

所以當今天女生們普通能讀書了,上大學的女生越來越多了;因為女生的社會環境惡劣,她們不得不更努力地學習,整體上她們的學習成績比男生還要稍強——這也讓教授們很生氣:一定要把考題改了,一直改到男生能比女生強,才算合理。君不見,只要給足夠的時間,不管怎麼改,女生還是會拔得頭籌,至少不亞於男生。

怎麼辦?別看成績了,只要是個男的,就錄取;女的就不錄取。

除了《中國婦女報》總結的這些教授以外,這兩天我又看見微博上還有一位山東大學的老師@步軍都虞候 的言論。同樣也很具有代表性。他的言論當中,還有一個特點:特別懷念當年(約八十年代時的大學)女生少的時代:比如說,

“老師在表揚優秀生,絕大多數都是女生。我上學時,女生多數笨笨的,優秀生男生要佔壓倒優勢。教育肯定出問題了。”


“我88年上學時,……而且山大考古系流傳著不招女生的說法。當然,如今他們幾乎是只招女生了。”

“(山大)女生成災了。”

“國家得善待、優待、培養男生。”

並不是斷章取義,他這樣的言論極多。估計也是很多老師的心聲:他們不去想為什麼男生的成績不夠好,而只想著,如何把優秀的女生拉下馬。

講真,這位步老師的水平,如果不是仗著以前的教育資源比現在更不公平,女生無學可上,他能否考上?以後的工作中能否競爭得過女生?存疑。

因為工作性質,我經常與中年及以上的知識分子打交道。多年來,得出的結論是:他們有可能在自己的領域做得不錯,但一旦深入瞭解到他們的價值觀,幾乎沒有見到過尊重女性、能把女性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的。這些人,生活在一個畸形價值的成長環境、工作環境當中,並且因此而受益;並沒有一個“平等”“公平”的價值觀,你怎麼能指望他們忽然醒悟過來?

只能寄望於年輕一代的學人了。


侯虹斌

這些男教授是不是腦子有坑?

女性在學術界表現不佳,是因為中國社會思想裡對女性的要求與學術界格格不入。我國社會幾千年來男女分工就不一樣。

在中國的環境裡,一直物化女性。要求三從四德,要求溫柔賢惠,又要當賢妻良母。但這一切種種,都是要花費大量時間的。與此同時,科研工作也是要深耕細作,嘔心瀝血的。人一天只有24小時,除去睡覺,又有多少精力。

我們實驗室有一個女博士後,一大早就要起床做飯給她老公吃,下午五點就要早早回家做晚飯給她老公,後來懷孕了,十個月都不在科研狀態,耽誤了不少工作,產出很低。

但她有什麼辦法,她不生孩子,不做家務,外人就說她不顧家,不是一個好女子。她不專心科研,就說她不適合做科研,不是一個好科學家。

我導師是一名出色的女科學家,她也有兩個孩子,作為代價,她要六點起床打理孩子的事,送孩子上學。下午接完孩子再回實驗室,晚上每天工作到兩點。去年生了二胎,分娩後休息了一天,隔天就來上班了。通宵加班簡直是家常便飯。就是這樣,也要建立在她丈夫承擔了大部分家庭事務的情況上。

但在我們社會,主張男主外,女主內。又有幾個男人願意像我導師丈夫一樣願意犧牲自己的事業呢?科學工作與家庭都是極其耗費精力與時間的。如果我們要求女性承擔更多家庭的責任,再去要求她們在科研工作上有一樣的表現,這是腦子有坑的表現。

我認為只有到男女真正平等那天,這樣的言論才會消失。夫妻雙方承擔一樣的家庭責任,懷孕期間男方給予更多的照顧,這樣女性才能真正在學術圈實現自己的價值。

更多回答,請關注一下我


不太正經的劉博士

對女人的興趣古之有之,但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對女人的興趣,看法,評論更加直觀,更加表面化。有興趣的人把女人放在掛曆上,放在書中,放在花團如錦的雜誌封面,放在手機上,放在頭象上,放在收藏中,一日三對話,常常無語凝視,不能自拔。暢銷書中的女人話題總是“拳頭加枕頭”,現實生活中的明星大碗總比男性走紅。網絡更是神奇,世俗中的“醜女”,在虛擬空間暴光就能變作“網紅”,而高傲的大學教授也不惜屈膝下蹲從其它領域轉向女人來湊湊熱鬧。

這是一種文明的疾病,是進步的痙攣,但比“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當面是人,背後是鬼好。假如教授說的是自已份內的事,無所謂好不好,一切以事實為根據的就好。至於觀點的對錯,是水平上問題,認識上的差異。假如教授拿“閨房私語”登堂入室,就有點炒作自已的嫌疑。不同意這個話可能會得到更差的評價。因為教授的職稱,薪資,待遇不是讓你對女性來評頭論足的。學業有專攻,至今還未見“女貌”這一課題。

教授是社會精英,是學界翹楚,自然應該對社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個責任就是在男女平等的旗幟下,來探討男女差異,男女特色,男女分工,包括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所關心的一切問題。而不是在當下“陰盛陽衰”的情況下,濫喝“壯陽酒”,濫服“興奮劑”。排擠女性,岐視女性,予先沒個圈子,或找若干理由,限制女性涉獵領域。當然,問題總是有的,結婚,生孩子,總是會耽誤一些時間的。這些特殊的東西顯然是人類所不能避免的。當你把這些東西當作女性的劣勢時,恰恰是女性對人類貢獻的最大優勢。沒人會不同意這個意見,除非他自己象孫行者,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

最後要說的是岐視婦女是一種陋習,不管是教授,還是別的什麼人,都是陳舊,迂腐的思想作崇。假如是刷存在感,快快收起。假如就是那麼想的,就有失教授的水平和做人的本份了。


天太2

之所以這樣的問題被提出,弄的貌似嚴重至極,是因為政治正確,男女平等及女權輿論需要。

不只這些教授,各個階層的男性,都有過類似言論,或者不經意間或者酒桌談論裡。

究其原因,一是刻版印象,長久以來的男女關係行為所帶來的印象,有黑就有白,好的一面就是勤勞勇敢貞潔賢惠善良持家的印象。

二就是當下雖然大肆提倡男女平等,但大有脫離現實矯枉過正的嫌疑,女性實際表現與對應的尊重及地位不符,這也出現了類似女性地位上天了的言論。

刻板形象長久存在,只能慢慢在認知中改變,類似對應的所謂歧視言論不該有,同時貞潔賢惠善良持家的固定認知也該去除。

同樣,對於男性的刻板形象,譬如,男性就該如何,男性就該養家,男性就該負責等,也需要去除,或者一談問題,男人就要讓著女人,錯都是男人的,這些認知的去除,都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

最後,想要消除這些所謂歧視的言論,最關鍵的還在於當下女性的表現。

當下很多女性是非常虛偽的,一邊吃飯買東西等要求男人付款,結婚還要著高昂彩禮婚房,還想掌控丈夫工資,一邊卻說著自己如何自立如何男女平等,一邊和老人不和婆媳矛盾,分開住又把孩子扔給老人看,家務做飯斤斤計較,一邊說著自己如何當保姆,如何侍候老人照顧孩子,如何勤勞做家務。

說到女性就業,性開放後中國女性的參與工作率直線下滑,從百分之七十多掉到了百分之六十多,雖然依舊位居世界女性工作率的前列,但是下滑的趨勢並未停止。

而就工作努力程度而言,雖然當前女性越來越不願為家庭付出,但是工作努力程度要比男性差之太多,吐槽的男性不要太多,譬如一網友就說,同事中有幾個女的,有什麼重點的活男同事自覺不叫她們,很多工作自己不幹推脫給男同事幹,處處讓著她們,爭獎金業績攬功勞她們最厲害。

排除少數女性,當前女性在婚姻家庭和工作總體上都是差強人意。

雖然如婦女報這樣的提出問題,引導輿論有一些積極效果,譬如就此問題的各個回答裡,各種批判,更幼稚搞笑的,連直男癌這種惡意性別攻擊詞彙都上來了。

但是,光靠忽悠是不成的,女性不應麻醉自己,讓虛榮心佔上風,需要清晰明確的自我認知和定位,地位和尊重從來都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來贏得的,絕對不是靠去要求對方,或者強制強迫對方給予來獲得。

這就如同性開放,盲目的去所謂女性自立男女平等,只會成為少數利益既得者的犧牲品,敗壞的是女性自己的名聲,坑害的是自己和伴侶。


暖暖大白2016

這其實是源於中國的傳統社會性別等級分劃。以小農經濟為主的中國古代,人們要生存下去是需要力氣的,而女性因為生理的原因力氣沒有男性那麼的足,所以便逐漸成為男性的附屬。

而如今,在這個以智力取勝的社會里,這種意識依舊殘留的原因,我想大概是女性的崛起大大損害了男性長久的社會利益和社會地位,男性在社會競爭中不再有絕對的優勢。

高校的男教授,他們作為學術研究中的佼佼者,我相信是有一股自傲之氣、尊貴之感的。他們在獲得學術上的極大成就和極大滿足之後,就會產生類似古代知識分子那種自以為是,他們高談闊論,指點江山,自以為言論中帶有王侯將相的豪邁之氣,他們還視四周突然發現有女子與自己站在同等高度,就是“婊”字部首的那個女,心裡自然不大暢快。另一方面,女子一結婚就會生孩子,一生孩子就要分心在孩子身上,也許還會帶著奶印,屎印來搞科研,形象不好不說,精力也會分散。但是這是生理賦予女子的責任,並不是女子自身的錯,更何況這應該是一個偉大的天賦,不應該成為女子的缺點。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一直以來“女弱”的觀念,作為教授,聖賢書讀的絕對不會少,中國百家文化各有所長,各有傳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女子的歧視性忽視。比如儒家孔子,一代聖賢,他對自己的妻女是個什麼態度呢,不讓自己的妻女出家門,外頭人送水進來都是挖一條水道,從水道牆頭送入。作為中國人思想的奠基人,他對女性同樣展現了無比的自私與絕對的佔有。當然,他是受到了時代的限制,但是他的思想在傳承下來的同時並沒有隨著時代發展,這有可能是男權社會在窺探到女權日益增長的發展後形成的一種不成文的帶有默契的抵制。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女孩子走出家庭,接受教育,走向社會,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抵制的力量會越來越弱,最終會與男尊女卑思想一起、在最後一代男權社會堅守者的入土後集體落幕。

最後,我還是要說一句,高校教授,作為塑造下一代青年人思想和價值觀的工程師,擁有這樣的思想實在令人悲哀。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會是孤舟,也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作為科研人,不可能不信息交換,成果共享,假如這些教授真的如此看不上女子的力量,有本事就不要採納女科學家的成果,不要看女科學家的論文。不過,這樣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旦信息封閉,資源落後,他們的研究馬上就會落後於時代,被時代所拋棄。


剡玊

首先,並不是很多高校男教授歧視女性,這個集中呈現的只不過是幾位男教授的看法。不僅如此,婦女報收集的十大性別歧視言論中也不乏從男女身心發展規律角度對性別差異的認識,比如男童上學年齡遲於女童1-2年的建議,在我看來,這或許還是對男童的“歧視”,因為的確有相關研究在證實與女童相比,同一年齡段的男童的入學適應性的平均水平要低於女童。

其次,這幾位高校男教授要表達的或許也並不是對女性的“歧視”,估計是想用自認為“紳士”的風度來照顧女性,卻反倒因低估女性網友的鑑賞力而引發大眾評論。比如,男教授說“女孩子非要當什麼教授,他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我怎麼好像在跟女人吵架”,“讓女生早上八點半也來上課真是太殘酷了,她們本來應該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打扮自己”,這些看上去分明也有對女性的“憐香惜玉”之意。只不過對在學生年代就已經碾壓男性,從未在人生的辯論場上輸給男性,並且只要聽到娃兒的一聲啼哭就可以抵禦生物鐘睏意在男性的鼾聲中瞬間醒來的女性來說,“夫榮妻貴”、“為悅己者容”的常態版早已升級為“為己容”的“強女人Style”日常版。於是,“紳士”風度就不能不顯得好像延時了一個世紀一樣。

第三,“性別”不同,在心理上還真是會“不平等”,除了前面說的男童的入學適應性平均水平低之外,積極心理學也證實,

女性的積極心理的平均水平也要高於男性,這意味著男性如果在成年之後不主動提升自我的積極心理水平的話,很可能會被身邊的女性的積極心理成長速度遠遠落在後面,這也是因性別差異所造成的家庭、群體與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比如,一個升職的崗位,如果男性沒能競爭到,會顯得巨失落,而對女性來說,一進家門就煙消雲散了,這並不是因為女性不在意升職,也並不是由於女性靠家庭和孩子轉移注意力,而是女性有寬容、理解與對新境遇勝任的積極能力。對於戀愛婚姻中的失意也是如此,男性一般要靠找到新伴侶而走出低谷,而生活的磨難卻往往成就了女性遇見更好的自己。

女性不需要去向質問男性為什麼會歧視女性,畢竟歧視女性的男教授並不多。不忘記懷抱孩子時,所感受的滿足,會在紛雜的生活裡選擇純粹的高峰體驗,這個世界就是真實的。不忘記讀書時,所獲得的寧靜,能在喧囂的世界裡覓得思想快感的瞬間,這個世界就是柔美的。不僅如此,女性的善良,足以化解這些所謂的男性的“歧視”。男性,需要加快腳步,跟上女性。


女大學教師

多謝相邀。本人是名副教授,來說說我的一點看法吧。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在很多人的腦子裡還不能抹去。不少人在言行中表現出了歧視女性的傾向。

教授因其在學生中有一定影響力,且受教育的時間比較長,所以表達出歧視女性的言論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教授只是在自己所在的領域有一定的專研,且教授僅僅是一個職稱的稱號,並不代表就高人一等。也不能代表他在一切方面都比較優秀,所以,有的教授有這樣的言論,也是其真實意圖的表達。

如果教授在公開場合,甚至是在課堂上說出這樣的言論,那危害就更大。

不少教授在課堂上說話很隨意,動不動發一些牢騷,將課堂當成了表達自己私人意見的地方。而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老師,作為一個教授,在學生中的影響力,這樣的老師嚴格來說是不合格的。



“言傳身教”,一個教授,一名老師,不僅僅在言行上,也要在行動上以身作則。要時刻注意到自己面對的是一群渴求知識的學生,而不是自言自語。

當然,無論他是什麼人,出於什麼原因,為了什麼目的,在當今男女平等的年代,還有這種歧視女性的言論,都是錯誤和應該批判的。

我們在批判這種言行時,也沒必要緊緊地盯著“教授”二字。各行各業,都有人還有男尊女卑的觀點,都應該要批判。而不應該將“教授”當作一個特殊的群體,加以擴大化,認為很多教授都是這麼樣的人。個別人,無論他多麼有影響力,都不能代表一個群體的觀念。



這種現象只能說明,要真正地做到“男女平等”,不僅僅是在言語上,而是在行動和觀念上,還有很長一段的路要走。


三人隨筆

性別平等作為國策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具體如何做到性別平等,一直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

學術界也沒有制定有關性別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的學術倫理準則。

學術能力往往和性別歧視態度並沒有畫上倫理的等號,所以往往是這些在學界略有所成的專家學者,缺少必要的性別平等的倫理訓練,所以才敢如此大言不慚的說出很多性別政治不正確的話,還洋洋自得。

缺少必要的學術監督機構,監督教授學者的性別言論

在香港,一般大學每年的新生入學導引中,都會有預防校園性騷擾的宣傳教育片,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宣傳教育片中會詳細說明,不論男女教授,都有可能借學術研討之名,在各種機會中騷擾同性或異性的學生,當然學生也可以藉助各種途徑性騷擾老師或者教授。所以教授們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如果是在辦公室接待異性學生,辦公室的門一般都會敞開,以便避嫌。這既是保護自己不被學生性騷擾,也避免招來相關嫌疑。

這說明在香港的學術界,性騷擾如同學術不同一樣,對教授們來說的學術生涯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哪怕是惹上一點點的嫌疑都如履薄命,就更不用說在公開場合,大言不慚的去宣講這些帶有歧視內容的性別話語了,這是全球學術圈的大忌。

似乎唯獨中國本土的學術圈,有這個例外。

老的男性專家們,大多擁有至高無上的學術或者行政話語權,拜在他們門下“求”學的學子們,斷不敢輕易妄議大師們的過時、守舊、封建的性別觀。而求畢業的學子們往往也是敢怒不敢言,別說是要忍住這些歧視言論,就連那些真的遭遇了導師性騷擾或者性暴力的年輕學子們,也大多忍氣吞聲、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儘量平安無事的度過求學階段。

再加上這些位高權重的學術大師們,往往有自己的朋友圈,自己以前的弟子們或者也正擔任著重要的領導崗位,誰敢“忤逆”領導的老師呀?這肯定是有所忌憚的嘛。

沒有社會監督性別歧視言論,沒有法律體系禁止性別歧視言論,也沒有學術倫理部門審查學術大咖們的性別倫理,自然就給這些大言不慚的老教授、大學者有更多的空間在性別的議題上胡亂發言了。


任珏

這個問題被人提出來,好像是因為溫儒敏老師最近關於高考改革所引起的爭議。據報道,是這樣的:

而溫老師隨後在自己微博裡做了澄清,是這樣的:

這種解釋,似乎並不為大家所接受。於是,就變成了大學教授的問題。。。

溫老師的解釋,好像是正暴露出對女性的歧視,把自己這個名聲給坐實了。他對此並沒有意識到,可能更說明他的性別歧視意識更深。

就如同,我讀研的時候,學院有位老先生,確實是有比較明顯的歧視意識。算下來,老爺子應該有七十多了,比溫老師還要大。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女性地位比較低,社會對女性的認知大都是這個水平,很自然,他們就形成了這種觀念。久而久之,在自己意識中就把這種思想視為理所當然的。另外,客觀地說,在他們同齡人裡,女學者在整體數量上較少,做出來的學術貢獻也不如男學者。身邊的環境就是這樣,更加深了他們的刻板印象。

這都屬於特定時代裡,形成的特定價值觀。

比他們年輕的一輩人裡,也有幾位被挖出來,示眾。

他們的問題,主要是物化女性。並把女性從學術圈裡排除出去,綁定在家庭生活中。近些年,把女博士當成第三種人的情況,就是從高校裡開始的。邏輯前提,就是把女性綁定在個人生活中,即個人感情和家庭。而讀博,在客觀上,確實會影響到女性的個人生活。

實際上,近些年,女學者在學術圈已經越來越出色了,在多個學科都做出了不亞於男學者的貢獻。

男教授們會產生性別歧視的觀念,估計是看到了一些女同事,在家庭方面投入精力過多,幾乎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才會產生這種歧視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