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爱”的外衣的软暴力也是家暴

文|代桂云

“我遭遇家暴了吗?”

一提家庭暴力,你会想起什么?

挥动的拳头、激烈的争吵、恐惧的尖叫和无助的哭泣。还有破碎。东西的破碎,心的破碎。这些都是暴力,无可置疑。

但很多时候,暴力并不是以这么暴烈的面目出现。这很让人迷惑,甚至当事人,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遭遇了家庭暴力。

1

“他是我的未婚夫,他生气的时候,会骂我是猪。”红说:“有一次,我们坐车去另外一个地方。他知道我早餐没吃饱的话会晕车,就要我一定要吃早餐,我答应了他。后来因为早上很赶时间,胃口不太好,不想吃他想让我吃的鸡蛋,想吃油条。他就在卖早餐的地方骂我:‘你是不是又想在车上表演一次?’他大声吼起来,当时所有的人都盯着我们两个看。”

2

“我老公特别多疑,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他对我动过一两次手,这算暴力吗?我对他也动手,但都不是很厉害。”蓝结婚三年,认为老公最大的问题是他不相信人,一点小事就疑神疑鬼。比如接电话慢了,他就想你是不是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她有一点不开心,他就说你是不是看见比我好的了。他不让蓝和别的男人接近,男同学帮她修个电脑,他都不愿意。

3

绿结婚17年了,无法忍受老公的一个习性。“他不打我,但是砸东西。平时一些很小的事情,两人争论几句,不到两分钟,他就忍不住了,拿起凳子乱砸。手边的东西只要够得着、能碰到,都会砸,砸后的样子就像是刚被抄过家。”

“这算暴力吗?”像蓝一样,红和绿也不确定自己遭遇的是不是家庭暴力。我们在家暴课题研究时发现,不少受暴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家庭暴力,往往把那些不愉快当成伴侣之间的正常冲突。

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家庭暴力?我国的反家暴法的定义是: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暴的形式主要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

披着“爱”的外衣的软暴力也是家暴

由此来看,蓝和绿遭遇的是家暴,对方明显有行为限制和行为威胁,这属于精神暴力。明确这一点十分重点,在咨询中我发现,不少女性在被明确告知自己正在遭受家暴时,似乎恍然大悟:“原来我正在被家暴啊!”之后,她们更能调动力量和资源阻止暴力。

红遭遇的是暴力,还是仅仅是未婚夫不会恰当地表达爱和关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探讨家暴背后的东西。

家暴的实质是权力控制

在亲密关系中,到底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是暴力的?有时候,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

蓝的老公认为,他限制蓝与别的男人交往,是因为他太爱她了,怕她吃亏。蓝说:“我知道,那不是爱,是占有。”但很多年轻的女孩,往往会被这种打着爱的名义的行为所迷惑。

是不是爱,有一条很简单的检验标准:真正的爱会让人轻松和快乐,所有让你紧张和痛苦的东西,都不是爱,无论对方把它称为什么。

苏姗·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的探索给了我很大启发。她指出,构成情感勒索也就是人际中的“软暴力”,有六大要素,包括:要求、抗拒、压力、威胁、屈服、重复。

披着“爱”的外衣的软暴力也是家暴

我们再来看看红吃早餐这件事。未婚夫要求红吃早餐,还必须吃他指定的鸡蛋。红对此有些抗拒,想吃别的。未婚夫开始给她施加压力“你是不是又想在车上表演一次?”,并冲她吼叫。虽然他没直接说你如果不吃,我会对你怎么样,但他的吼叫明显带有威胁的味道。为了不被别人看笑话,红最后屈服了,硬着头皮吃了鸡蛋。如果这只是个偶然事件,可能并不构成“软暴力”。但在未婚夫与红的互动中,这种模式却一再重复。因此,红遭遇的虽然不是拳头,但无疑是“软暴力”。

借鉴苏姗·福沃德对日常操纵和情感勒索的区分,我们可以确定:以我们的意愿、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不断地利用控制的手段来迫使我们妥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是一种暴力。

因此,家暴的实质就是权力控制。无论是豢脚相加的“硬暴力”,还是披着爱意外衣的“软暴力”,都是一方想让另一方屈服于自己的愿意,常常是男人想让女人听自己的话。

家暴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东西在支撑。

首先是性别权力不对等因父权和夫权的深远影响,男尊女卑渗透到很多人的骨子里。在当前社会中,重男轻女在很多地方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

其次是僵化的性别角色规范。很多男性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要求女性温柔贤淑。这常常是男性单方面对女性的要求,他们往往对责任和担当等男性角色的要求,并不刻板僵化。

再次是“男性气质焦虑”。所谓“男性气质焦虑”,是指男性在面对自己的男性角色面临瓦解时产生的情绪。这时让男性羞愧的,可能只是“男人尊严”的失落。换句话说,让男人觉得没面子的是支配和主导地位的丧失,而不是自己没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看到,当一个大男子主义思想强烈的男人,认为伴侣没有忠实履行女性应该履行的义务时,他就“有权”对她施暴。或者,当他的男性气质受到威胁时,无论这种威胁来自伴侣还是其他男人,他缓解自己焦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对伴侣或孩子施暴。

因此,僵化的性别角色规范、性别权力不对等,再加上“男性气质焦虑”,这三者交互影响,导致家庭暴力的产生。

对受暴者赋权是制止家暴的根本途径

无论是遭遇“硬暴力”还是“软暴力”,最有害的态度是一味忍让。因为家暴的循环性和重复性,受暴者的忍让会导致暴力级别逐渐上升。一开始可能只是语言上的争吵,慢慢发展为行为上的冲突,最后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

在心理咨询中,当我了解到一段刚刚建立的亲密关系里,有着高强度的权力控制时,我会向女性提出家暴预警。而对于那些已深陷家暴陷阱的女性来访者,最重要的是对其赋权增能,这是制止或消除家暴的根本途径。

披着“爱”的外衣的软暴力也是家暴

受暴者由于长期遭受身体和精神暴力,往往处于习得性无助之中。这时,外界的干预和支持极其重要。家暴干预者要让受暴者学会用社会性别意识理解自己的处境,对男权制度和性别刻板印象进行颠覆与批判。受暴者要意识到,自己与对方拥有平等的权利,无论自己做了什么,对方都无权对自己使用暴力。因为,除了暴力之外,一定有别的解决方式。

对“硬暴力”的受暴者,还需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鼓励他们勇敢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要让受暴者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并帮助他们挖掘资源和过去的成功经验。

在方刚、林爽编著的《性别暴力热线咨询手册》中提出,志愿者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为受暴者赋权:

引导受暴者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可用的资源;

让受暴者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和勇气;

帮助受暴者确认自己有能力活在没有暴力的生活中,并追求自己的目标;

帮助受暴者了解应该是施暴者对暴力负责;

协助受暴者建立自尊并自主赋权。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为家暴受害者提供了法律保护伞。但要消除家暴不能只靠后期惩戒,前期预防更为重要。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施暴者,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可能是暴力的受害者。尼尔在《夏山学校》中说:每个小霸王的生命都在某些方面受过伤害,通常他只不过是重复别人对他的所作所为。每一顿打都使孩子产生打人的愿望,并付诸行动。他还说,“你不可能被打而不希望打人”。

在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中,平等和自由依然是稀有品质。在充满不平等和权力控制的土壤中长大的孩子,我们怎么能寄希望他们平等尊重他人?让人欣慰的是,一些私立幼儿园和小学,正在探索把平等理念和自由精神融入教育之中,努力把强权、暴力阻挡在孩子们的成长之外。等这些孩子长大,他们就可以建立一个更少暴力的世界吧!


关注更多精神心理问题,请下载好心情APP,2万名精神科、心理科医生为您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