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原突围皮定均立奇功名垂史册

1946年6月,我中原军区部队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一举突破国民党重兵包围,创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奇迹。安徽人民在中原突围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6月26日是中原突围70周年纪念日,本报与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组织专版纪念文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安徽红色基因,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精神动力。

皮定均:中原突围立奇功

皮定均,安徽金寨人,1914年9月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边区的斗争。 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太行军区分区司令员,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虎将。解放战争初期,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在皮定均的指挥下,英勇善战,尤以善打恶仗、硬仗闻名全军,被称作“皮旅”。

在中原突围中,按照军区作战计划,皮定均带领第一纵队第一旅担任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考虑到以一个旅7000人掩护5万多人转移,任务艰巨,风险太大,凶多吉少,对皮定均说:“旅的几位领导干部,每人准备一套便装,关键时刻可以换装。 ”换装意味着什么,二人心知肚明。

6月24日,皮定均领受任务后,立即召开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制定作战方案。会上,皮定均要求全旅指战员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拖住敌人,誓死完成任务。当时,皮旅驻守中原军区东面沙窝、白沙河、白雀园一线阵地。当晚,皮定均命令部队向东、东南和东北方向佯装作出积极行动的姿态,前沿部队继续加固工事,摆出御敌阵势;同时采用疑兵之计,抽出一批部队,趁黑夜悄悄西移,第二天白天,则大摇大摆、川流不息地向东开进,造成大部队向东集结突围的阵势,以迷惑吸引敌人。一直到25日夜,敌军仍在东线加强戒备,严阵以待。

而在皮定均安排这一切的同时,中原军区主力已从24日开始秘密集结,向西突围。敌人的误判为中原军区主力转移,兵不血刃地争取到两天宝贵的时间。

直到26日,敌人才发现我中原军区主力正在向西移动,惊呼上当,方以数万之众,兵分三路,从东、南、北三面,向皮旅阵地发起猛攻,企图突破皮旅防区,打通西追我军的路线。皮定均临危不乱,指挥部队沉着应战,抗击着几十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利用野战工事节节抗击,死死地黏住敌人。

下午,电报传来,主力部队已全部安全越过平汉线。皮定均成功地实施了诱敌计划,完成了3天的阻击任务。黄昏时分,皮定均命令部队全线反击,击退当面之敌,然后迅速集结,再选择方向安排自身突围。

早在大部队行动之前,中原军区曾为皮旅突围设计了三个去向:一是西追军区主力,二是原地打游击,三是向东突围,到苏皖解放区与华中部队会师。皮定均以大局为重,毅然选择了一条难度最大、风险最大的突围方向——向东到苏皖解放区。他深知,这条路线山高水险,有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和无数道封锁线。但只有向东,和主力背道而驰,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敌人,减轻对主力的压力。

26日晚,天下着大雨,皮定均利用雨幕的掩护,立即指挥部队撤出阵地,向西北方向转移,到事先计划好的距白雀园几十里路的刘家冲隐蔽集结。敌人紧追不舍。为了迷惑对方,皮旅向西追随主力十多公里,之后悄然东返,在27日天亮之前进入刘家冲,钻进黑松林隐蔽下来,躲过了敌人大队人马的追击。

皮旅在黑松林里蹲守了一天一夜。 28日凌晨,当国民党军原以为向西可以搜寻到皮旅的踪迹时,皮旅几千人马突然从刘家冲杀出,以神奇的动作向东插到敌人后方。 29日拂晓,直插黄土岗、福田河之间的潢(川)麻(城)公路,越过鄂豫边界的敌小界岭封锁线,于30日抵达河南省商城县境内的小山村瓦西坪。在此,击退敌两个团的进攻,抢越豫皖边之咽喉大牛山;7月1日攻占豫鄂皖三省的交通要道松子关,进入大别山腹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7月3日晚,部队到达大别山中心地带立煌县(今安徽金寨县)吴家店。吴家店及周边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商南立夏节起义发生地,红四方面军诞生地,是皮定均旅长和方升普副旅长的家乡,群众基础好;地处大别山腹地,地形隐蔽;正值雨季,经常山洪暴发,交通中断,敌军难以追击。皮定均看到,经过几天来的行军打仗,指战员们都很疲劳,带的干粮也已吃完,出发前准备的草鞋早已磨烂,于是决定,利用吴家店的有利条件休整3天,筹集粮草,查明敌情,再继续东进。

经过几天休整,部队补充了粮草,体力有所恢复。当地群众纷纷主动为战士们缝补衣服、做军鞋、做干粮,完成了每人一双布鞋、两双草鞋和5天干粮的准备工作。 7月7日,在绵绵细雨中,指战员们告别乡亲,继续向东挺进。7月9日,抵达安徽霍山县大化坪。 10日,在青风岭,与敌安徽挺进纵队第二团遭遇。经两小时激战,成功占领青风岭,毙伤敌200余人,俘敌19人,打开了前进的通道。

突破青风岭的当晚,皮旅到达大别山东陲门户磨子潭。根据情报,敌四十八军已派出部队赶来截击,半夜可能到达磨子潭。四十八军一部也已在附近地区构筑工事,企图阻击我军前进。皮定均当机立断:赶在敌人到来之前,从磨子潭迅速东渡淠河,打破敌人的封锁。当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工兵排架浮桥渡河的计划未能成功。皮定均决定徒涉过河。凌晨1时许,正当部队陆续渡河之际,敌人占据了磨子潭正面大山,并以密集火力扫射。河东警戒分队与敌展开激战,以全部火力压制敌人,猛烈的枪炮声震得地动山摇。一些身材高大的同志立即跳入河中,手挽着手结成人墙,让战友们攀住他们的身体横渡淠河。最终,强渡淠河成功。

部队全部渡河后,迅速向东南挺进,摆出了欲进攻安庆的战略态势。大约行进了二三十里,侦察员跑来报告:“敌四十八军主力正从桐城向我迎头奔来。 ”皮定均略加思索,立即传令部队来了个90度的大转弯,向北疾进。7月12日袭占了大别山东麓的毛坦厂,准备从这里离开大别山,进入皖中平原。

皮旅在占领毛坦厂后得到情报,国民党军正调集3个正规师和10多个保安团,在皖中平原布置了几道防线进行堵击。旅党委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敌情。鉴于皖中平原交通便利,河流纵横,城镇林立,有利于敌人的机动联络而不利于我军的隐蔽作战,于是决定:以坚决、果敢、神速的行动,抢在敌人部署就绪之前,以连续5昼夜急行军,横跨皖中千里平原,到达苏皖解放区。

13日晚,月光如洗。部队如同一股铁流,从大别山上奔涌而来,沿六安合肥公路向东疾驰,一路势如破竹。 15日攻占肥西的官亭镇,16日绕过高刘集,进抵离淮南路不远的吴山庙。18日夜,经长丰县下塘集,胜利地跨过淮南铁路,进入定远地区池河镇,将赶来堵击的敌整编四十八师一三八旅远远地甩在后面。

7月19日,皮旅进抵津浦路西红心铺一带。为了避开敌重兵拦截,决定绕向东南,于张八岭以北、张老营车站以南的石门山附近冲过津浦路。 20日凌晨,二、三团和旅直属机关以神速、秘密的动作顺利通过铁路。可天亮后,一团过路时,敌一列装甲火车从滁县赶来截击,把一团切成两段。与此同时,从明光、管店和滁县出动的敌人,分5路从两翼运动过来,形成钳形攻势。皮定均指挥部队边打边进。经过近3小时激战,将敌击溃。当部队行进至明光三界东北中嘉山附近时,与赶来迎接的淮南军区嘉山支队胜利会师。后被编入华中军区第十三旅,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自中原突围以来,皮定均领导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在完成掩护主力向西突围任务后,与主力背道而驰,孤军转战24昼夜,横跨鄂豫皖三省,克服崇山峻岭、暴雨洪水等艰难险阻,行程2000余里,除掉队、失散、伤亡2000余人外,以三个团5000人的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皮旅中原突围,威震华夏,青史留名。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皮定均按资历,原报少将衔,毛泽东得知情况,有感于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的精彩表现,亲自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中原突围看忠诚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10个整编师、25个旅共30万人,将我中原军区部队6万人压缩在以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的纵横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 26日开始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我中原军区部队在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和副司令员王震、王树声等的领导下,从国民党重兵包围中突围而出,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堵截,成功地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史称“中原突围”,被认定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

此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敏锐地预感到形势严峻,急电中原局:“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要准备牺牲一部分兵力,抓紧时间,在敌实施总攻前迅速突围。中原军区立即实施突围作战计划:主力分为南北两路,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司令员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队和二纵队主力为北路,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除第一旅以外的一纵队其余部队为南路。要求抢在国民党军向我发动总攻击之前,于29日冲破国民党重兵封锁的平汉线,向西实行战略转移。第一纵队第一旅向东行动,造成主力东进态势,迷惑敌人,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待主力越过平汉路后,再自行安排突围。

解放战争中原突围皮定均立奇功名垂史册

皮定均将军

6月25日,担任掩护任务的第一纵队第一旅7000余人,在旅长皮定均的指挥下,佯装向东移动,同国民党军激烈交火。经过三天激战,完成掩护任务后,转而向南、向东疾进。

北路突围部队秘密离开宣化店,于29日晚,从国民党军防备薄弱的平汉铁路柳林至李家寨地段突破封锁线,向西北方向疾进;南路突围部队从光山出发,于7月1日,从广水以南越过平汉铁路西进。至此,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已全部冲出国民党军之合击圈。

中原军区部队这一突围作战,完全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围攻部署。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总指挥刘峙急调4个整编师追堵北路军,两个整编师追击南路军,其余各部就地转入“清剿”。同时,西安的胡宗南集团以八个旅的兵力加强陕南防务,控制荆紫关要隘,堵塞解放军入陕通道。中原军区各突围部队加快行军速度,一路斩关夺隘,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北路军于7月8日顺利渡过豫陕边界的唐河、白河、丹江,随后分路前进:李先念、郑位三率部分兵力于28日抵达陕南,创建了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王震率三五九旅进入陕甘宁解放区。

南路军于7月11日从安居渡过府河,后抢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区,开辟了鄂西北游击根据地。

第一纵第一旅完成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后,从鄂东北,经皖西、皖中、皖东,7月下旬突破津浦铁路,进入苏皖解放区,被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

河南、江汉军区部队在掩护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后,分别转至豫陕和鄂东等地区分散活动。

中原突围,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英勇奋斗,转战月余,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同时,在极端困难条件之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牵制了蒋介石正规军三十个旅以上,“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毛泽东语),体现了中原军区部队指战员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中原突围的历史功绩永垂史册。

参加过中原突围的安徽开国将军

●皮定均(1914-1976),安徽金寨人。原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率部担负掩护主力向西突围的任务,后艰苦转战鄂豫皖三省,到达苏皖解放区。

●陈先瑞(1914-1996),安徽金寨人。原成都军区政治委员。中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五旅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北路军突围,参与创建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卜万科(1910-1969),安徽金寨人。原河南省军区信阳军分区司令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三旅副旅长,率部参加北路军突围,最终到达陕甘宁边区。

●于侠(1915-2002),安徽金寨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三五九旅特务团副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北路军突围,最终随王震到达陕北延安。

●方升普(1915-1981),安徽金寨人。原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副旅长,率部担负掩护主力向西突围的任务,后艰苦转战鄂豫皖三省,到达苏皖解放区。

●刘健挺(1909-1983),安徽霍山人。原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南路军突围,最终到达武当山区,参与创建鄂西北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齐勇(1915-1968),安徽六安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五旅四十五团团长。率部参加北路军突围,参与创建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严家安(1917-2000),安徽金寨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侦察科长。率部参加北路军突围,参与创建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李书全(1917-1986),安徽六安人。原济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五旅四十三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北路军突围,参与创建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吴诚忠(1911-1968),安徽金寨人。原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鄂东军区独立二旅旅长,率部担负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后留在原地坚持斗争。

●余品轩(1906-1981)。安徽六安人。原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南路军突围,最终到达武当山区,参与创建鄂西北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余嗣贵(1913-2000),安徽金寨人。原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五旅四十五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北路军突围,参与创建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张忠(1912-1982),安徽六安人。原贵州省军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六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南路军突围,参与创建鄂西北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林彬(1916-1994),安徽金寨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五旅四十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率部参加北路军突围,参与创建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胡鹏飞(1915-2009),安徽金寨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少将军衔。中原突围时,担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旅参谋长。率部参加南路军突围,参与创建鄂西北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