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型的人请注意,你可能已经病了

付出型的人请注意,你可能已经病了

01

离婚的A女士在单身一段时间后,认识了一位同样离异的男子,在对方猛烈地追求下,两个人在一起了。

其实这个男人的条件并不好,首先是不工作,也没收入,几年来都是靠A女士养活。而且他还有前科,两个人刚认识时,他因为砍伐树木被当地的公安机关网上通缉,他和他的家人都没钱取保候审,A女士自己也没多少钱,最后跟自己的亲戚朋友借了个遍,才算是帮他把罚款交了。

在一起不久,A女士又发现他曾在2011年因贩卖毒品被判了1年半,还有吸毒的恶习,被她亲自逮到过一回。A女士苦苦相劝,并一直盯着他,不让他和坏朋友在一起,希望帮助他戒毒。

男人还有家暴倾向,有一次,因为A女士想把他从麻将桌上拉回来,他直接给了她几个耳光,A女士本来想分手,不过男人哄了几次,她又原谅他了。

去年男人的网上通缉的案子处理完了,以男人进看守所四个月告终,期间A女士还是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他的生活和家人。

男人原本承诺今年年初结婚,谁知道临到头,他却反悔了,拒绝和她领结婚证。从他的朋友那里得知,他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戒毒,一直在吸,而且还和别的女人开房。

她真的特别失落,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一切,她终这样努力付出,无非是想要挽救他,不希望他过上不幸的生活。可结果却是,他居然完全不领情,一点都不珍惜自己遇到了一个好女人的机会。

这是我一位读者的故事,老实说,在看她邮件的过程中,我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你怎么这么傻?”

这个男人已经超越了感情中渣男的定义,而完全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渣了。他贩毒、吸毒、盗窃、家暴、劈腿、浪荡,说一无是处都是夸他了,应该说是社会的底层渣滓,不要说当伴侣了,就是做朋友,做邻居,都不合适啊。

那她为什么居然还能忍受呢?我听完了她的讲述,看懂了这件似乎十分不合常理的故事中的逻辑。

因为她是个付出型的人,心地善良,见不得别人受苦,一旦情愫暗生,就把拯救对方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男人越堕落,她的爱心越泛滥,相信自己的善良和付出一定能够感动他,令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这段在别人看起来十分艰苦的感情之旅,在她那里,充满了挑战性和成就感,直到他最后拒绝和她结婚,她还怅然若失,不知道自己其实逃过了一劫。

付出型的人请注意,你可能已经病了

02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某电视台制作的一期情感调节节目,标题挺惊悚的,什么母亲爱上小自己十多岁的小鲜肉,女儿应该如何让母亲回家。

但看完整个节目,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催泪的故事。

找到节目组的是女儿。她一直在上海打工,想赚点钱,经济上稳定了,就把离婚的母亲带来共同居住,因此三年都没回家过年,只和老家的母亲保持电话联系。

最近,有人告诉她,说她妈妈外出做生意时遇到了一个小十多岁的男人,在外面同居了,还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如遭雷击,立刻找到母亲打工的地方,发现母亲真的带着两个很小的小孩子在菜市场卖菜,孩子们顽皮,一直追来跑去,母亲时不时都要放下生意去捉他们,十分辛苦。

女儿跟着母亲回家,看到母亲回到了一个低廉肮脏的小旅馆,还有个双腿截瘫的年轻男人和她在一起。

看到女儿突然出现,给孩子喂饭的母亲顿时抬不起头来。她流着眼泪拉母亲回家,小孩子被吓到了,都扑到母亲怀里哇哇大哭,母亲抱着孩子,死活都不肯和女儿一起走。

节目现场,女儿、母亲、年轻男子三方都到齐了,女儿指责男人欺骗自己的母亲,而母亲和男子都说自己是心甘情愿的,彼此有感情,母亲还说自己这段时间虽然清苦,但感觉却很幸福。

刚开始,观众都以为这是一个母亲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女儿横加干涉的故事,所以有一半以上的观众投了母亲的赞成票。

后来,事情却反转了。其实母亲和年轻男子并不是情侣,他们私下一直以姐弟相称,这一对双胞胎也不是他们俩的孩子,而是男子和自己前女友生的。孩子生下来他们的生母就走掉了,男子自己是个重度残疾,无力照顾孩子,母亲很同情他们,逐渐承担了照顾他们的任务。

母亲为什么要在女儿面前承认自己和男子相爱呢?是因为她担心说出真相,女儿不会让她在这里生活下去,所以她让男子和自己一起撒谎。

说出真相后,母亲肯求女儿让自己留下来,她说男子和孩子都太可怜了,自己做不到抛弃他们。

女儿一直哭得稀里哗啦,在她心目中,母亲一直是个可怜人。她父亲家暴,打了母亲很多年,母亲为了给自己一个完整的家庭,忍到二十岁才离婚。她一直发誓要努力工作,然后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没想到母亲现在却说,“我这么过,就很幸福。”

女儿一方面心疼自己,感觉母亲不再属于自己,产生了一种孤儿的感觉;另一方面,她又心疼母亲,像母亲这么善良勤劳肯吃苦的女人,理应得到幸福,但如果继续这样的生活,她的幸福怎么保证?

观众也迅速改变立场,站到了女儿一边。但母亲一直坚持,哪怕是有人提出收养这两个孩子,并且愿意照顾男子的生活,男子也同意了,她依然拒绝,坚持说,“他的同意不是心甘情愿的。”

主持人曹颖问她,“是不是因为你离不开他们?”母亲手捂泪眼,沉重地点了点头。

这就是母亲的心结。

母亲从小就没有了妈妈,没人疼没人爱,想妈妈想得要疯掉,十几岁时被人贩子拐卖到外地,又为了保护女儿过上了二十年非人的日子。她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她给自己找到了忍受这一切苦难的办法,那就是付出,牺牲自我,成全他人。

她身上有吸收着痛苦和不幸的磁铁石,别人的不幸,就是她付出的最好理由。

她不是不爱女儿,而是女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注,她就感觉到自己失去了被需要的价值,她要去寻找对她更依赖,更能彰显她价值的人。

她是个看起来是一个好人,但也是一个病人,一个不知道如何对自己好的病人。

她的心软、圣母、同情心泛滥吞噬着她的生命,让她徒劳地燃烧着自己,却只能在别人的需要中体会到那么一丝丝幸福的感觉。

付出型的人请注意,你可能已经病了

03

中国式的教育盛产中国式的好人。

他们对别人都比对自己好,为了建立良好的口碑或者人际关系不惜委屈自己,迁就他人,毫无底线可言。

比如我妈的付出型人格,就是父母塑造的结果。我姥姥是一个道德感很强的人,从小就要求她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别人,任何好处都不能争不能抢,一旦她犯错或者有什么“非分”的要求,基本上都要强力打压。

当她所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从来都没有被包容过、鼓励过,她内心会产生“我没有人爱的”深度恐惧,为了平息这种恐惧,她才会努力的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最终,都是为了得到爱。

“我能爱别人”和“我必须爱别人”是完全不同的思想境界,前者是建立在自我满足基础上的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后者则是一种对内在的焦虑和不安,将自己的需要映射到别人身上,从而获得自我的认同感。

适当的付出是美德,也是做人的修养,但很多美德背后往往都有一些内在的创伤,到底是优点,还是疾病,系于一线,左右摇荡,稍不留神,就会跨越边界。

警惕自己的优点,有时比警惕自己的缺点还要重要。如果是你一个众人口中的“好人”,有付出的习惯,很喜欢主动帮助别人,并且慷慨大方,有求必应,就要警惕了,一般来说,这种人的自我意识都不够强,需要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去肯定自己,确定自己的价值感。

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你付出更多,希望得到的回报也越多,而别人却习惯了从你这里得到,忽视回报,长久下来,收获的,只能是失望,进而产生强烈的空虚和失落。

轻视自己的人赖以存在的基点是,“没有我别人就活不了”,而这事实上并不存在,所以付出型的人会把对别人的好作为工具,来实现对别人的控制,又比任何人都容易转化为怨妇。

在不健康的付出与给予的关系中,从来都没有胜利者。

想要被别人爱的唯一方式就是先爱自己,真正健康的付出态度是,适度助人,恒久爱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