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在211,985高校当老师是不是一定要国外博士或国外几年的经历?

XGM0913

据我所知,目前还不是硬性要求(个别专业和岗位除外,如非211高校北京工商大学2018年招聘一名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的博士生,有如下特殊要求:具有18个月及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能全英语授课)。

也就是说,目前985和211高校的年轻教师中,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土鳖”还是主体,但是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海龟”越来越多,并且在求职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不限于211和985高校,许多大学在招聘启事中明确写上了“海龟”优先。如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招聘一名广播电视学博士,有如下特别说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有海外求学、研究经历者优先。

所以目前来看,国外博士或国外经历不是必备条件,而是加分因素。但是这个加分因素可能还有别的意义:如果你是“海龟”博士,那么可以弥补你在国内念的本科学校不是211或985的短板。

这绝非小事一桩,因为许多学校以本科是不是211或985为潜规则,资格审查时以各种理由卡掉了一批求职者。所以我近年来不建议本科学校不是211或985的考博者在国内读博士。

国内高校更常见的做法是排除青年教师到国外做访问学者。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受此影响,中外大学交流日益频密,这是一件大好事,否则难以支撑改革开放大局面。教育部前些年制定一项政策:高校教师要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到海外访学的经历,国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

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3月“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改革动力不足,要通过开放,让中国的教育感受到来自国外的压力。他认为,“更多引进外国资源都没风险,因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党的组织,有中国的优势。我们还派那么多人出去,在资本主义窝里都不受影响,还怕在自己这里受影响?”

这一政策迄今尚未改变,并且执行起来颇为严格。我听一位访问学者说过,浙江大学一位教师到美国访学即将满期归国,因为特殊事由,提前了几天回国。校方因为此人访学未满365天而不承认这段访学经历。


展江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出身,就是你所说的哪里毕业的或者什么经历,这个是必须的,但也不完全是。但是,入职后,在聘高级职称的时候需要有至少一年或半年的国外访学经历。这个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老师的知识,视野,科研能力与国际接轨。

2.科研能力,这个才是重点。不管出身如何,应聘者在入职前所展示的科研能力最重要。比如发表论文在所从事行业中级别如何?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个应聘者就是国内的一个非一流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若他有顶级期刊的一作文章或者他所从事行业最顶级的作品。各个学校都有绿色通道。反之,就算国外留学回来,若不具备科研教学素质,普通高校也不要。因为现在大学可选择的面大了。缺乏的是顶级人才或者亚顶级人才,苗子。

3.惯例。目前很多高校采取年薪制和项目进人制度。年薪制,就是承诺做多大贡献,给多少薪水,不一定占学校编制。项目进人,就是项目组招聘人才,实现人事代理制度,只要工作突出达到了副高或者其他相当水平了,才给入学校编制。

4.关键,你必须是人才,而且是这个学校刚好需要。


五爷雷恩

如果想在这类学校某得教职,可以肯定要取得国外的博士学位,最好是国外的国际一流高校或非国际一流高校中的国际一流学科博士学位,否则免谈。国内高校的博士学位在这类高校已经不太好使,这跟国内高校普遍的学术浮夸现象有关,博士们可能也是受害者。国外工作多少年都好,只要是没有在高校或研究所工作经历(最好有成果,不能只是有招牌),仅仅是在公司企业担任普通工作,也不要考虑进这类高校。目前国内的这一类高校都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是‘’研究型‘’大学,换言之是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也就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主,本科教育为辅。因此,一般都限制本科招生人数,而着力扩大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数,这样势必要求老师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二缺一都达不到要求。所以,如果是没有经历过比较扎实的理论实践的磨练没有磨练出自己的成果,要带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要在国际学术界体现出中国的水平,谈何容易!


GCZ72624137

国外经历是加分项,前提你有好的成果。现在大部分高校都会写同等条件有海外经历优先并且帮助申报人才计划。刚进学校职称可能会高一点,但其实现在国内经费充裕,能发nature,science的实验室越来越多,海归也开始失去竞争力了,并且博士外国做的回国发展国内的大牛就接触的少,申请经费也困难。个人感觉最佳的是出国做个博后回来或者找个高校任职后当个一两年访问学者


sentairider

国外博士学位或国外经历会是加分项,但不是决定因素。在竞争教职时,科研水平是非人为因素里的决定因素。

我个人认为,学校的招聘里是不能也不会强制加上这条标准的,因为这等于堵死了本土优秀博士毕业生的路。况且,国内的科研虽然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客观差距,但也在高速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