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為何會滅亡,跟明末的崇禎皇帝有很大關係嗎?

成喜英

一個王朝之所以滅亡,肯定不是一個君主的責任,而是積弊已久,最後的滅亡只不過是所有矛盾合力作用的結果罷了。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農民起義,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標誌著明朝的滅亡。要

往更本說,那就是古代中國曆朝歷代都無法避免的土地兼併問題,加上越往後期,官僚制度規模越大,行政效率愈加低下,機構腐敗嚴重,無法有效及時解決社會問題,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如果要追責,可以一直追到朱元璋時代,但這沒有意義。所以,明朝亡於嘉靖,或者明朝亡於萬曆,都是說的通的,如果要問崇禎有沒有責任,那肯定是有責任的。

為什麼說明朝亡於嘉靖,諸君可以翻翻史料,明朝大規模黨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嚴嵩的嚴黨就是在嘉靖的默許下做大的,然後,徐階開始鬥嚴嵩,徐階辭職後情況好了一陣,後來高拱又開始和張居正鬥(明穆宗),以及後來一些列的大規模黨爭,都是從嘉靖一朝開端的。作為皇帝,在黨爭開始時不去想方法利用,化解,反而是一味默許,朝廷不穩,則地方必受其亂。而且,當時的朝廷內鬥,已經威脅到了國家安全,比如庚戍之變就是例子,俺達兵臨北京城下,嚴嵩為了一己私利不出戰,目送蒙古軍搶劫完畢,打道回府,皇帝可有任何作為?

而且,嘉靖時期,國家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邊患,倭患四起。






以上均摘自《明史.世宗本紀》,從嘉靖二十年起,蒙古多次劫掠邊境,大肆搶劫,明朝多位總兵戰死,京師數次戒嚴,足見彼時邊防軍備廢弛,已然無法抵禦蒙古的入侵;而浙江一代倭患嚴重,官軍數次圍剿無果。這一切都預示著大明王朝積弊已深,而朝廷毫無作為,如此下去,豈能不亡?

再說萬曆,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在現代某些人嘴裡,成了“放權”的好皇帝,有一種觀點稱:萬曆二十餘年不上朝,明朝依然運轉如常,足見明朝內閣制度的完善。恕我直言,大謬!

關於明朝的內閣制度,先前已經解釋過多次,在此不做論述。且翻翻書,看看明神宗不上朝,全國是如何運轉如常的

這段文字出自劍橋中國史,明神宗後期,官員的空缺已經很嚴重,而皇帝掌握任命權,他但是他絲毫不去補充空缺,中央官員不補充,則無人決策,地方官不補充,地方治安混亂,稅收無法正常收繳,由此導致社會混亂,和國庫空虛。這樣的情況,居然被認為是運轉如常?萬曆朝的黨爭不可謂不嚴重,楚黨浙黨東林黨鬥得不亦樂乎,萬曆皇帝不加協調,反而幽居深宮,朝堂之上尚且如此,地方可想而知。

而崇禎的問題,筆者在之前的某個回答中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在此貼上該答案

所以,明朝的滅亡,崇禎有責任,但是他不負全責。畢竟在他所處的歷史時代,那些問題,是他沒有能力解決的。

【歡迎諸位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先亮答案:明朝滅亡,崇禎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明朝滅亡有很多因素,也是這些因素複合作用的一個結果。其中有客觀原因,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但是也有很多人為的主觀原因,如果能正確處理,我覺得明朝的歷史也許就會改寫!

客觀原因

明朝末期,整個世界都處於小冰河期,以農業為主的明朝受影響非常大,百姓賴以生存的莊稼顆粒無收,吃飯就成了問題。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社會治安必然會動盪不安。浩浩湯湯的農民軍起義就此展開。這是天災,人類跟大自然相比一直都是如此渺小!

一直雄踞東北的滿清對中原這頭打盹的獅子一直虎視眈眈,在邊境一直伺機襲擾。本就是遊牧民族,對於種莊稼根本不懂也不在意。所以農作物歉收對於滿清來講影響有限,而且滿清想要囤糧只需要去邊境一番搶奪就好了!內憂外患、腹背受敵,明朝危機重重!

主觀原因

明朝的朝廷腐敗是出了名的,原本宦官和東林黨人還能互相牽制,可是崇禎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宦官頭子魏忠賢給幹個底掉兒!沒了宦官的制衡,東林黨人對崇禎的命令更是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打仗籌措軍餉,東林黨人為了保住江南富紳的大本營,強勸崇禎對農民加“三餉”無疑給農民軍起義打了一針強心劑!

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處理事情也是優柔寡斷、舉棋不定。對待前線打仗的將領動輒就撤換,整個崇禎執政期間,換過50個宰相、兵部刑部尚書各換十幾個,地方大員不計其數!如此不信任不團結怎麼能不敗?

最要命的還是崇禎有著異於常人的“自尊心”這個自尊心非常昂貴,甚至比國家的江山社稷都貴。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主動求招安,被自尊心極強的崇禎拒絕了;幾次有遷都到南京再重整旗鼓反撲的機會,被自尊心極強的崇禎拒絕了。

可能是崇禎實在是不想背上亡國之君的帽子,一直想把生死攸關的決定交由手下大臣去做。想著如果錯了,那就是你們的錯誤,是你們誤了我崇禎的英明!這樣一個實力甩鍋的崇禎難稱得上是有擔當。

所以,明朝滅亡,雖然原因是複雜的,可是如果崇禎皇帝能用另一種方式來治國,雖不一定能挽救明朝,卻也可能改寫明朝的歷史!明朝滅亡,崇禎皇帝難辭其咎!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每天更新新觀點!


k笑笑生

是兒子的責任,還是醫生的責任?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無人理性考慮老人已是天數將近,只是排洩情緒,推脫責任,抑或是馬後炮自顯高明而已。

治國如治病,崇禎如醫者,有救人之心,只是醫術未逮,無力迴天,責任至此而已。更有人說,不殺魏忠賢大明不亡,實是可笑,九千歲有後乎?

明亡的在積貧難返,天數使然,歷朝歷代無不如此:

1、明初洪武時,宗室才46人,至明亡已有30萬人,這些人不事勞作,全由國家供養,明末時每年耗費國庫兩至四成。更兼利用身份,大肆兼併土地,這些土地不用賦稅,其間佃戶不納稅不服役,完全是國中之國。

2、明朝官吏待遇矯枉過正,僅憑俸祿清廉官吏難以維生,導致中後期官吏整體貪腐,各級攤派費用明目繁多,百姓苦不堪言。僅所謂“好官”徐階兼併侵佔土地24萬畝。

3、明朝重農抑商,後期商業高速發展,卻商稅收入寥寥無幾,國庫主要收入仍然是農稅。但是士大夫不納稅,導致土地兼併,國家耕地總額大量增加,但農稅收入卻與明初幾無差別。

4、明朝後期社會結構發展失衡,南方手工業商業發達,反迅速,但是我國一直是傳統農業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不足。如果有理想的環境和充足時間,一定會發生一場變革。但是這一時期,社會結果脆弱,國家抗衝擊能力弱,如南方為提高貿易收入,改稻為桑,利用大量海外白銀收入向中原其他地區購買糧食。但本為魚米鄉自己卻不產糧了,反而依靠其他地區,一旦出現災害,必將出現嚴重饑荒。

5、明末世界氣候進入小冰川期,北方連年出現大量自然災害,而本來可以提供糧食的南方卻糧食耕地大減,導致全國出現大面積饑荒。

6、衛所鬆弛,兵匪不分。

總而言之,明亡有天災,更在人禍,用毛主席的話說歷代的滅亡都來自於“國內外反動階級對於人民的剝削”。崇禎救的是家國而不是天下,而天下百姓災禍根源恰恰又是這個朱明王朝,朱家宗室和士大夫階級就像大明的癌症一樣掠奪和剝削百姓,所以明亡不在崇禎,換了任何一個皇帝來了都一樣,要不明亡,要不天下亡。滿清只不過是恰逢其會,撿了漏而已。


Rick潘維鏞

任何一個王朝滅亡,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無非是天災和人禍,個人認為,明朝的滅亡,天災是直接的導火索,但是人禍是決定性的原因。

大概從萬曆年間,由於進入小冰河時代,明朝北方逐漸變冷,導致北方大量土地減產甚至絕收,而以儒家士人為主的權力階層並沒有任何有效的救災措施,反而和勳貴奸商以及士紳勾結,利用災難之際變本加厲的大肆搜刮盤剝本就貧苦的百姓,以極低的代價佔據了大量土地,導致大量的農民破產,要麼淪為文官勳貴奸商士紳的僱農佃戶甚至家奴,要麼就餓死,或者造反成為流賊。而流賊所過之處,更多的生產被破壞,更多的百姓被迫淪為新的流賊。這就是李自成等人多次被官軍殲滅而不久又死灰復燃的原因。而明末衛所制崩壞,士兵淪為將領的家奴,軍械武器質量堪憂,數量嚴重不足,糧草也嚴重不足,士兵都吃不飽,將領們大多忙於怎麼剋扣軍餉殺良冒功走私牟利,軍隊戰鬥力之低可以想象了!建奴這個外敵,實在是撿了個大便宜。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明朝的滅亡主要是以儒家士人為主的統治階層只為牟取個人私利,不顧國家和百姓的生死,至於天災和外敵以及崇禎這個有心但無能且不會用人的皇帝都只是催化劑而已。


朔風飛揚10

大明皇朝滅亡自然是和崇禎皇帝有關係,但也不能說很大。天災人禍都有,有人說明實亡於萬曆,自然是有原因的。

萬曆年間,大明朝已經開始出現了黨爭,一直爭到大明滅亡;萬曆年間也出現了災荒和鼠疫,也是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只不過崇禎年間的災害更加嚴重和頻繁,鼠疫也是大面積爆發,幾乎年年爆發,只是爆發的地點不同而已。

最關健的還是明皇宗室的人口也成了拖累整個帝國的包袱,每年要給予這些親王郡王輔國將軍的錢糧就要把帝國的賦稅掏空了。

崇禎的錯誤自然不是沒有,手腕強硬卻沒有對宗室進行改革,也沒有對貪腐下重手,只是加重賦稅逼民造反。還有就是識人不明,最開始就是錯用袁崇煥,最後用錯了洪承疇。對於崇禎年間東林一黨獨大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惡極老人馮人打

根據明末清初的古籍記錄,孫元化是徐光啟的門生,是火炮專家。他任用孔有德,孔有德降清後使得清朝也擁有了火炮技術,當然,清朝的火炮技術,總體上比明朝還是差得很遠,主要是依靠總體國力,也擁有了一定的攻城能力。從技術的角度上來看,史可法在揚州的禮賢館,聚集了更多的火炮專家,他們採用了最新的西方技術,比清朝的火炮技術要先進許多。但由於馬士英的迫害,史可法實際上是違抗軍令防守揚州的,這使得它與清朝的攻城部隊相差太懸殊,很多被史可法精神感召的趕來救援的軍隊,後來又投降了清朝,主要是看到,雙方力量相差太過懸殊,防守揚州只能是以卵擊石。另外明朝在火器造船方面的技術都是很先進的,真正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就是馬士英。這一點清朝人不太愛講。


e_listen141814398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不滅的王朝。歷史的車輪總會向前發展,如果你不能與時俱進,順應形勢就會被淘汰你崇禎又如何?你以為你辦了一個魏忠賢就萬事大吉了?朋黨之爭,連年災害,東北於後金交惡連年用兵使賦稅加重以致爆發農民起義造成內憂外患。朝堂上互相扯皮,壯士斷腕(張居正、劉挺、袁崇煥、盧象升死後)後又無良將可用。即便朱元璋顯靈也難保江山社稷,何況崇禎用人和決策有誤,人心向背已無回天之力。

誰也保證不了自己的光輝照耀萬年,這是必然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