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一幅洛神賦圖驚豔千古!

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一幅洛神賦圖驚豔千古!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 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歎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櫥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處,竟被桓玄從櫥後全部竊去,以致引起他的驚喜:“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他曾為南京瓦棺寺繪壁畫募得鉅款的故事,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就在廟裡用一個月的時間閉戶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完之後,要點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捨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捨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說開門的一刻,那維摩詰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 顧愷之的作品,據唐宋人的記載,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畫有一些佛教的圖像,這是當時流行的一部分題材。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繫。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一幅洛神賦圖驚豔千古!

列女圖局部

顧愷之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於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於巖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 、 《論畫》 、 《畫雲臺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態神思,即以形寫神。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一幅洛神賦圖驚豔千古!

《洛神賦圖》局部

顧愷之最為出名的《洛神賦圖》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絹本設色,分別藏於中國大陸、臺灣台北及美國。一縱27.1釐米、橫572.8釐米,藏故宮博物院;另一縱26釐米、橫646釐米,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該圖以三國魏文學家曹植的《洛神賦》為依據,描繪了作者對洛水之神宓妃的愛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悵。作品將不同情節置於同一畫卷,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的不同場景中反覆出現,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將畫面分隔成不同情節,使畫面既分隔又相聯接。圖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和麵貌。畫面和諧統一,絲毫看不出連環畫式的分段描寫的跡象。作品線條,前者飄逸,人物動態委婉從容,後者人物形體較低矮,線條圓轉短拙,色彩較濃麗。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一幅洛神賦圖驚豔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