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实际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这是真的吗?

看鉴地理

按照清朝“拜相”的标准,刘墉能和“宰相”沾边;而“罗锅”这一词,跟刘墉长相一点也不沾边,应该只是嘉庆皇帝对他的戏称。

宰相和丞相概念相同,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秦朝时期,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候会分设左右两位丞相,以左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元朝时期,“宰相”有十余人之多: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员都是宰相。

明朝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以后,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从此以后,没有了丞相,朱元璋直接管理六部。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没有劳模朱元璋的劲头,于是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此时,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时期,雍正设立军机处,类似于明朝内阁。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所以,军机大臣都可以称为“宰相”。而且,清朝时期,习惯上称授大学士为拜相,虽然没有宰相的名份,但是大学士也算是“相”。

我们在看刘墉的官职: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是大学士,已经拜相,所以,可以被称为“宰相”。而且,刘墉因为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因此,他还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刘统勋历任官职中有: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所以,刘统勋有宰相之名,也有宰相之实。

清朝选官,很注意形象的,用四个字要求官员:“身、言、书、判”。“身”指的就是相貌端正、体格健壮;

“言”指的是要能言善辩,口齿清楚;“书”指的是要写得一手好字;“判”指的是要思维敏捷。刘墉要真是个罗锅,肯定不会被选出来做官,更不会被重用。

民间关于刘墉“罗锅”的由来,有两个故事。

一是,刘墉个子高,常年躬背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所以,被称为“罗锅”。

二是,嘉庆戏称刘墉为“刘驼子”。封建社会,大臣见了皇帝都要卑躬屈膝。刘墉因为个子高,再加上已经七八十岁的人了,驼背很正常。刘墉在嘉庆皇帝面前弯腰的时候,好像“驼子”。因此,嘉庆就戏称刘墉为“刘驼子”。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前几年的热播让刘墉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流行媒体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不然的话刘墉不知道还要在故纸堆里躺多少年。

刘墉有没有当过宰相或者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这得从古代朝廷政治中枢构成说起,宰相是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的最高长官是丞相。民间口口相传,没分得那么认真,两者混为一谈也是正常默认的事。明朝朱元璋时在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从此取消了丞相这一职务,自己当劳动模范,包揽一切掌管六部。

他的子孙没他那样的干劲,处理政务需要帮手,就慢慢形成了内阁制,明代中后期内阁大学士权力已经相当大了,在內阁中权力较大的首辅人们习惯称之为宰相。



到了清代,继承了一部分明代的制度,清朝任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內阁大学士,但清朝皇帝为了防止本朝的内阁像明代的那样权力过大,采取了一些措施实际上架空了内阁。

譬如康熙喜欢和自己信任的大臣在南书房办公,雍正皇帝更是设立了军机处,成了皇帝的秘书班子,到后来发展成国家一切军政要务的决策机构,尽管论权力比不上明代的首辅和以前的宰相。



所以清朝官场中人认为,当了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只能称作“中堂”,并不能称宰相,一定要入职军机处,才可能被称作宰相,而军机处领班大臣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刘墉的履历表上有哪些任职经历呢,他担任过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职务蛮多,名气也不小,可是他从未进入过军机处,也就是讲刘墉从来没有接触过帝国的政治决策中枢。他入过內阁,当过体仁阁大学士,叫“刘中堂”是最恰当的。



还有他被称作“罗锅”的事,自古科考出身的人,不说一个个都要求潇洒俊男,但基本体形必须具备的,刘墉是乾隆15年进士,如果真的驼背,恐怕连科考的机会都不会有的。

给刘墉加上“罗锅”帽子的不是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而是他儿子嘉庆皇帝,嘉庆当皇子的时候,刘做过他的老师,二人关系也比较好。嘉庆当皇帝时,刘已经是80多岁的人,背有些驼也是正常的,嘉庆皇帝曾经戏称他“刘驼子”,皇帝金口玉言,这一称呼就流传开来,本来好好的不驼背的刘墉被传成了天生一驼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刘墉现在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完全归功于“宰相刘罗锅”的一炮走红。其实,历史上的刘墉没那么牛,电视剧里的刘墉有其历史上的影子,但大多是艺术再创作。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乾隆16年中进士,其前半生多在地方为官,做过知府、学政、巡抚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着实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被百姓誉为宋代包公。



乾隆47年,奉调入京,任右都御史,行走上书房。开始与当时红得发紫的和珅共事,这时的刘墉绝不像电视剧所演那样,与和珅斗智斗勇。而是委屈求全,甚至阿谀奉承。借用“清史稿”的话就是:委蛇期间,惟以滑稽阅容期间”。木秀于林风必折之,刘墉久在官场,深谙其道。他如此逢迎和珅,不过是明哲保身罢了。

乾隆48年后,刘墉官运亨通,先后出任直隶总督、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但在此期间,刘墉错误不断,官声渐不如从前,多次被皇帝责备:不肯真心做事,干活懒散。所谓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就是难得糊涂,这就是刘墉的圆滑之处。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嘉庆4年,刘墉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查明和珅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白银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将和珅处死。

嘉庆9年,刘墉逝世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享年85岁。

刘墉最高职位是体仁阁大学士。在明朝与清初,大学士是个实权派,地位相当于宰相。不过,随着雍正在朝廷设立军机处后,大学士不在参与机要事物,从那时起,大学士成了有名无实虚衔,与宰相的权力差之千里。

刘墉是个大个子,由于长期读书的缘故,背有些驼,被嘉庆戏称刘驼子。

由此可知,刘墉既非宰相,又非罗锅。所以,刘墉墓发现的秘密不是什么秘密。刘墉所谓的宰相与罗锅不过是民间一种误传罢了。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刘墉系山东人氏,他确实是由进京赶考及第而入朝为官的。他的故事多见于古装戏《刘墉传》。在戏中,他被说成是朝中三太子,下南京私访判案,惩恶扬善。虽然把刘墉演的很正面,是个大清官,但其剧情内容包括服装等各方面都是表现的面目全非,毫无吻合之处。而后拍摄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则是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与戏曲舞台上截然不同的刘墉,而且还是个驼背佬,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及近是对刘墉的丑化。只是由于饰演刘墉的演员李保田把这个角色演的幽默风趣,显得很搞笑,平添了不少喜剧色彩,因此他塑造的这一形象给观众留的印象很深刻。但是真实中的刘墉既不是“三太子”,也不是宰相,因为清朝本无宰相一职。就是明朝,也只是开始有,自胡惟庸被处置后,明太祖朱元璋就立了一制度,从此不准再设宰相职务。若再远及前面,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分工”制,实际上也无宰相一职,宋朝虽有宰相,但若论实际职权与汉朝比起来还是要低的多。清朝是历来一直都不设宰相的,它只有像军机处、内务府什么的一类机构,但刘墉显然不在此列,他顶多相当于内阁大学士那样的官职,身份也不低。至此我们说刘墉不是宰相,当然人家也不罗锅,那纯粹是电视剧中出于剧情搞笑的一种刻意安排。好在人家电视剧一开始就已申明“不是历史”,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把剧中人物硬与实有的人物身上去联系,而只能把他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去理解了。以上仅个人观点。谢谢!


快乐船夫

刘墉是罕见的官四代,不提牛人父亲刘统勋,祖父刘棨就是从二品的四川布政使,曾祖刘必显则是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刘墉有心理阴影,来自于不可能超越的父亲,自己守成则可;一辈子也没干过首辅,清朝更不设宰相。刘墉干过最有权力的官位有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左都御使、直隶总督、湖南巡抚。

清代官员选拔讲究身言书判,外形排第一位。刘墉的身高约一米九(1958年发掘陵墓时刘墉腿骨长达75厘米),乾隆皇帝不到一米七(溥杰一米五七,当时岳父见了,啊呀长的这么高,抱定独身的嵯峨浩一见倾心。),刘墉在皇帝面前弯了一辈子腰,辛勤工作了几十年,老年后有点驼背而已,刘墉晚年时嘉庆(嘉庆元年刘墉75岁)叫过他刘驼子,罗锅可能这么来的。


笨四四

感谢回答,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视频题材除国家性新闻发布,记实,记录等电视视频不可更变,扭曲,题材变化以外,作为电视剧,没有对题材记实还是偶像路线固定约束,更多的是博取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加大商业价值,所以剧情及人物有所不同也很正常,比如同样是张国立和王刚饰演的 [铁齿铜牙纪晓岚 ] ,距史学考证,纪晓岚不仅带有口痴,而且权利和和珅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里就不多举例说明,总之电视剧情是可以美化,事实即便没有根据也是可以的,不扭曲剧情就行,谢谢


安子说

1:本来就不驼背啊。清朝制度是六根不全的不能做官。残疾就会有损朝廷的脸面。刘墉可能是整天伏案,有点小小的水蛇腰,加之清朝面君并不是像电视剧那样一堆人在殿里的,而是等召,并且毕见的时候不得抬头挺胸,仰面视君,须低头看二钮,看起来就更弓着身子子像罗锅了。2清朝并没有宰相制度,因此也没有宰相。取而代之的是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


凝聚态费米子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清宫辫子戏满屏热播,各种美化、乃至纯属编造的戏说比比皆是。火爆一时的《宰相刘罗锅》算是清宫戏的鼻祖之一了。


其实,“宰相刘罗锅”,五个字错了四个,刘墉既非宰相,也不是罗锅。说刘墉不是宰相,是因为清朝根本没有设有宰相一职,虽然大学士也被称为相,但比之真正的宰相一职,权力差的很远。

称刘墉为刘罗锅,则更是完全错误。刘墉的家族在清朝十分显赫,刘墉也是通过科举途径考中进士,方进入朝堂做官。从隋朝隋文帝创办科举制度以来,对参加科举的学生考察,从来不单单只有才能一方面。



清朝科举,有“身言书判”一关,其中“身”考察的就是身体和外貌。如果刘墉真的是罗锅,那么他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中进士了。因此,即使刘墉不是帅哥,也可称得上五官端正,身体无缺陷。


当然,刘墉被称为刘罗锅,也有其原因,准确的说法,他的外号应该是“刘驼子”,这个是嘉庆帝叫出来的。当时的刘墉已经80多岁,再加上长期伏案办公读书,刘墉难免会驼背,因此被嘉庆帝称为“驼子”。


鸢飞九天2018

这两个细节牵扯到清朝的官制和八股取士的细则。

一是,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由此,宰相说法是不成立的。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生于1719年,卒于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在清代未进过军机处,不可能官至宰相。

二是,“罗锅”之说也不成立。清八股取士讲究“身言书判”,身形与相貌非常重要。如果罗锅是不可能考中进士的。有史料称,他晚年做嘉庆帝老师,略微驼背,皇帝戏称的,但君无戏言,也就叫下来了。而据考古挖掘,刘墉一表人才,玉树临风呢。


老照片

《宰相刘罗锅》中只有“刘”是真的,宰相和罗锅都是假的,刘墉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首先说说不是罗锅

首先清朝选拔官吏是有严格的长相要求的;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汉字的象形特征进行了限制“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将脸型、身材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为同、田字形,同,就是同字脸,方而长;田,乃田字脸,方而短;

中等为贯、日字形,贯,即头大而身体长而直;日,即肥瘦长短均适中,并较为挺直。

符合以上四字标准的都可以中选。



下等为身、甲字形; 身,就是身体斜而不正;甲,是指头大身体小;

还有气、由字形;气,是两肩不平,一肩高耸;由,即头小身体大。凡有以上长相的,则皆不入选

如此看来,刘“罗锅”连[气由]两个字都谈不上,根本就不可能入朝为官。

实际上在1958年,刘墉墓打开的时候就证实了刘墉并不是罗锅,而是一个身高挺拔,接近1米9的人。被称为罗锅的原因也是因为乾隆嘉庆身高只有1米7左右。刘墉也不得不稍稍弯腰以示恭敬。而到了嘉庆时期,刘墉已经年迈,嘉庆看到后随口说了一句“刘坨子”。这样就流传开来了。



再来说说也不是宰相

明朝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宰相一职。转而将权力分散,设置了内阁制度。而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制度,所以也没有设置宰相一职。到了嘉庆二年,刘墉被授体仁阁大学士一职。于是后来为了突出刘墉的形象,便加上了宰相的称呼。



正所谓宰相非刘墉,刘墉亦非罗锅。宰相和罗锅并不是后人的对刘墉的嘲讽,相反对于刘墉的钦佩之情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