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社會氛圍 建設創新雄安

周宏春 胡朝鳳

2018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了河北雄安規劃綱要,從科技創新、創新平臺、人才政策等方面,對雄安新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要求。那麼,如何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建設創新雄安呢?本文作一討論。

從規劃、建設到管理的全生命週期,須體現創新思維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雄安規劃就顯示了創新思維。在黨中央提出設立雄安新區後,採用了“先規劃後建設”的推進策略,一年後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了規劃綱要,改變了以往“邊建設邊規劃”“先建設後規劃”“領導一動規劃重弄”等行為慣性。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應將創新理念和方法貫穿於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各方面、各環節和全過程。

城市設防,要能支撐“千年大計”。儘管雄安近鄰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高強度地震,但三百公里外的邢臺1966年發生過7.2級大地震,這也是新中國記錄到的第一次強震;雖然白洋淀現有面積僅366平方公里,歷史上卻曾達1000平方公里以上,高水位時的現在不少建築物地表均有水。因此,從建築物抗震設計到地下空間開發,應系統謀劃,不僅要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設計,建設“海綿城市”也應以地面不被淹為前提;還應研究開鑿排水運河的必要性,洪水時快速排水,平時作景觀或漕運之用,還能收到“流水不腐”之效。

城市風格,要集東方特色和現代科技於一體。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一方面,要儘可能展示東方的傳統建築風格。我國北方的“厚牆矮屋”(如故宮牆厚約一米),既能“冬暖夏涼”又能抗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運用科技進步的現代成就,儘可能採用新型建築材料、模塊化建築、智能化調控體系等現代技術和設備,使雄安新區建成後能成為集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標杆,而不應是全自動化、高耗能設施的展示。

交通體系,應集居民出行便利和綜合服務設施之大成。統籌謀劃功能分區及其各功能區間的交通聯繫,合理佈局交通體系、大型超市等服務場所、社區及道路等因素,在建設之前儘可能進行“仿真”模擬,以免出現單個行業最優的而整體不協調、子系統是最優化的而整個系統卻是次優的。要以軌道交通為主幹、電動汽車為輔助,將主幹交通與公共場所、社區聯繫起來;在地鐵等軌道交通出口換乘處,建設大型超市等服務場所(東京銀座就是如此,既能便利交通,又能開發利用多層地下空間,這一做法值得借鑑)。

空間佈局,要營造有利於技術研發、示範和產業化的創新氛圍。從世界發展史看,世界經濟中心無不伴有創新中心;而創新中心也隨著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轉移。創新中心,不僅要有符合創新人員研發獲得和生活的硬件環境,還須有茶樓、咖啡廳等有利於科研人員、企業家交流、討論乃至爭論的“軟”環境,讓人們在討論中產生知識的“外溢”、思想的“火花”;使理念創新有遐想空間、技術研發以問題導向、創新成果能得到便利的產業化。無論是美國的硅谷、日本的筑波還是中國臺灣的新竹,創新中心均有特定的氛圍烘托。

創新雄安的發展目標與重點

將雄安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不僅需要創新人才和機構的分佈,吸引和集聚創新要素,還要制度安排、營造創新氛圍,更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佈局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強與國內外一流創新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並以創新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顛覆性技術、黑科技等成為發展方向,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化發展日益融合的趨勢已經明朗。因此,一個創新中心,既要有基礎性研究,也要有技術匯聚融合式的集成創新,有工程技術先行的工藝創新,有科學、技術、工程與產業間的非線性的鏈式創新,還要營造創新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的條件。應加快新興領域的超前部署,高質量地提供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提升科技競爭力,併為我國邁向科技強國起示範引領作用。

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將國家的先進製造項目、高新技術項目放在雄安;科技機構設立研究所或分支機構時,應優先選擇雄安作為基地;科技主管部門、規劃部門在謀劃全國性重大科技項目時,應將雄安作為重點。在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中設雄安新區專項;支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促進國防科技工業與雄安資源的共享融合發展;應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研發與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關鍵共性技術,形成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體系,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起示範引領作用;應成立高端智庫、建立諮詢機制,為黨政決策、創新發展提供諮詢服務。提升集成創新能力。應發現、提出和承擔國家戰略性的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並帶動地方和行業的創新基地發展和全社會科技創新,逐步成為引領世界科技創新的高地。

建設大學科技城。整合現有大學與科研院所力量,增強機構間的聯繫和交流。可按“一條街”佈局;中心安排信息區,建高水平的圖書館、書店、會議中心、展示體驗館等建築,以方便學生、老師、研究人員查閱資料、購買圖書和學術交流;其外佈局大學和研究機構,並按扇形向外延伸,集中安排機械、電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類型的大學與科研機構,以利於教學與研究人員的角色互換;毗鄰機構之間不設圍牆,以利於講座、會議、課程等資源共享。對事關未來的先導性技術、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等技術,迅速奠定其在全國乃至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

設立創業圈。可以比照深圳華強北的佈局安排和創業條件,佈局高效利用資源的創新創業大樓、車庫、咖啡屋、創新輔導站及創新服務大廳等建築,既方便大學生、研究人員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又能形成技術“外溢”環境和條件。可設中介機構,包括人力資源機構、技術轉讓機構、會計、稅務機構、法律服務機構、諮詢服務機構、獵頭公司等,促進各類資源流動併發揮作用。合理佈局創新圈與生活圈,設計住宅區、行政區、商業區和生活設施、市場。生活圈外安排產業圈或產業化基地。按照功能定位,依次分佈人才密集型產業區、技術密集型產業區、先進製造產業區等;在各圈之間以綠化帶分隔,並與主導風向平行,以防止擴散條件不利加劇汙染程度,進而影響整個區域的創新與生活質量。

完善雄安創新發展的制度保障

在公共政策、管理制度、社會構建等方面創造條件,形成有利於創新驅動雄安發展的氛圍,構建有利於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現代服務業、文化與科技融合、科技服務業協同發展的激勵機制,讓雄安新區以創新之城展現在世人面前。

形成協同創新機制。構建促進創新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根據雄安新區推動科技創新、高科技產業發展以及河北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等對科技創新的需求,通過行政的、法律的和經濟的手段,積極引進或新設立技術研發機構,或鼓勵現有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形成對創新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形成知識產權創造、應用、保護體系,推動應用技術開發及成果的市場化、資本化。建立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機構,既服務於雄安本身發展,也支撐河北的經濟轉型升級。

拓展融資渠道。利用中央財政投入渠道,以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公益性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支持雄安新區的創新發展。規範、完善政府投資體制機制,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吸收社會資金投入雄安新區的科技創新,特別是引入大型產業基金,形成國家、地方、企業聯合共建機制。鼓勵和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為新區的公共設施、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和一體化的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探索穩定支持與項目支持相結合、中央支持與地方支持相結合、財政資金投入與社會資金投入相結合的多種支持方式和渠道。建立多元資金保障機制,推動發行城鎮投資建設債券、市政建設公債和股市融資,充實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研發資金。積極推進PPP模式和政府基金+金融資本+民間資本模式,綜合運用財政貼息、收入擔保、土地優惠等措施,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直接或間接支持創新發展。

實施人才激勵政策。雄安的創新發展,關鍵在人才。要制定政策、營造環境讓雄安充滿創新氣息、煥發創新生機。在科研項目管理、經費使用、成果轉化及股權期權激勵等方面大膽創新,科研人才不能按行政辦法進行管理,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把人才“管死”。另一方面,智庫人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堅守智庫研究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做到不唯利、不唯上、只唯實;具有科學嚴謹、客觀務實的思想作風,獨立思考、勇於創新,講奉獻、講擔當、講使命、講榮譽;涵養以“為天地立命,為生命立命”的人文情懷,秉持“唯實求真,守正出新”的工作態度,弘揚“淡泊名利,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保證能提出公正、客觀的研究諮詢意見和建議,支撐相關決策。

營造創新氛圍。建立物質和精神並重的激勵機制,以業績為導向,打破人才自由、合理、科學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保持適度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氛圍。傳承弘揚優秀文化,培育創新文化,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法治環境、人文環境,形成有利創新、鼓勵嘗試、崇尚競爭、信奉合作、追求成功、寬容失敗、容忍跳槽的文化。尊重創新,也要反對走極端,要將法律法規、生活習俗和基本常識作為約束條件;建立內部爭辯機制,研究討論問題不設禁區,鼓勵不同觀點爭鳴,對不同立場和觀點持包容和尊重態度,在不同觀點充分“碰撞”的基礎上形成共識、形成諮詢成果,為創新驅動注入不竭動力,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驅動力。雄安新區的創新發展,應與北京“融合發展”“錯位發展”。要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成果、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落地,增強創新能力,強化創新供給;以更寬的視野集成世界創新要素,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形成新的增長點,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將雄安建設成為活力之城。

(周宏春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朝鳳系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系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