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甲骨文學「大局觀」!

一個人在職場上能走多高、多遠,與這個人的「大局觀」有很大關聯。如果沒有「大局觀」,這個人基本上走不高,也走不遠。而能夠往上進步的,必定與這個「大局觀」的大小相匹配,「大局觀」越大,這個人能走得越高。

於是,問題就來了?一個人如何培養自己的「大局觀」?

「大局觀」既然是一種「觀」,那麼應該怎麼看呢

「大局觀」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要是用眼睛就能看到,那每個人都能有「大局觀」,即使是下棋中的「大局觀」,也不是用眼睛能看到的。

那麼,「大局觀」是怎麼看的呢?

「大局觀」不是肉眼在現實世界中看的,而是由意識在意識空間中“看”「意識影像」。

這種意識在意識空間中“看”「意識影像」,就是金文「臨」字的象形。

向甲骨文學「大局觀」!

上圖右邊是個金文「臨」字,金文「臨」字的頭部是個豎立的眼睛,表示「意識向內看」,右邊結構是個「人」字,下面三個小空點,是「意識影像」的象形。

這個金文「臨」字其實來自於更為古老的甲骨文「蜀」字,甲骨文「蜀」字就是「意識向內看」的象形。也就是說在甲骨文造字的時代,中國人先賢就對「大局觀」有著很深的認識。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大局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中華源頭文化學習,學會讓自己的意識向內看「意識影像」。

學會了用意識向內看「意識影像」,你就開始學會「大局觀」了……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中的「臨事以紀」講的就是用「大局觀」思考。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