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原文庙和崇善寺在一条主轴线上?

令如欢

崇善寺,太原市区最著名的佛寺之一,根据寺中《重修崇善寺碑记》的记载,其创建年代可追溯至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初年大举扩建并易为今名。清同治年间寺院失火,主要建筑只有大悲殿幸存至今。如今崇善寺的规模与其鼎盛时期相去甚远,原址大部分面积改作太原文庙之用,狄梁公街将文庙与崇善寺南北一分为二,其东西街口分别设有门洞,昭示着这条小街原本只是历史上规模庞大的崇善寺内部的一条通道。

从一座无足轻重的小庙,跃升为远近闻名的大寺,崇善寺历史上的转折点是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这一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将其抚养成人的孝慈高皇后马氏,启奏明太祖在原白马寺旧址之上大兴土木,这便是今日崇善寺之缘起。从洪武十六年(1383年)动工,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落成,崇善寺的建造过程历时八载。建筑群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米,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大小殿堂多达千间,其工程之大、规格之高,体现出非同寻常的皇家渊源。根据寺中《崇善寺建筑全图》记载,当时中轴线上共建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和金灵殿,六座大殿由南至北依次排开,辅以严谨整齐的东西院落,格局与后来建成的北京故宫极为相似。和其它佛教寺院不同的是,这座由明朝藩王所建的寺院同时也是一座皇家祖庙,其中轴线最后一座大殿金灵殿就是供皇室祭祖之用,因而崇善寺无论规模还是香火,都远在当时其它寺院之上。

可惜的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一场大火让这座宏伟建筑群几乎化为灰烬,六大主殿只有大悲殿幸存至今。寺址荒废十七年后,山西巡抚张之洞利用原崇善寺南侧的大片空地建造文庙,崇善寺从此一分为二。曾经低调立于主轴北侧的大悲殿则改作新崇善寺的主殿,继续讲述着当年无与伦比的皇家气象。

如今,太原文庙及崇善寺大悲殿均已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